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中小投資者股市虧損關IPO什麼事?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01-13 08:30

最近,央視財經在《交易時間》欄目推出以《中國平均每天3家公司IPO,如此瘋狂能撐多久?》為題的節目,裡面提到截至2016年12月31日,A股IPO、再融資合計超1.3萬億元,同比大增59%,IPO家數和融資額創近五年新高;到了2017年,新股申購更是達到日均3家。與此同時,在2016年新股高速發行的背景下,每位股民平均虧損2.4萬元。按照央視財經的邏輯,他們將股市下跌和股市中小投資者虧損的責任,歸咎於A股IPO和再融資的頭上。那麼這種觀點是否是否就真的號准了股市的脈、成為一個說得過去的論調呢?我們在此就這個問題及其相關方面展開探討。

股市的金融功能與股市投機活動的區分

在討論展開以前,我們首先有必要搞清楚股市的金融功能和股市的投機活動的區分,由此才能掌握股票市場建設與發展的正確方向。

股市的金融功能在於,將閒散短期的個人資本,聚合成長期的規模資本。上市公司資本的長期化和規模化,是通過小額的短期資本接力以及聚合形成的。比如100元一張無限期的股票,也就是100元的社會閒散資本通過股票的發行程序,開始進入上市公司,轉化成產業資本,從而加入社會生產與流通過程。但是在社會中很少有這種持有時間無限延長的資本提供者,長期資本由中短期資本在時間上的這種接續與合成,是通過股票轉讓實現的;有人持有一天或者幾個月,轉賣給下一個人接手,接手的人持有幾天、幾個月或者幾年,再繼續向下轉賣,直到公司清盤和股票註銷。這是一個不確定多數人或者社會組織的持續接力機制。而上市公司籌集長期資本來源的規模,少則幾億,多則幾百億,也就是發行時面向不確定多數的股票購買者,將股票全部銷售出去,上市公司獲得大額的長期資本來源;然後所發行的大批股票在一個個不同持有期限的人或者社會組織之間轉手。這種由大量的小額的中短期資本向大額的長期資本的聚合與接力的過程,就是股市的金融過程,它既是一種資本的社會籌集和組織體系,又是不確定多數人參與的社會過程。私人和企業占有的閒散資本通過金融過程向產業領域融通和配置,形成產業資本。

而股市的投機活動的產生,卻是基於人們對股票的估價或者報價高低的差異,也正是有心人注意到這種差異,從一批低報價的賣方手中買進,然後等待股價上漲起來,再賣給另一批高報價買方。投機或者資本循環是指某個人或者公司投機者利用了買賣雙方報價的不同而為自己牟利。以後股市參與人眾多,規模變大,就開始壟斷或者做莊;也就是在股價波動的低谷區域,他們成為市場中絕大部分賣方的交易對手,而在股價波動高峰區域,他們又成為市場中絕大部分買方的交易對手。壟斷者和莊家利用自身的資本優勢和獨有的市場交易關係壟斷地位,不僅控制價格升降,而且控制消息的適時釋放,進而影響他的對手們的行為。比如在下跌時唱空,釋放利空消息,導致股市散戶低價賣給自己。再將股價做上去之後,釋放利好消息,吸引散戶人群來高位買進自己的巨額拋盤。俗話說就是「低位騙籌、高位騙套」的市場投機機制。於是股市因此反覆升降循環。

是發展一個過度投機的股市,還是發展一個籌集產業資本的股市?

央視財經在節目裡說,有市場機構預計2017年A股將有380-420家企業完成IPO,全年融資額在2500億-2800億元,如果這個猜測成立的話,2017年新股發行數量和融資額較2016年均增長六成至八成。2017年IPO融資量將達到3000億元水平。而日前,新三板企業陸續開始IPO的消息,也意味着有近萬家企業正在陸續成為IPO的後備軍。那麼問題就來了,這麼大的融資量融資方是很高興,賺的盆滿缽滿,但是市場雙方的,有賣就得有人買,這麼大的量究竟該誰來承接?如果投資者在市場中長期不賺錢,這樣的發行節奏還能繼續下去嗎?一個失去賺錢效應的市場,還能堅持多久?

