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尖山斷層升級危機大? 氣象局:別緊張
鉅亨網新聞中心
針對阿里山地區16號發生一起規模3.7的地震,地震測報中心研判與「大尖山斷層有關」,再加上經濟部地調所最新出版的斷層分佈圖,又將「大尖山」改列為第一級的活斷層,是否有升高地震危險的可能?對此,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澄清表示:近兩年嘉南地區地震減少,趨於平靜。至於大尖山斷層,主要是增加探勘之後,發現新的證據,因此更改斷層分類。郭鎧紋說:第一類斷層的定義是「發現一萬年以內有地震活動證據」,第二類是延長為「十萬年」。郭鎧紋說:今年八月份之後,宜花間的地震數量增加,但地震規模都不大,因此,累計釋放能量反而減少。(彭群弼報導)
郭鎧紋表示:阿里山地區包括有觸口、大尖山及梅山斷層,過去因經費關係,探勘的數量較少,因此,大尖山斷層被認定為第二類的斷層,但最近增加溝槽開挖後,取得新的證據後,在剛剛出版的地調所「活動斷層分佈圖」中,大尖山經過地質評估,重新被規類為第一類活動斷層。
郭鎧紋表示:所謂的第一類及第二類,從地質分析的證據,分別是一萬年以內及十萬年內有地震活動的證據及跡象。作為區分。不過,這並不代表一萬年就有「立即地震」的危機。民眾無須過度解讀。
郭鎧紋說,九二一地震之後,嘉南地區的地震經過一段時間活躍之後,接著就逐漸趨於平靜。以今年為例,統計地震次數總量,包括有感及無感地震。排名第一的是宜蘭蘇澳南澳延伸到花蓮秀林一帶的地震密集區,最近兩個月甚至地震數量比平均多出了50%,不過,地震的規模都不大,因此累計釋放的能量,反而低於平均值。此外,今年以來,高屏地區地震數量增加,今年排第二。第三及第四名通常是宜蘭及台東兩地輪流。
郭鎧紋強調:地震紀錄只有一百多年歷史,凡是災變週期超過一百年以上,都要靠地質調查,地調所在1998年,2000年先後發佈兩次,活動斷層約51條及42條,隨著更精確調查,活動斷層數量減少到33條。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