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期貨

期市可幫助用糖企業“減壓卸負”

鉅亨網新聞中心


近兩年來,國內食糖價格大幅攀升,糖價上漲壓力悄然擴散至食糖下游各個行業,對飲料、糖果及乳制品等用糖企業的經營形成了沖擊。雖然無法改變食糖價格大幅波動的特性,但用糖企業在經營中可以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通過期貨市場套期保值便是企業規避現貨生產經營中生產成本上升風險的一種有效手段,它能幫助用糖企業“減壓卸負”,為其穩定發展保駕護航。
  
我國工業食糖消費穩定增長

食糖作為天然甜味劑,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時也是飲料、糖果、糕點等含糖食品和制藥工業中不可或缺的原料。自從我國加強對化學合成甜味劑的監管、推行食品質量市場準入制度以來,我國食糖消費量出現較大幅度增長。目前,我國食糖消費量位居全球第三,僅次于印度和歐盟。從我國食糖消費結構看,工業消費占75%,民用消費占25%,可以說,近年來工業食糖消費的穩定增長是我國食糖消費增長的主要動力。未來我國食糖需求增長趨勢在短期內不會出現大的轉變,并將隨著下游用糖工業的發展而保持較高增長態勢。
  
食糖屬于生活必需品,人們對其消費介于剛性消費和彈性消費之間,當收入水平達到一定標準后,人們對食糖的消費量會處于穩定狀態。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鄉居民收入的提高,民用食糖消費會在高速增長之后趨于平穩,而工業食糖消費所占比重會越來越大,且民用消費會逐漸轉變為對各類含糖產品的消費。
  
食品業、飲料業、飲食業等用糖行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我國工業食糖消費穩步上升。上世紀70年代,工業消費在食糖總消費量中所占比重約60%,年消費增速3%—3.5%,80年代年消費增速接近2%,近年來年均增速17%左右,其中主要是飲料、糖果、罐頭和糕點等行業。2009年,我國主要含糖食品行業均保持較快增速,大部分含糖食品產量增速超過30%,其中糖果產量增幅36.75%、糕點32.29%、餅干35.81%、乳制品27.17%、罐頭52.78%、碳酸飲料36.08%、果汁及果汁飲料36.18%。
  
飲料業作為食糖的主要下游行業,年均使用食糖約200萬噸,近年來飲料產量以超過20%的年均增速增長。在產量增長的同時,品種的日趨多樣化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飲料產品已由過去單一的汽水發展成為包括碳酸飲料、果汁飲料、蔬菜汁等十大類。未來經濟增長及城鄉居民購買力的提高將繼續為飲料業的發展提供良好外部環境。
  
糖果制造業也是目前發展較快的一個用糖行業,當前我國糖果市場已形成了一批強勢品牌,各品牌在各自的細分市場都占據一定優勢,生產集中度較高。2009年,我國糖果產量140.65萬噸,年增速36.8%。隨著新功能、新口味的糖果新產品的逐步涌現,糖果市場需求將進一步擴大。與此同時,糖果生產企業正處在結構調整、產品更新、企業重組階段,對食糖成本的控制尤為重要。

多因素促成糖價大幅波動特點
  

在歐美國家,食糖、淀粉和脂肪構成居民熱量三大來源,食糖人均消費量大,可替代產品也比較多。但與歐美國家不同,我國將食糖作為健康甜味劑應用,替代品相對較少,且食糖消費在總消費中所占比重較小,而食糖產量較小的波動會給價格帶來較大沖擊,國內糖價經常出現大幅波動行情。
  
從我國食糖價格波動趨看,主要有四個特點:一是波動周期相對穩定,每次波動過程大致2—3年,這與甘蔗生產1年種植、3年收獲的特點基本吻合;二是波動幅度較大,上20世紀90年代以來,有4次年度間波動幅度超過50%,其中2000年最高價格是最低價格的2.5倍多;三是波動頻率較高,基本都是連續發生;四是價格與食糖及糖料產量互為反向波動。
  