這種觀點很顯然認為股市的存在和發展是以產生賺錢效應和投機作為基礎的,中小投資者虧損嚴重,是因為市場缺乏賺錢(賺差價)效應,「IPO在提速,投資卻不賺錢!巨量融資誰會買單?」IPO顯然成了所謂投資(投機)不賺錢的罪魁禍首。

那麼我們可以試想,如果停止IPO發行,那麼社會閒散資本向產業領域的融通渠道就會被掐斷,股市的金融功能也就會喪失,那麼給所有股市參與者留下的,就只能是股市主導者與操縱者對中小投資者進行絞殺和剝奪的和具有零和效應的市場!換言之,中國股市純粹成為一個投機賭博的場所!

中小投資者虧損的真正原因

中國股市的發展方向已經出現偏差,這種偏差毫無疑問是因為放任股市過度投機的發展,從而引起股市在短期內大幅震盪。其背後的思想根源在於,受西方新經濟自由主義和金融深化的思潮影響,片面地追求向美國的金融體制和股市模式並軌。他們在行動上的具體表現可以簡單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在產業投資領域對外國資本的開放處於過於放任狀態,從而放縱了外國資本進入中國金融市場對中國國民和企業的市場絞殺和財富掠奪過程,這也是習近平主席2015年訪美過程中明確要求美國企業遵守中國法律的原因;另一方面,在資產證券化的論調下,在股市引入做空機制和槓桿機制,前者主要指股指期貨,後者主要指融資融券機制,從而在內部配合對中國國民和企業的市場絞殺和財富掠奪過程。換言之,他們不是在着力發展和穩定中國股市的金融功能,而是在培育中國股市的投機特性。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上半年的股市暴漲暴跌,就是這種股市發展思路和政策執行的必然後果!

當前的股市中小投資者的虧損,仍是因為股市處於2015年年中以來的股市下跌的繼續。股市大幅波動的投機市場,市場主導者或者操縱者(主力),一般而言會在具有賺錢效應的市場出現。而絕大部分的中小投資者一般在高位接盤後,進入賺錢效應喪失、虧損不斷加大的苦旅,直至最終認賠出場和交出所持的股票。目前的股市中小投資者被迫認賠退出,就是股市下跌階段的必然行為。他們在過度投機的市場中站錯了隊,也成為過度投機的犧牲品!

央視財經關於IPO是中小投資者虧損的罪魁禍首的指責,其理論基礎不過是將所謂供求理論運用到股市價格波動的結果。在西方經濟學中供求理論成為幾乎所有經濟邏輯和論證的基石,這種理論是不會認可資本投機與循環在市場中對價格升降的主導作用的,而且成為掩蓋資本投機炒作的幌子。股票供給與需求的範疇如果成立的話,那麼其本身並無罪惡,而能夠造成市場罪惡的始終是人!

「2016年上交所募資額全球第三。指數表現全球倒數第一。」如果按照央視財經的邏輯,IPO和再融資不僅成了當前股市下跌的罪魁禍首,而且也會成為以後每一次股市下跌的罪魁禍首!按照IPO和再融資是中小投資者苦難淵藪的邏輯,如果去除這個所謂的「禍害」,中國股市還有存在的價值意義嗎?

IPO和再融資加速的根源

我國股市IPO和再融資加速,以及銀行貸款規模的持續膨脹,都是與我國的工業結構調整升級直接相關的。我們的工業化進程已經到了最後的也是關鍵的階段,跨過這個坎,中國經濟無論是在質上、還是在量上都會趕上和反超西方國家。中國工業產業鏈的上下游一體化、標準化整合與軍民融合、在某些產業鏈環節的關鍵技術的科研以及一帶一路的對外投資和全球部署,都是需要巨量的產業資本支撐的,這些巨額和長期的產業資本的形成,毫無疑問相當大的部分要通過股市籌措,其來源主要是是中國社會的各種閒散資本的聚合,從而進一步整合提升我國的基礎國力,從而支撐中華復興的國家戰略執行。中國工業化的最終完成的戰略機遇期並不長,錯過了這個機遇期,一旦工業化進程停滯和逆轉,中國的崛起希望就很渺茫。雖然我國的股市處於下跌過程中,但是我國完成工業化對產業資本形成的現實要求反而推動了我國股市IPO和再融資的更加活躍和加速增長。

