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業虧損率達70%,資金仍不懼殺入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在中國電影圈流行這樣一個段子:某闊氣的煤老板找到著名導演彭浩翔說,“你給我拍一部文藝片,藝術片,我們要去國外參加電影節,走紅地毯。”
彭浩翔一聽樂壞了,剛想接話,煤老板又說,“所有片子都可以投,但我有個條件,就是讓我的女朋友當女主角。”
據國外媒體報道,目前正在北京熱拍、中國第一部過億美元巨制《人魚帝國》,其投資人姜紅宇也是“門外漢”,他是曾進入2002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的“地產大亨”。
行業外熱錢的瘋狂涌入,讓各路英雄拍電影的熱情極為高漲。
如此高亢的局面讓著名影評人列孚想起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黃金十年,據他回憶,那時,港片的投資客有開殯儀館的、混黑社會的、蓋房子的……。這些投資客除了想在電影金礦里撈一把,有的是想聚集明星資源,有的是想借助電影的光環做廣告,等等。
中國電影正以每年30%的高速增長,迅速變成一個近百億的市場,外行的投資人紛紛開始往里砸錢。只是問題在于,如此多的熱錢涌入電影圈,投資者們真的能賺到錢么?這究竟是一場華麗的電影盛宴還是一個虛無的電影泡沫?
投資過熱致電影泡沫?
記者注意到,2010年5月11日-6月10日,電影局已處理完成的備案故事影片共189部,其中同意備案的180部。而過去兩年,在金融危機中反周期強勁增長的中國電影,一年電影總產量也不過400多部。
此外,在此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段內,已在廣電總局備案投資拍攝電影的公司機構就有154家,加上5月份領取公映許可證的影片出品單位約有74家,短短一個月時間里,市面上投資電影的公司機構就有兩百多家———這一戰團規模基本相當于往年中國電影整年的投資。
2010年已經過半,根據官方數據,截至6月20日,2010年中國內地電影票房已收獲44億元,同比增長80%以上,預計今年全年將超過百億元。
面對100億這塊兒大蛋糕似乎人人都躍躍欲試,其中熱錢游資在幕后的推波助瀾作用不可小覷。有人算了這樣一筆賬:即使2010年中國電影能夠如期完成55%的市場份額,那么55億票房中,按照電影行業票房分成3:3:3的比例,最后真正分到投資者手中的那塊兒蛋糕也只有18億左右。
中投顧問文化行業研究員蔡靈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中國電影市場確實存在過熱現象。在國家對文化產業大力扶持的政策下,國內電影投融資環境還有待規范,外加09年電影產業的大好形勢,各路資金的注入導致了電影市場過熱現象的產生。主要表現在電影制片和影院建設環節受到資金的追捧,而這種追捧超出了“理性”范圍,違背了市場發展的一般規律。
蔡靈認為,業外資本的炒作是電影產業泡沫出現的主要原因,首先是金融危機之后各路資本急于尋找增值機會,恰逢09年電影產業大爆棚,各路資本紛紛進駐,短期內有效緩解了電影產業發展的資金短板,愈演愈烈之后導致電影產業泡沫的出現。
其次是電影產業本身不穩定的倒金字塔型結構,少數電影的票房占據了總票房的絕大部分份額,加上媒體的宣傳效應,使得泡沫越來越大。
最后泡沫的產生跟投資者對市場的錯誤認識有很大的關系,國民對電影的消費增加是建立在上游優質內容生產基礎之上的,并不存在傳統意義上的供不應求現象。
電影業虧損率達70%?
