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行業

誰在搞垮中國乳業?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國有兩大笑話,中國足球和中國乳業。共同的特點就是內耗嚴重。

在2005年的時候,針對伊利和蒙牛的恩恩怨怨,蒙牛原副總裁孫先紅對媒體說,牛根生的一個信念是“競爭的最高階段是合作,合作雙贏。”

現在看來,伊利和蒙牛的競爭仍未達到“最高階段。”

不但如此,曝光的競爭手段卻越來越陰暗。


2010年10月19日,一封自稱來自伊利集團的《蒙牛集團蓄意破壞我公司(伊利)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案件偵破進展》的網貼稱“大家也許不知道,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事實上蒙牛乳業有組織、有預謀、有計劃、有步驟周密策劃出來的,而且這是專門針對我們(伊利)的QQ星兒童奶、嬰兒奶粉策劃的一起蓄意破壞活動。由于我們反應快速、判斷準確、措施果斷最終幸免于難,而圣元則深陷性早熟門。”

鮮為人知的是,數年前,伊利的某公關公司也曾策動媒體意圖“搞垮”蒙牛,蒙牛報案最終導致公安部門介入。

蒙牛和伊利的爭端,反映了中國乳業內部深刻的企業生態環境。在一個“最有前途的行業”,行業飛速發展卻沒有完成市場化鍛造,企業品牌號召力、營銷策略、市場競爭手段、社會責任都沒有達到規范的段位。

一個三聚氰胺事件,幾乎讓中國乳業所有標桿企業淪陷,不是偶然。

中國乳業的一大原罪就是“內部失和”。

中國企業誕生之后都要掛靠相應的行業協會,行業協會一定程度上就像“教父”。

中國乳業有兩大行業協會——中國奶業協會和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分別代表了農業和輕工兩大行業勢力。

而光明、三元等企業隸屬于中國奶業協會,蒙牛和伊利等企業隸屬于乳制品工業協會。長期以來,兩大協會統領的兩大乳業勢力之間分歧嚴重。并形成了“城市型乳業”(代表企業光明、三元等)和“基地型乳業”(代表企業伊利、蒙牛等)兩大派系的分庭抗禮。

最初,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乳業概念的不同導致“城市型乳業”商業利益的受損。蒙牛和伊利“沖出內蒙古,走向全中國”的一大法寶就是“常溫奶”,這種采用了利樂包材保質期更長的乳品破除了乳業冷鏈的局限。但卻觸動了“城市型乳業企業”“巴氏奶”的利益。光明三元等一大宣傳口號就是巴氏奶比常溫奶更新鮮,更具營養價值。

蒙牛伊利在內蒙之外的勢力越大,兩大乳業派別的矛盾就越激烈。

兩大乳業派別背后還一度牽扯進了上游包材商的利益,因為瑞典利樂公司的大客戶是蒙牛和伊利,美國國際紙業公司曾是光明等企業的主要供應商。

在“城市型乳業”和“基地型乳業”對抗的同時,“基地型乳業”蒙牛和伊利更是恩怨重重。

我們有共同的敵人,但彼此不是朋友。

牛根生和伊利原董事長鄭俊懷的恩怨并最終導致牛根生一大批高管出走伊利創立蒙牛業內眾所周知。這種恩怨無可避免造成伊利蒙牛之間的敵對。在蒙牛最初的發展階段,蒙牛的姿態是“向伊利學習,爭創內蒙古乳業第二品牌!”牛根生的商業和政治頭腦“魅惑”了伊利放生了蒙牛。

但隨著蒙牛做大,大到“一只牛跑出了火箭速度”,(蒙牛在近年一度復合增長率高達300%多,而整個行業平均水平才20%幾。)

蒙牛伊利高層的恩怨事實上被市場份額,誰是內蒙老大等等商業屬性取代了。

在這樣一個競爭畸形的狀態下,使得乳業的根本問題也是共同的問題:食品安全、產業化提升、乳業理性發展等等被忽視了,協會的職能、企業的社會責任統統被弱化了。

CB商業觀察是由中國經營網編輯聯合撰寫的商業評論,對全球領域商業事件、現象進行精辟分析。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