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國家》系列之三:不能不懂的國家知識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10-03 13:00


來源:黨建網微平台

黨建網微平台今天推出《國家》系列之三:不能不懂的國家知識。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於何處?

漢語「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於《尚書·梓材》。其有雲:「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肆。」范圍所指,僅僅是周人對自己所居關中、河洛地區而已。至春秋時,「中國」之含義逐漸擴展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


秦漢以降,又將不屬黃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權統轄范圍之內的地區皆稱為「中國」。「中國」一名終於成為我國的通用名號。19世紀中葉以來,在與世界各國的交往中,「中國」則成為隸屬我國版圖之內全部領土之專用名詞。

而考「中國」一詞之本義,當為中原各諸侯國,中者,居中之意也;國者,諸侯之土封國也。華夏諸國分別將南北東西四境諸民稱為蠻、夷、戎、狄,而自稱為「中國」。因參照體系不同,其所指亦有差異。大致可分為以下6個層次:

一是指京師(首都),如《詩經·民勞》所注:「中國,京師也。」

二是指天子直接統治地區,即京畿。如諸葛亮曾對吳主孫權雲:「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

三是指中原,如《史記·東越列傳》雲「東甌請舉國徙中國」。

四是指內地,如《史記·武帝本紀》雲:「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

五是指諸夏之裔居住之地,如《論語集解》雲:「諸夏,中國也。」

六是泛指歷史上華夏或漢族所建立的政權,《史記》、《漢書》中此類稱謂不勝枚舉。自漢代始,朝野上下和文人學士習慣於將漢族所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因此,當各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便也多以「中國」自居。在古人心目中,中國既有地域之定位,又有文化之傳承,同時兼有正統之含義。

「中國」正式作為國名,始於1912年「中華民國」之建立。國際上通稱RepublicofChina,簡稱China(中國)。至此,「中國」一名才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際上通稱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仍簡稱為「中國」,「中國」之名更令世人刮目相看。

「中國人民」一詞由誰首創?先秦時還沒有「中國人民」這個詞,當時「中國」和「人民」都是單獨使用,詞義也不同於今天。「中國」本意是指京城,後來也引申指中原地區、天下之中心等。而「人」與「民」,在先秦也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說文解字》說:「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民,眾萌也。」司馬遷

那麼,「中國人民」作為完整獨立的語音單位,是什麼時候才開始出現的呢?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山西、山東、江南、塞北等地的物產,「皆中國人民所喜愛」。這里的「中國人民」,雖與先秦時的意義並無大差別,但它卻第一次將兩者連在一起,構成偏正詞組,所以說是司馬遷最早創造了這一詞匯。

「中華民族」是怎樣形成的?

主客觀條件

客觀條件:中國的地理條件,特別是密如蛛網的眾多河流,使它既在外部同周圍相區隔,內部各個地區間又便於長時期地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以至相互融合。

九曲黃河

主觀條件:中國的傳統文化一向強調整體、綜合、和諧,而又尊重事物的多樣性。「天下大同」、「協和萬邦」、「和而不同」這些理念,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上留下很深的烙印。

歷史進程

前一階段是幾千年來歷史的演進,後一階段是近代以來在反抗外來侵略者的共同斗爭中形成了自覺的認識。

夏、商、周三代前後相承的結果,逐漸形成一個總稱,叫作「華夏」。有連續文字記載的東周以後,可以看出:漢族正是由許多未必出自同一血緣的族種融合而成。歷史上民族大融合,規模最大、最重要的有兩次,時間都長達幾百年:一次是春秋戰國,一次是魏晉南北朝。沒有前者,就不會出現興盛的漢朝,也不會有漢族的形成。沒有後者,也就不會有強盛的唐朝,不會有至今在海外流行的「唐人」的名稱。

漢、唐以後,元朝和清朝都以少數民族成為中國的統治者。西藏就是在元朝正式列入中國版圖的。清朝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有着巨大功績。正是它,奠定了中國的疆域。