整個6月份,25部新片輪番上映互相搶占空間,卻沒有一部票房過億。《玩具總動員3》、《羅賓漢》、《諜海風云》等有“過億相”眾多大片均以每周2000萬至3000萬收場,《北緯31℃錄像帶》、《不是鬧著玩的》等一些小片匆匆下線,蓬勃發展的電影市場承受力遭遇到了挑戰。
很多媒體據此斷言電影市場過熱。但這似乎并不能阻止更多的新片蜂擁而來,今年七、八月暑期檔將有超過60部電影上映。
新影聯副總經理高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稱,6月份上映的20多部電影中,除了《人在囧途》、《異度公寓》略有小賺外,剩下的電影基本都賠本,比如《搖擺的婚約》不到500萬落片,《海洋天堂》難以收回800萬元的制作成本,《決戰剎馬鎮》1600萬元制作成本外加800萬運營,盈利不太容易。
他還表示,電影市場近五、六年飛速發展,一方面給投資者帶來了信心,但另一方面也有一個誤導,就是讓很多人以為只要投資電影就能賺錢。這時候就危險了,有一部分不理智的投資進來。造成電影市場擁擠,消化不良的情況。
蔡靈認為,雖然09年我國電影產業出現“井噴”現象,但是跟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電影產業還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剛迎來電影產業發展黃金期。電影熱錢過多,并且在產業鏈各環節沒有做到合理分配,最容易導致的問題就是市場供需失衡。
她還表示,首先對于想在電影產業淘金的業外資本而言,在不明下游影院容量和消費者喜好的情況下,盲目的投資到制片環節將會加劇電影產業上游制片環節“產能過剩”的情況。
其次在影院建設環節,電影產業長期票房的增長更多的是要依賴二三線城市市場的開拓,熱錢大多集中在電影票房的一線城市,而這些地方影院趨于飽和,沒有足夠的市場容量,在影院建設上沒能做到長期規劃。
“業外投資者缺少專業人士的指導和把控,是一種跟風和投機式投資,這種投資風險極高。目前電影業的虧損率已經高達70%,是時候該給電影市場降降溫了。”高軍說,文化產業投資是一種非常規的投資,要把握量入為出的原則,最好先算算能拿回多少錢,再去進行相應的投資。
電影有風險,熱錢投資需謹慎
高軍表示,做好電影投資需要兩個方面,一是要有充分的資源優勢,包括渠道,人脈,行政等各方面專業資源;二是要有雄厚的資金背景,第一部,第二部賠了沒關系,可以慢慢積累經驗,比如新畫面的張偉平,一直到《英雄》才賺到錢。
比如《東風雨》投資九千萬,后期推廣兩三千萬,票房收入才有三千萬;《孔子》投資1.1個億,盡管票房收入達到1億,但是投資者也只能分到40%。有專業常識的還不能保證一定能掙到錢,初來試水的人就更不行了。不能一看炒房不行了,就來炒電影,電影可不是好炒的。
據了解,因房地產受到“抑制”,目前不少老板放棄投資房產,改投電影。大量熱錢涌向電影投資,一定程度也刺激了電影的“大躍進”。
影評人張小北認為,如果不掌握產業鏈的關鍵資源,熱錢一股腦地涌向電影制作領域并非明智之舉,除了哄抬物價外,對中國電影的創作和制作絕非好消息。只有真正的投資者,才會從根源上重視和培養電影產業的關鍵環節,并能夠以穩健的心態來對待未來的市場。
對于那些急切盼望獲利離場的資金,“電影行業有風險,熱錢投資需謹慎。”張小北奉勸道。
“對于電影市場來說,賠點兒錢不是大事,可怕的是多數人都賠錢。這就像蔓延的疾病,會讓多數人失去信心,導致今后的電影投資缺血。”高軍對《證券日報》記者說。
蔡靈也表示,電影投資主體多元化對電影產業的發展毫無疑問是件好事,可以增加資金來源渠道,給電影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保障。但是如果投資者只是因為電影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有政策扶持,想趁機分一杯羹,隨后從電影產業里撤出,最終導致秩序的混亂,是非常不可取的。
她還認為,投資過熱會給投資者造成一種繁榮的“假象”,讓有不良動機的投資者進入電影產業,擾亂市場秩序。在利益的誘惑下,難免會出現制片方把精力放在如何吸引投資,賺取更多利潤,而把電影品質的提升、文化導向作用放在次要位置,出現惡性循環,等到熱度一過,電影產業融資難的問題會再度出現,這對電影產業的長期發展是相當不利的。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