雖然造成國內糖價大幅波動的因素很多,但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第一,糖料生產的波動。糖料生產波動是食糖價格波動的根本原因。制糖業屬于典型的農產品加工業,制糖原料是決定食糖供給的基礎因素。糖料生產的周期性和產業鏈較長的特點,使得糖料種植對市場變化的反應相對滯后,加上蔗農市場意識不強,經常會出現糖料種植、食糖生產與市場脫節的局面。尤其是當市場信息不準確甚至失真時,容易對糖料種植形成誤導,使糖料種植面積不穩定性加大,從而引發市場的連鎖反應。另外,在糖料生長過程中,天氣因素尤為重要。由于自然環境的日趨惡化,現在的天氣越來越反復無常,自然災害頻發使得種植業面臨著非常大的不確定性,干旱、洪澇、大風、冰雹、低溫霜凍等天氣對生長期的甘蔗都具有災害性影響,而且這種影響一旦形成便是長期的。2009年下半年,我國西南地區遭遇“百年一遇”的旱情,導致2009/2010榨季我國食糖產量出現大幅減產,從前一個榨季的1242.89萬噸下降到1073.83萬噸。供求格局的轉變推動糖價從今年年初的5000元/噸躍升至近期的7500元/噸。
  
第二,走勢的季節性。農產品具備特有的生長、消費、庫存周期性,其價格的季節性特征尤為明顯。食糖屬于季產年銷商品。5月份之前,各產區集中生產,貨源充足。到6月份,伴隨著糖廠的停榨,市場主體多持觀望態度,價格也相對保持平穩。進入7月份,糖廠的資金壓力隨著銷量的增加而有所減輕,出于對后市的一種本能看好,糖廠開始放慢銷售節奏,商家認為此時囤貨為時尚早,因此7月的糖市并沒有太多活力。到8月份,中國傳統的“中秋”和“國慶”雙節備糖高峰來臨,為市場注入新的活力。9月份,陳糖銷售接近尾聲,而新糖還未上市,庫存偏緊為現貨價格高位運行提供了較強支撐,價格往往會出現翹尾行情。
  
第三,制糖成本的變動。制糖成本是制定食糖價格的基礎,若成本穩定,那么食糖價格就有了穩定的基礎。制糖成本主要包括糖料蔗、輔助材料、燃料動力、人工、制造費用五部分。正常情況下,日榨能力3000噸的中型糖廠各項生產成本所占比重為:原料蔗73%、輔助材料5%、燃料動力10%、人工2%、制造費用10%。生產規模越大、集約化程度越高的糖廠,糖料蔗所占成本比重越高,人工和制造費用比重越低。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的不斷改善,近幾年來糖料種植的土地投入、勞動力價格及糖料收購價、制糖輔料價格等都在不斷上漲,制糖業的生產成本處于上升通道中,食糖價格已很難回到3000元/噸的低價時代。
  
第四,國際食糖市場的變化。食糖作為貿易程度較高的農產品之一,其國際貿易量接近世界總產出的30%,國際市場價格尤為重要。加入WTO后,我國實行低關稅的準食糖自由貿易政策,食糖對外開放程度不僅高于一般發展中國家,而且高于幾乎所有發達國家,使得國際糖價波動對國內食糖供求關系及價格走勢的影響較大。對比國際和國內食糖價格走勢可以看出,二者波動周期和規律基本一致,但國內糖價波動略顯平緩。近年來,我國食糖行業一直面臨著一定的供需缺口,每年都要進口大量食糖滿足國內需求。而進口原糖的到岸價一般較高,經國內再加工后,出廠時成本明顯高于國產糖價,這也推動了國內糖價上漲。
  
