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中國制造業為何陷入低谷:與德日差距的根源分析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0-29 08:21


摘要:中國制造業陷入低谷和邊緣化的重要原因是,缺乏核心的技術競爭力和自主的創新精神,僅靠仿制和低廉的價格占領中低階市場是毫無前途的。應該摒棄師夷長技的思想,提高技術的創新性和實用性,革新與實踐對接的教育體制,並保持踏實和嚴謹的科技作風。

2015年6月,中科院發布《中國現代化報告2015:工業現代化研究》,報告指出中國處於工業初等發達國家,工業勞動生產率的國際差距較大,根據對世界各國在1970-2010年的工業現代化指標做了一些評價和分析后,最終得出一個結論:中國工業落后德國100年。對於此結論,外界評論眾說紛紜,中國工業真的與德國有那么大的差距嗎?中國與德國日本工業的差距根源又何在?


德日工業崛起的歷史根源

就工業起步來說,德國的資本主義工業化進程比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要晚半個世紀,而日本走上工業化道路也僅是英法工業革命之后的明治維新時代。德日這兩個強國就工業化起步來說,都不是世界最早最典型的,但都以極快的速度超越了英法等國家。若論根源,會發現德日這兩個國家有著極為相似之處,都是以戰時的軍事化經濟來拉動工業的迅速增長。軍用設備的先進與否往往左右戰場的局勢,為戰時需求的軍事工業發展,先進軍工項目的研發,極大的刺激了德日一些命脈企業的發展,比如設計太平洋(601099,股吧)零式戰斗機的日本三菱重工,和為德國戰斗機坦克制造電氣設備的西門子。這些為軍用需求的擴張而迅速拉動的工業領域,使德日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崛為世界最大的機器工業生產國。

而中國近代工業的開端,起源於洋務運動時期,提出的口號是師夷長技,即大規模的引進西方的軍事設備,機器生產和科技。在李鴻章等人的推動下,相繼出現了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軍事工業。但在甲午中日海戰之時,我們已能窺見中國與日本在軍工實力上的差距,日本無論從艦船噸位、馬力、火炮數量、速射炮數量、魚雷發射管數量等方面都領先於北洋水師的裝備10-20年。以后膛炮裝備為例,中國的北洋水師是射速為1發/min,而日本艦隊裝備的速射炮射速為8-10發/min,在如此猛烈的炮火之下,北洋水師在甲午海戰的失敗並不是一個意外,背后的根源或許有較深刻的政治經濟因素,但不可否認,工業技術的水準對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發揮著極為關鍵的作用。

由此看出,導致中國現代工業差距的並不是由於工業起步晚,中國洋務運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幾乎是同時起步,而是源於中國對自身工業的態度:師夷長技。在漫長的過去,我們一直在亦步亦趨的模仿和追隨著西歐的步伐,只是依靠大規模引進西方現有的生產設備和科技,恪守著拿來主義,從那時起,我們便喪失了民族產業的靈魂——缺乏自己的核心技術和創新精神。放眼德國和日本的命脈工業,從德國西門子到日本三菱重工,無一不是依靠他們自己的工程師長期在一線上深入細致的研發和揣摩,才制造出世界頂尖級質量精良的工業產品。

現代工業差距的社會根源

百年之后,德國和日本仍屹立於世界工業的巔峰,保持著工業強國無可動搖的優勢。德日制造業幾乎代表了全球的頂尖級水準:高速,高精度,智慧化。尤其是可靠效能要比國內的制造產品要高很多。影響中國與德日制造業產品的差距主要源於兩個方面:一個是精度,一個是材料。在中國機床加工精度仍徘徊在0.05-0.001mm之時,而日本已經實現納米級切削加工。在材料方面,比如用於航天領域的高溫材料,中國自主研制的dd系列高溫單晶合金,它的應用溫度是在650-1100度之間,而日本的單晶高溫合金,已可穩定使用在1650度的應用領域。中國和德日的技術差距,實際來說,相差半個世紀。

在此情況下,中國對於制造業采取的態度卻依舊停留在師夷長技上,抱著急於求成的心態,很多企業設法購買國際一流的制造產品,動用技術團隊,通過解析,仿制這些產品,再以低成本制造加工出來,變成令外國人嘆為觀止的山寨品牌。通過瘋狂的復制設計,剽竊產品等手段,以低廉價格充斥搶占著中低階市場,從此中國制造被貼上了“低劣價廉”的標簽,而made in china便失去了一個民族最為核心的技術靈魂。

