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 2016「工匠精神」為何如此火爆?全因這七宗「最」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01-05 12:10
今年兩會,工匠精神被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而在《咬文嚼字》雜誌發布的「2016年十大流行語」中,工匠精神與「洪荒之力」「供給側」「藍瘦,香菇」等一起入選。在網絡流行語層出不窮的時代,工匠精神這一略帶「撲克臉」的詞語為何會紅遍2016?
1
培育工匠精神什麼最重要?
今年兩會,工匠精神被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而在《咬文嚼字》雜誌發布的「2016年十大流行語」中,工匠精神與「洪荒之力」「供給側」「藍瘦,香菇」等一起入選。在網絡流行語層出不窮的時代,工匠精神這一略帶「撲克臉」的詞語為何會紅遍2016?在工人日報的調查中,超過半數的網友自認為了解工匠精神,而且工匠精神對工作來說很重要。
在近千人的投票中,54%的網友表示自己「非常了解」工匠精神;46%的網友表示「不太了解」。
對於帶熱工匠精神的標誌性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54%的網友表示「印象深刻,代表了一種工匠精神」;37%的網友表示「沒看過」;僅有9%的網友表示「感觸不深」。
工匠精神應包括哪些內涵?「精益求精」這一選項投票高居榜首;剩下的依次是:嚴謹細緻、技藝高超、耐心專注、愛崗敬業、不斷創新、不斷重複和其他。
有一門手藝對找工作來說重不重要?84%的網友表示「非常重要」;9%的網友表示「說不清楚」;7%的網友表示「不重要」。
培育工匠精神,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網友投票最多的是「社會形成風氣」;剩下的依次是:制度進行保障、政府大力倡導、企業形成規範、職校加強教育、媒體加大宣傳。
對於工匠精神,不少網友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網友「這世界就這樣」表示:「我理解的工匠精神與工匠沒什麼直接關係,這是一個所有行業所有工種都應該有的精神——老師琢磨好每一堂課、『碼農』碼好每一條代碼、服務人員做好服務、甚至學生做好每一道題……工匠精神是一種適用於全民的精神。」
不少網友都認為工業強國,培育工匠精神很重要。但具體到實施中,職業院校該怎樣培育工匠精神?網友投票最多的選項是「在專業教學中滲透」;其次是「融入到校園文化中」和「落實到校企合作中」;再次是「加強思政課教育」;也有一部分網友選擇「其他」。
企業又該如何培育員工的工匠精神?網友選擇最多的是「給技能人才良好的薪資待遇」;剩下的依次是:將工匠精神融入企業文化、讓技能人才有良好的晉升通道、關心技能人才的生活、舉辦各類技能大賽、加強對職工的培訓。
提高工人待遇成為不少網友共同的呼聲。網友「心寒」表示:「高級技術值錢了,工資自然會高。」另外一位網友則表示:「中國要提倡工匠精神,要讓廣大工人階級勇於創新、甘於奉獻,就必須提高工人的工資及福利待遇。」
2
2016,培育工匠精神這一年
5月11日,在天津舉行的2016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參賽選手就業洽談會上,有企業開出萬元月薪招攬技能高手。無獨有偶,11月,在湖南現代物流職業技術學院舉行的2017屆畢業生校園供需見面會上,一些企業給出10萬元年薪爭搶物流人才。
曾被認為「低人一等」的職校生,如今愈發成為市場的「香餑餑」。今年2月,時任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的報告中提到,我國中職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連續9年超過95%,高職畢業生半年後就業率連續3年超過90%。
回顧即將過去的2016年,在工匠精神的引領下,職業教育與助力技能人才成長的社會氛圍,都在發生着與職校生就業率走高相一致的變化。
職業教育,「半壁江山」
2015年,該校計劃招生1100人,實際招生1200多人;
2016年,計劃招生1600人,實際招生1900多人。
因為高就業率和良好的就業前景,湖南省商業技師學院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學生的熱捧。
湖南商業技術學院並非個例。據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招生辦的統計數據,今年,該校除單招、技能高考,在湖北錄取普通文理考生3350人,超過本科線的就有2939人,占到88%。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學生意識到,上職校不是升學失敗的無奈退路,而是出於自身特點的主動選擇。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的陳鋒,就是其中之一。今年高考,他考了521分,超過湖北理科一本線9分。「我的專業是武職的王牌專業,我覺得高職高專也挺好的。」陳鋒說,與其為了一個本科文憑去學一些競爭力不強的專業,不如在高職選擇有特色的專業,踏踏實實學本事。
學好本事,就會有好出路。職校不僅就業率連年居高不下,就業質量也在穩步提升。2015年,中職畢業生的對口就業率達77.6%、滿意度達84.1%。據麥可思發布的《2016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顯示,高職畢業生月收入連續5年增長。以2012屆為例,畢業半年時月收入為2731元,畢業三年為5020元,增長83.8%,增速明顯高於城鎮在崗職工平均水平。
招生爆滿,就業向好,這兩個現象的背後是職業教育占據教育的半壁江山。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共有中等職業學校1.15萬所,當年招生604.22萬人、在校生1674.21萬人。全國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達1341所,招生數348萬,畢業生數322萬,在校生數1048萬,占到高等教育的41.2%,全年為社會提供技術培訓超過2000萬人次。
不僅如此,職業教育在保障教育公平、服務社會民生、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也發揮着「能頂半邊天」的作用:在我國,每年平均有280萬個家庭通過高職實現擁有第一代大學生的夢想;2015年,面對經濟下行壓力,高職院校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輸送了230多萬技術技能人才;據測算,2013屆高職自主創業畢業生創造了92.3萬個就業崗位,2015屆高職畢業生規模、自主創業比例均有所增加,拉動就業的作用可能會更為明顯。