中華民族自覺意識的形成

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穩定共同體,是進入近代,特別是中日甲午戰爭以後的事情。甲午戰爭爆發的1894年,孫中山在《興中會章程》中第一個喊出「振興中華」這個響亮口號。甲午戰敗的1895年,嚴復寫了《救亡決論》,第一次點出「救亡」那個直到抗日戰爭前中國人共同面對的主題。正是這種共同的命運,把中國各民族更緊密地聯結成一體。

正式使用「中華民族」這個名稱,最早大概是梁啟超1902年在《新民叢報》上發表的《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他寫道:「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海思想者厥惟齊。」以後,他在1905年初所寫的《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中,七次使用「中華民族」這個名稱。楊度1907年5月所寫的《金鐵主義說》中,更系統地論述了為什麼要稱為「中華民族」的理由。

「中華民族」這個名稱被廣泛地使用,是在辛亥革命建立民國以後。孫中山在就任臨時大總統的《宣言書》中寫道:「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五族共和」成為傳誦一時的口號。

中華民族所以能成為這樣一個為海內外中華兒女公認的穩定的民族共同體,不是任何個人的意志所能左右的;也不僅有着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而是由於彼此間存在着共同的歷史回憶、共同的現實利益、共同的未來命運,把他們密不可分地聯結在一起。它是在千百年歷史中形成的,因此也必將長期地存在。

(視頻:100秒帶你看中國版圖變化)

★國家知識鏈接★

國旗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其長與高為三與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一星較大,居左;四星較小,環拱於大星之右。國旗旗面的紅色象征革命;五角星用黃色是為着在紅地上顯出光明。大五角星代表中國共產黨,四顆小五角星代表中國人民;五顆五角星相互的關系象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大團結。

國徽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中間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門,周圍是谷穗和齒輪。國徽中用齒輪和谷穗環繞周圍,表明我國的國家性質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國徽中的五個五角星取自國旗中的五星,象征着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大團結。因此,國徽象征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

國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義勇軍進行曲》是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曲,創作於1935年。當時中國正遭到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這首歌曲,發出中華兒女「不做亡國奴」的怒吼,激勵人民奮起抗戰,保衛我們的國家和民族。

國慶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決定,每年10月1日,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偉大日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

國寶

大熊貓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屬國際一級保護動物,是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形象大使,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香港海洋公園的佳佳,出生於1978年,是目前全世界最長壽的大熊貓。

國家電視台中央電視台總部大樓

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是中國的國家電視台,成立於1958年5月1日,當年9月2日正式播出,初名為北京電視台,1978年5月1日更名為中央電視台。截至目前,擁有43個電視頻道,共開辦529個電視欄目,是全球唯一一個每天用6種聯合國工作語言不間斷對外傳播的電視媒體。

國家廣播電台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CNR)是國家廣播電台,1940年12月30日開始播音,前身為延安新華廣播電台;1949年12月5日正式定名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是目前中國唯一覆蓋全國的廣播電台,現開辦中國之聲、經濟之聲、音樂之聲等16套廣播頻率。

國家通訊社

新華通訊社,簡稱新華社,是中國國家通訊社和世界性通訊社。新華社的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紅色中華通訊社(簡稱紅中社),1937年1月在陝西延安改為現名。新華社總部設在北京,在全國除台灣省以外的各省區市均設有分社,在台灣省派有駐點記者,在一些重點大中城市設有支社或記者站,在境外設有180個分支機構。

北京時間

位於陝西西安的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擔負着我國標准時間的建立、保持和發播任務。

我國采用北京所在的東八區的區時作為標准時間,稱為「北京時間」。北京時間是東經120度經線的地方平太陽時,不是北京當地的平太陽時。1949年9月27日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定都北平,改北平為北京」的決議。同年10月7日西安人民廣播電台稱:「本台時間以北京時間為准」。這是迄今見到的有「北京時間」字樣的最早文獻。所以,「北京時間」第一次出現的日期,可以鎖定在1949年9月27日至10月6日的10天之內。由於我國東西相跨5個時區,北京處於東八區,而授時台必須建在中心地帶,從而產生了「北京時間」發播不在北京,而在陝西蒲城。

轉載請注明來源:黨建網微平台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