盡管國內的諸多制造企業,甚至一流的研究機構,成天對外宣告著n項技術研究已趕超世界領先水平,但中國制造業已在國際舞台中逐漸被邊緣化,卻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從這些好高騖遠的心態中,我們能深刻的看到中國制造業日益低沉的背后,人心的浮躁和夜郎自大的危機,這縮影有如百年前的清末,自認是國富民強的泱泱大國,卻被東瀛小國的一場海戰擊潰了整個民族的自尊。

逆轉制造業的危機

一個國家的工業制造業是強國基礎,直接影響著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中國的制造業若想擺脫困境,最為關鍵的首位,是在於技術的實用和創新。以中國人的聰明才智來說,並不缺少一流的研發團隊和深厚理論的研究成果,但是中國和德日的顯著差距在於,德日的科技團隊和高校研究是完全與實際生產緊密對接的,都是圍繞企業甚至軍工項目直接展開的,最終研究成果可以直接用於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或應用於企業的一線生產實踐環節中,帶有顯著的針對性,創新性和實用性。科研轉化率很高,與企業的結合是廣泛而深入的,因此在德國和日本不難看到一些中小型企業,卻具有著很高的科技含量。中國的一流高校和研究機構,在學術領域上鉆研深厚,卻缺乏與工業企業實際問題的對接,造成了科研成果五花八門,但能直接應用於生產一線的成果卻少之又少。很多高校和研究機構急功近利,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和評職稱而撰寫各類高深論文,卻缺乏深入鉆研和分析問題的耐心,更不要提真正的去創新研發用於工業生產的技術了。因此,中國的技術並不缺少理論研發,缺少的是針對於實踐的創新性和實用性。

其次,制造業技術人才的水準,也會對制造業產生相當關鍵的作用,人才的培養和教育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環節。德國的制造業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競爭力,其實得益於德國以產業為導向的教育體制。德國人對於人才的看法,並不局限於科研尖端的領軍人才上,而把重點用於廣泛培養具有精專水準的職業型人才,大多年輕人選擇與產業直接對接的技術培訓,每周在企業實踐3-4天,而用1-2天學習理論知識,這樣所學理論與企業實踐形成無縫結合,這樣的學生一畢業,便能在工業企業中直接上崗。因此,德國通過這種系統化的職業教育,廣泛培養了具有精尖技能的勞動技工和專業型人才。而我們國家的教育過於偏重理論和應試教育,缺乏職業導向,導致很多工程專業的學生被灌輸大量晦澀難懂的抽象理論,並沒有對整個學科產生實踐上的深入理解。很多剛從校門出來的應屆生對技能掌握很青澀,需要在工業企業里摸爬滾打一段時間才能真正的實現操作。因此要從教育根本上進行徹底的革新,才有可能大幅度提高人才的質量。

最後,對於制造業人員,要始終抱有踏實的作風和嚴謹的工作態度。德日強大的一個因素,源於德國人嚴謹精準的民族性格,以及日本人苛求完美的拼命精神,德日的專業人才,無不具有精益求精的細致和追求效率的高品質,因此他們的制造業也極為完美的呈現了他們自身的民族精神,如果我們也能有他們那種細致入微的研究精神,那我們的產品也會日益精湛,從而擺脫粗大笨重的標簽。

綜上,如果一個國家的制造業缺乏核心的技術競爭力和自主的創新精神,僅靠仿制和低廉的價格占領中低階市場,是毫無前途的。百年前,為了振興清朝的近代工業,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但百年后,我們已經清醒的看到,師夷長技帶給制造業的是一條不歸之路,我們應該徹底摒棄依賴和復制他人技術的思想,因為總抱著亦步亦趨學習模仿他人的態度,是永遠無法研制出真正屬於我們並超越世界的產品。中國人是智慧的民族,在一千年前的宋代,我們沒有模仿過誰,但卻發明了世界獨創的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和印刷術,擁有著領先於世界的航海技術和造船術,中外商人的海船很多都是“宋朝制造”。而一千年后的今天,我們卻抱著師夷長技的慵懶和依賴,讓“中國制造”在世界的舞台中徹底黯淡失去了光芒,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古老而智慧的民族最為深切的悲哀。

作者簡介:王文竹,日本立命館大學工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鎳基合金材料的壽命評價與預測。目前就職於天才縱橫集團旗下的諾爾頓精密機械(北京)有限公司,從事磁流體和精密機械的研究工作。人生格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來源:超天才網)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