職教改革,步伐不停
2016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上,當周明亮一絲不苟地完成從機械裝備、電器連接、參數設置到調試編程等一系列任務時,這位來自河南高職的男生臉上流露的專注和嚴謹,讓人們看到當下社會熱議的工匠精神已在年輕一代身上落地生根。
職業教育,或許無法直接教出大國工匠,但它是把工匠的技藝和精神傳承給每個學生的「主戰場」。而工匠精神傳承最後的落腳點是教育質量。在過去一年,朝着「更加突出的位置」,職教質量不斷提升,職教改革的步伐始終不停。
為了讓學生更加符合社會需求,職業教育積極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進行對接。以高職為例,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葛道凱介紹,2015年修訂的高職專業目錄中共有748個專業,其中一、二、三產相關專業數比例為6.8:39.4:53.8,與當前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基本吻合。2016年,教育部又增補了電子競技、機場電工技術等13個高職專業,以適應新興產業發展。
為了推進學生實習實踐,職業教育集團辦學快速推進,目前全國已建成1000多個職教集團,覆蓋60%以上的職業學校、近3萬家企業;全面啟動現代學徒制試點,國家部署165家單位探索「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聯合培養」的培養模式;研究制定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辦法,啟動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工程,印發職業院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破解阻礙校企合作的藩籬。
為了讓學生學到真正的技能,國家建立職業學校質量報告制度、中職就業報告制度、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制訂《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實施規劃(2016-2020年)》,實施職業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計劃,提高學校管理的科學化、規範化和精細化。
為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國家出台《關於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2017—2020年)的意見》,提出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雙師型」教師;推行「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評價方式,為學生接受高等職業教育提供多樣化機會;每年舉辦中等職業學校「文明風采」競賽活動,弘揚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
技能人才,迎來春天
「當工人沒什麼不好啊。」在江蘇太倉的一家德資企業里,被問及為何選擇當工人時,17歲的陳秀雯說,她從小動手能力就強,儘管初中畢業考上了高中,但想早點學技術,就讀了太倉中專。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由於技術工人收入水平普遍較低,職業生涯發展空間有限,工作苦、髒、累等因素的存在,一些家長教育孩子時就會說,「好好讀書,以後念不好書,就讓你去當工人」。如今,越來越多像陳秀雯一樣的年輕人主動選擇當工人。這個變化的背後,是工人的「收入很體面、上升有奔頭」,是「工人的春天來了」。
「技能人才是企業的寶。」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要給予技能人才更高的待遇、更好的培訓和更完善的成長通道:在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企業的首席技能專家年薪高達40萬元;在寧波港(601018,股吧)股份有限公司,技術工人不僅可以通過技能職稱晉升,還可以參加各種技能競賽拿獎當「大師」……
此外,企業還積極參與校企合作,從源頭為自己培養技能人才。據麥可思今年發布的《企業參與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年度報告》顯示,超過85%的企業在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中增強了優秀兼職教師的供給;超過70%的企業在高職院校發展中有資金投入,主要用於發放學生實習津貼和師傅帶教津貼等。
不僅是企業,各地政府部門對技能人才的重視程度也都顯著提高:黑龍江加大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資金投入;內蒙古支持用人單位按規定為高技能人才建立補充養老和補充醫療保險……
今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對改革人才評價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建立突破身份、學歷、資歷限制,讓技能人才憑能力、實績和貢獻獲得科學評價並得到合理使用的制度。這意味着,我國高技能人才考核評價制度進一步健全,高技能人才成長通道不斷完善。
在各項政策、措施和激勵機制的作用下,高技能人才的能量正在被釋放。截至2015年底,全國技能勞動者達1.65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501萬人,占技能勞動者總量的27.3%。可以說,在全社會倡導「工匠精神」的當下,在對接「中國製造2025」國家戰略面前,職業教育正在昂首向前,技能人才正在迎來春天。
3
讓工匠精神持久「保鮮」
隨著工匠精神入選2016年十大流行語,這一詞彙迅速流行開來。由國家領導人倡導進而成為年度熱詞,這反映出全民對從精益求精入手,推動中國製造完成一場「品質革命」的強烈期待。然而,流行語的特點就是倏忽而來,杳然而去。要讓工匠精神持久「保鮮」,需要找出影響工匠精神形成的新老問題,進而用制度保障其常駐常新。
要談論工匠精神,繞不開的是工和匠,即要談論誰來當工人的問題。儘管近些年來,職業教育在不斷向好,工人的待遇和地位也在不斷提高,但我們依然會聽到一些帶有偏見的言論,比如上職校的多是差生、有本事誰會當工人?學技術有啥用?有技術幹得好,怎麼還在一線?
