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華爾街日報:信評機構落井下石 又成輿論箭靶

鉅亨網編譯吳國仲 綜合外電


這幾天信評機構成為歐洲輿論砲轟的對象,咸信這些公司調降評等,是在歐豬五國的傷口上灑鹽。

相隔不到一天,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接連調降希臘、葡萄牙與西班牙三國的評等,引發市場動盪。其中,希臘還是首次有歐元國家遭降至「垃圾」級。


時值歐洲政府與國際貨幣基金(IMF)爭取時間準備紓困之際,標普的降等時機,顯得相當敏感。標普還說,希臘若倒債,債券持有人恐面臨50-70%的損失。

法國Natixis銀行經濟學家Sylvain Broyer說,過去幾天,希臘的債務問題儼然是個「惡性循環」;信評機構基於先前公債大跌而調降希臘評等,卻反而變成債市進一步下挫的原因。

他批評,信評機構的行動,完全是「順應循環」(pro-cyclical)─擴大或加深循環的效果─的作為。

IMF主席Dominique Strauss-Kahn也說,即便信評機構的分析有用,也不能全然盡信。

在前幾年的美國金融危機期間,信評機構的角色即遭外界強烈批判,除了未能認清結構性商品的高風險外,還包括牽扯的利益衝突。

許多歐美投資機構(包括銀行),對信評等級都非常敏感。依據產業與業務之差異,投資機構通常會設定持有風險的比率,即不敢持有太多「高風險」債券。

因此,信評機構一旦有降等動作,這些投資公司會隨即對投資組合做相應調整--賣掉高風險債、補進高評等投資,進而牽動整個市場。

信評機構則解釋,宣佈降等的時機,與信用委員會(credit committees)公佈決議的時間息息相關。通常,該技術決策小組成員有5-7人。

一旦決議出爐,信評機構會火速公佈,以避免資料外洩。

但經歷過去的痛苦教訓後,很多投資公司都不敢再過度信任信評機構。最近導致高盛被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控告的房貸證券「Abacus 2007-AC1」,就是當時標普與穆迪眼中信評不低的投資產品。但不到一年,這些證券全都被降等。

為此,歐盟執委會發言人Chantal Hughes說,今年12月將上路的歐盟新法規,將有助避免信評機構的利益衝突、加強評級方法的透明度。美國政府方面,也傾向加強盯緊信評機構。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