高企糖價致下游企業集體漲價
  
受干旱等極端天氣頻發、糖料種植面積同比減少、農資價格過高、農民投入不足等諸多因素影響,近兩年我國食糖產量出現明顯下滑,但國內消費量穩步增長,剛性的供需缺口推動了國內食糖價格大幅攀升。2009年年初,我國食糖價格2800元/噸,到今年10月末,糖價已突破7000元大關,漲幅超過5000元/噸。雖然國內糖價的高位運行帶動了制糖行業工業總產值、工業銷售產值的快速增長,實現了行業經濟效益的跨越式提升,但高企的糖價給食糖下游行業企業的經營環境帶來了不小沖擊。
  
食糖下游產業涉及飲料、糕點、糖果、餅干、乳制品等眾多行業,集中度較為分散,與制糖行業相比,下游用糖行業的議價能力較弱。糖價的上漲,直接造成了以糖為主要原料的用糖企業成本的增加,部分用糖企業不得不采取提高產品價格的方式來轉嫁成本。如以光明、雀巢為首的乳制品行業率先掀起漲價之風;包括碳酸飲料、果汁飲料、茶飲料、礦泉水和牛奶飲料等在內的飲料產品價格平均漲幅約5%。與此同時,糖價上漲帶來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在糖果業開始顯現,今年國內糖果業進行了兩次價格調整,提價幅度均在10%—15%。
  
由于食品和飲料行業競爭較為激烈,通過提高食品和飲料價格來消化食糖價格上漲的潛力有限,在此背景下,部分用糖企業開始把目光投向食糖的替代品。作為食糖替代品之一的淀粉糖,今年消費量出現明顯增長。一般來說,當白糖價格高于淀粉糖1000元/噸以上時,淀粉糖的替代優勢就會顯現,而今年白糖與淀粉糖的價差在2000元/噸以上。目前,淀粉糖已在我國食品工業中得到廣泛應用,其在罐頭、焙烤、飲料、乳制品、糖果等行業的應用仍有潛力。另外,還有一些企業通過調整產品結構來應對糖價上漲,許多企業紛紛開始向市場推出“無糖”食品。
  
目前,糖價的上漲導致用糖企業利潤下降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以乳制品和軟飲料業為例,今年整個行業的毛利率基本都呈現出逐季下跌趨勢。那么面對高企的糖價及其大幅波動的態勢,用糖企業除提高產品價格外,還有沒有更好的應對辦法呢?其實,用糖企業完全可以借助我國白糖期貨市場對白糖原料進行套期保值,提前鎖定成本,以規避糖價上漲給企業帶來的經營風險。
  
用糖企業應學會利用期市套保
  
接受系統培訓,提高風險防范意識
  
雖然目前越來越多的用糖企業開始關注和利用期貨市場,但整體上對期貨市場的認識和利用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當前,還有相當一部分企業不愿冒太多風險,面對變幻莫測的市場,只采用最簡單的方法應對:一旦糖價上漲,就提高產品售價,將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而這并不是從經營上來找出路。部分企業對套期保值的認識還存在一些片面性,對現貨和期貨損益平衡認識不足,往往只看到期貨賬面虧損,卻看不到現貨賬面盈利。還有一些企業把現貨經營與期貨經營分開計劃、分開核算,缺乏有機結合,未能達到預期的保值效果。對此,用糖企業可以尋求與專業期貨公司合作,通過系統的專業的期貨知識及實盤交易培訓,提升自己對期貨套期保值的認識水平和操作水平,進而消除之前不敢用期貨的障礙和對套期保值認識的片面性。
  
