太陽能電池廠大整併未來挑戰仍大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10-20 09:39
太陽能電池廠大整併未來挑戰仍大(張佳琪製作的專題報導)
前幾年,面板與 DRAM 產業處在谷底虧損連連時,官方曾經規劃促成整合,未能成功,業者對整併有許多考量。雙 D 產業在那之後的不久,迎來景氣的春天,如今業者營運狀況大好很是賺錢。類似的情況,在太陽能電池產業,卻有著截然不同際遇。台灣的太陽能電池產能曾排名全球第一,國際化起步很早,在中國崛起後,中國廠商挾著官方政策性扶持,以及令業界稱羨的內需市場,太陽能電池產業發展躍進,台灣廠商一步步被逼到角落,淪為幫中國廠商代工的慘況。台廠營運江河日下,如今多處於虧損狀態,業者深刻明白繼續這樣下去,誰都撐不了多久,不等政府出面協調整併,自發性朝整併之路走。
十月十六日,國內三家重要的太陽能電池大廠昱晶、新日光、昇陽光電聯合召開重大訊息說明會,宣布三合一,成立「聯合再生能源公司」。創下我國太陽能發展產業史上,最大宗合併案的紀錄。
昱晶董事長潘文炎坦言,國內太陽能電池廠過去幾年來經營得很辛苦,大家對現在的處境都不滿竟,也體認到「規模」的重要,三家公司才有了組大聯盟的想法。潘文炎說:「過去在 2014 年以前,台灣的茂迪、新日光、昱晶都是全球前十大電池廠,到現在只有茂迪還有機會,其他都退出十大電池廠商的範圍。我們知道,大的公司有它的成本與採購及競爭上的優勢」。
出海口不夠,是台灣太陽能產業面臨的共同問題。潘文炎說:「大的太陽能廠都是整合,都有下游出海口才能生存。所以我們結合將來會往下游走為很大的經營方向」。
不整併,台廠將有逐步被淘汰的壓力,畢竟太陽能產業與面板、DRAM 產業是截然不同的產業型態。三大廠也明白,合併不只有成本考量,重點是要有全新且具有競爭力的營運模式,才能真正在市場立足。
新日光董事長洪傳獻說,未來的營運模式必須是「嬴」的模式,因此,垂直整合到下游是必然的,希望能夠賣模組到全世界的電廠。初步已規劃在台灣興建 1GW 的模組廠房,未來兩到三年間逐步將模組產能提升至 3GW。下游的太陽能系統業務則在五年內達到每年 1GW 為目標。洪傳獻說:「預計我們在台灣 2019 年能蓋 1GW 的模組線,也是配合政府的能源與產業政策」。
三家公司都強調是在對等互利的前提下完成整併,協議先由新日光做為合併後存續公司,之後再將存續公司更改為「聯合再生能源公司」。新日光董事長洪傳獻將擔任新公司的董事長,昱晶的總經理潘文輝擔任執行長,公司以事業群的方式運作,借重各家公司原本的長處。洪傳獻說:「電池的操作,我們將來會以昇陽科為主體來做;模式部分,因新日光在下游著墨多,未來模組會以新日光來操作」。
跨出合併的步伐,他們也積極爭取政府注資。潘文輝透露,國發基金與耀華玻璃公司管理委員會可望在適當條件下挹助資金。潘文輝說:「已初步與政府有關單位協商接洽,獲有關單位政策上支持,初步共識為由行政院國發基金與耀華玻璃公司管理委員會,在適當條件下挹助資金」。
三合一拍版定案,這對本來營運狀況還不錯的茂迪與碩禾來說,無異是重大威脅。兩大廠決定結盟,接著宣佈共同出資成立新公司「台灣太陽能模組製造公司」,搶占太陽能模組市場,而且也打算向政府提出申請,爭取注資。
我國太陽能電池產業正式進入整併期,垂直整合預期能讓技術研發與成本控制更具優勢,有助突破目前的產業僵局。但,全球產能過剩是事實,台灣內需市場太小也是事實;兩家想打大聯盟的新公司都想得到官方支持,而政府在太陽能產業的推動牛步,更是事實。這些因素不會因為廠商啟動整併而自然解決,更大的挑戰也許才剛剛開始。(中廣記者張佳琪台北報導)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