我國股市IPO和再融資之所以造成誣稱的所謂「市場抽血的壓力」,還有一個原因在於我國產業投資結構的扭曲,這方面主要是指房地產行業的畸形發展。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在這個畸形發展的房地產業中沉澱了我國大量的社會資本,同樣削弱了我國工業產業資本形成的充分性。

中國股市的發展是否要以美國股市為標準和規範?

央視財經節目的節目參與者還提到,美國市場上市最早的個股是1899年12月31日上市的通用電氣,截至到2016年底的117年時間裡,合計上市的股票數量目前是5449隻。而A股,從1990年12月19日第一批個股上市,到2016年底,過去了26年的時間,而A股合計的數量已經達到了3187隻。我們只花了四分之一的時間,就發行了美國接近60%的股票數量,如果按照這個速度發行新股,不久,A股的股票容量將會成為世界第一,但是發行公司的質量和未來的發展潛力又如何呢?能不能有像通用電氣一樣,持續經營100年的好企業呢?

在央視財經的所表達這些思想傾向中,暗含了中國股市的發展應該以美國的股市發展為標準或為範本,也就是向美國股市並軌。首先,在這一點上,中美兩國的國情和國家戰略幾乎完全不同,一個是處於復興和上升去世的國家,另一個則是處於衰退與衰落狀態的國家,兩者沒有可比性。其次,美國雖然在近年來推行了去槓桿的所謂金融政策,但是即便是美國股市在去槓桿之後,依然也是全球投機性最強和最具掠奪性和「零和效應」的市場。向美國的股市制度看齊和並軌,中國股市的過度投機的猖獗也就不會休止。

當然,我國股市的相關制度建設因為發生了偏差,這也客觀上造成了我國股市在很多方面不是盡如人意。完善我國股市的制度和體系必須走自主發展和循序漸進的道路,卻不一定非要向美國的股市模式並軌。比如變相圈錢和金融欺詐同樣在其他開有股票市場的國家並不鮮見,垃圾上市企業在哪一個國家的市場都存在。即便是行股市IPO註冊制,我們也要在加強上市公司的發起者的誠信制度和責任追究上下功夫,完善相關法規和操作細則,依法嚴厲打擊金融欺詐。

結語

我們觀察央視財經在節目中的的經濟邏輯,就可以發現他們對股市的資本籌集和形成的功能缺乏恰當的理解,IPO和再融資成為為中小投資者虧損的罪魁的觀點屬於本末倒置。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金融自由化和一味地以洋為范的思想在輿論導向上錯誤延伸,實際上在引導市場思維去針對甚至對抗我國工業化戰略和國家戰略實施,轉移輿論對金融自由化所造成偏差和後果的視線。

中小投資者股市虧損又關IPO什麼事呢?兩者完全不相干!他們的遭遇不在於他們自己的抉擇,而是在為我們的監管當局在發展思路上的偏差及其行為的後果買單!

一個健康的中國股市,其價格波動應該是相對溫和和穩定上揚的,而不是那種短期內驟漲暴跌的投機市場;只有這種市場上,中小投資者一方面用自己的資本去支持國家的工業化進程和「一帶一路」戰略的展開,在整合提升我國國力的同時從中分享發展和復興的利益和成果。因此,要想矯正股市的發展方向,對股市投機活動的抑制和規範也就成為最緊迫的課題,比如對股市跌資本利得徵收超額累進稅方案的研究和落實,針對大股東的清倉式減持和股市操縱者的利益動機,消滅股市暴利的土壤,股市過度投機才有可能緩和和大幅消失。

參考文獻:

《價格-供求理論批判》,清湖漁夫;

《金融市場的資本絞肉機》,清湖漁夫;

《中美金融戰的高潮期已經到來》,清湖漁夫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