2008年11月底,由于陳糖大量剩余且新糖面臨著集中上市的壓力,白糖期現貨價格都處于低位。某知名飲料企業去白糖產區實地調研后認為,2009年度全國白糖供需存在較大缺口,后市白糖價格有走高的趨勢。該飲料企業若采取一次購入大量現貨白糖的做法,會占用大量流動資金,如果與制糖企業簽訂訂單合同,分月逐批采購,則只能確定采購數量,價格仍然要隨行就市。為保證2009年度的生產利潤,該飲料企業決定在期貨市場進行買入套期保值,通過建立虛擬庫存將未來的購糖成本控制在合理區間,操作如下:2008年12月1日,白糖現貨價格為3010元/噸,該企業在期貨市場上買入200手白糖SR0905合約,價格為3070元/噸;到2009年2月17日時,白糖現貨價格漲至3200元/噸,期貨價格漲至3400元/噸;該企業以3200元/噸價格買入2000噸白糖,同時在期貨市場以3400元/噸的價格賣出200手白糖合約平倉。具體來看,雖然該企業兩個半月后在現貨市場買入的白糖比11月底多支付了190元/噸,但由于在期貨市場上進行了買入套期保值,期貨市場盈利330元/噸,該企業實際白糖采購成本為:3200-330=2870(元/噸)。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企業通過期貨市場套期保值,鎖定了采購成本,對沖了原料價格上漲的風險,為自身穩定生產和經營提供了有力保障。
  
構建科學管理體系,明確交易授權
  
一般而言,套期保值業務都是在企業高層統一領導下,由貿易部、期貨部(有的企業設立該部門)、風險管理部和財務部等共同配合進行,各部門相互協作、相互制衡。在該管理體系中,各部門職責明確,如貿易部負責商品現貨采購和銷售業務,制定商品套期保值計劃和方案,根據保值方案向期貨部下達交易指令;期貨部參與套期保值計劃和方案制定,對外下達交易指令并成交;風險管理部負責結算、交易監督和風險管理工作;財務部負責資金調撥、會計核算、合規檢查工作。
  
與內部職責分工相一致,企業應就期貨業務進行明確授權,將期貨業務操作中的不同職權分別授予不同部門的專門人員。譬如,與上述部門設置情況相對應,可以將交易授權授予期貨部,交易合約簽約授權授予風險管理部,資金調撥授權授予財務部。以上三種授權互不交叉、互相制衡,企業可以對每一種具體授權規定明確的數量或金額限制。
  
將保值力度控制在適中水平
  
首先,要把握好保值規模。在套期保值實踐中,不同保值工具和方向對保值規模有不同要求,把握科學的套保比例尤為重要。過量的套期保值交易就是投機,這方面的教訓并不少見。如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國內有一些企業套期保值規模控制不當,在遭遇方向相反的市場趨勢后,使得保值失去自我對沖和保護的前提,出現了凈虧損。
  
其次,要善用梯次建倉辦法。在形勢不明朗、不確定性大的時候,套期保值頭寸按期限遞減,通過分次建倉來達到分散壓力的目的。如某飲料企業預測未來糖價將上漲,可分別在1月、3月和5月合約上對所需食糖數量的50%、30%、20%進行套保,從而降低現貨價格波動對企業的不利影響。當然,當形勢有利時,也不能局限于梯度理論,應抓住時機,及時建足倉位。
  
再次,適度規模也是企業財務的可承受規模。在設計保值頭寸規模時,除與現貨規模對比適度外,還需充分考慮企業財務的可支持程度。一般而言,套期保值企業用于保證金浮動虧損準備的資金量應明顯大于建倉時交納的初始保證金用量,以便在市場價格變化導致保證金浮動變化時,使保值規模能支撐下來。由于期貨價格變動頻繁,套期保值周期較長,期間可能因期貨價格發生不利變化,使企業先期交納的保證金出現浮動虧損。通常情況下,只要套期保值方案正確,符合企業現貨貿易和生產需要,且外部形勢不會在短期內形成趨勢性的不利變化(而只是短期的極端波動)時,企業不應該或不能輕易退出套期保值過程,而是追加保證金,確保期貨頭寸繼續存在。這樣的話,在市場形勢轉變時,期貨頭寸就會為企業防范目標風險發揮應有的作用。


(中期研究院 王紅英 歐陽玉萍)

(王德軍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