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解除艾滋病患者入境限制彰顯人權進步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國政府在上海世博會開幕前夕,取消對患有艾滋病、性病、麻風病外國人的入境限制。觀察人士說,這是中國人權領域的一個“巨大進步”。
中新社援引新華社4月28日的報道稱,中國政府在上海世博會開幕前夕修訂已經實施了20余年的相關法規“禁令”,取消對患有艾滋病、性病、麻風病外國人的入境限制。觀察人士說,這是中國人權領域的一個“巨大進步”。據預計,2010年上海世博會參觀人次將至少達7,000萬,其中,境外游客將達350萬。
國務院常務會議4月19日通過了關于修改兩項法律實施細則的決定,正式取消對患有艾滋病、性病、麻風病外國人的入境限制,并限定禁止入境的患有精神病和肺結核病外國人的范圍。該修改規定于4月24日公布施行。
衛生部疾控局副局長郝陽說:“隨著艾滋病防治認識水平的提高,這樣的限制措施被證明是不必要的。”
1989年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實施細則》和1986年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實施細則》,均明確限制患有艾滋病、性病、麻風病的外國人入境。
上述規定是基于當時對艾滋病等疾病的認識而制定的。隨著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認識到,這些限制做法對本國疾病防控工作的作用十分有限。
今年年初,中國曾拒絕一名攜帶艾滋病病毒的澳大利亞作家到上海參加國際文學節,此事引起海內外廣泛非議。事后,據衛生部透露,中國政府正在考慮取消有關入境限制。
衛生部發言人毛群安對記者表示,早在幾年前,中國政府就開始考慮取消相關限制,并做好了基礎工作,之所以到本周才宣布實施,是由于一些必要的程序要履行。
此前,中國舉辦承辦亞運會、世界婦女大會、全球基金理事會會議和奧運會等大型國際活動時,都采取了由國務院批準、臨時允許患有艾滋病、性病、麻風病外國人入境的做法。
多次實踐證明,取消對患有艾滋病、性病、麻風病外國人的入境限制,不僅未對中國公共衛生和社會穩定造成負面影響,反而提升了國際形象。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持續深入,國力和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中國與外部世界的全方位交流交往日益加深,中國的一舉一動都被曝露于聚光燈的審視之下。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對中國的新做法表示歡迎,他敦促所有仍在實施此類限制的國家將終結這一做法作為一項優先、緊要的事務。]
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也表示,中國政府此舉是“朝著正確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將帶動其他國家改變針對艾滋病患者的歧視性法律和政策”。
她說,“消除歧視性的政策將有助于防止艾滋疫情的進一步蔓延”。
科學研究顯示,日常接觸并不會導致艾滋病、性病、麻風病的傳播。艾滋病主要通過血液、性行為和母嬰垂直傳播,性病主要通過性行為傳播,麻風病主要通過破損的皮膚或粘膜傳播。
清華大學衛生法研究中心主任王晨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如何看待艾滋病患者,給予艾滋病患者何種待遇,正在成為其基本人權保障的重要象征和國際標準。
“中國政府解除相關限制規定、終止帶有歧視性的做法,反映了其在人權領域的一個巨大進步。”他說。
今年以來,韓國和美國也相繼正式取消對患有艾滋病外國人的入境限制。截至目前,不限制患有艾滋病外國人入境的國家和地區已達110個。
艾滋病病毒攜帶者何田田近些年一直在倡導艾滋病患者的合法權益。在獲知中國政府的新規定后,她說:“這是一次重要變革,給了我們希望。”
截至2009年底,估計中國目前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約74萬人,其中艾滋病病人為10.5萬人。
“雖然完全消除對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攜帶者的歧視尚需時日,但是相信,中國政府立場的轉變將對公眾態度的轉變起到重要引導作用。”何田田說。
(李艷?編輯)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