對此,我們可以抱怨社會觀念的偏執,可以責怪傳統價值觀的扭曲,但當下的一些制度設計及其客觀上的引導,也需要我們進行反思:
筆者曾讀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家職業院校為了降低成本,車工練習時讓學生只能用木頭,一到考試,學生們遇到不鏽鋼零件就找不到北——「木頭加工」,會培養出什麼樣的技術工人?
這或許只是個案,卻難掩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為什麼往往是分數低的學生上職校?制度設計上,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難以貫通;經費的投入上,職校往往是「二等公民」。「木頭加工」或許出於無奈,但人為設計出不同的層次和等級,又要「差生」用「精益求精」承擔「品質革命」的重任,效果如何?未可知也。
有一則報道說:一名職工發現公司購買的內燃機車齒輪箱容易出現裂紋,他就提出了改進的想法。後來卻發現這一創意署別人的名字發表在學術刊物上——「自己的點子被拿走」而無可奈何,將使一線工人的沉潛專注熱情受到多大影響?
除了自己的創意,還有不少創新成果,一線職工也往往難以自我保護——申請專利是企業的事,與自己沒多大關係,即使成果創造了效益,也沒有規定明確研發者拿多少收益。這種情況一定程度上也為「職工不願意學技術」做了註腳。
「讓當工人成為一個選擇而非最後選擇」「讓有技術幹得好的在一線照樣能有好的收益」,圍繞如何讓人當工人、安心一線、潛心鑽研,這些年來,人們探索了不少路徑、找到了不少方法。然而,在落地的過程中,還是常會遇到困擾。
筆者曾遇到這樣一件事情:一個已有多項發明成果的技工,正努力去拿文憑,有了文憑他就有望轉為工程師成為研發人員,享受好的名聲和待遇。因為在工人序列,他已遇到了天花板。這讓筆者感覺到,涵養精益求精、沉潛專注的匠心,需要職工自身的努力,也需要讓職工心靜下來的環境,而這種環境是常常是制度、政策創造的,比如打通每一個職工的上升通道。這猶如炎炎烈日下的一柄巨傘,能讓勞作者在清涼處安靜下來、安心去做自己的事情。
隨了上升通道,還有互聯網、人工智能時代的匠心如何保持,即在社會發展的新狀態下既避免浮躁、又做到與時俱進,這同樣需要制度的跟進。我們知道,精益求精、沉潛深耕的匠心,不可能脫離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不可能脫離創新的時代氛圍。在自己的崗位、自己的專業,讓內心沉靜下來,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這叫匠心,但及時知悉本領域的技術變革,用創新的思維與方式,激情澎湃參與發明創造,同樣是匠心。這就需要一種制度,讓職工不間斷地接受技能培訓,進行前瞻技術、創新方法的普及,在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之間,汩汩地涵養匠心。
承認工匠在勞動創造中的主體作用,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在分配中充分體現工匠價值,在社會營造、傳導勞動光榮、尊崇工匠的氛圍和價值觀,並在不斷探索中將此固化為善的制度——如此,匠心這一中國製造最缺乏的東西,甚至是國人內心最缺乏的東西,才能駐留於時代,才不會成為一閃而過的概念和時髦新潮的口號。(來源:工議微言微信號)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