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戰爭經典案例回顧:2002年阿根廷危機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10-14 19:59
2002新年伊始,阿根廷國內爆發的一場經濟和社會危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銀行擠兌風波、街頭民眾騷亂、政府內閣辭職、無力償還債務、半月連換5位總統……阿根廷為什么會在短短幾周里突然從一個南美洲的“小康”之國走到了“破產”的境地———“兌換計劃”。
由經濟衰退走向社會危機
與前些年墨西哥、東南亞、俄羅斯和巴西先后爆發的金融危機相比,阿根廷遇到的這場危機顯然要嚴重得多。前者大多主要是以銀行呆賬過多、公共財政赤字增多、外資大量流失、金融市場劇烈動蕩為特點,“多米諾骨牌式”的連鎖反應使這些國家原本脆弱的金融體系幾乎在頃刻之間土崩瓦解。而阿根廷的危機不僅對國家整個經濟體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且還引起了社會和政治領域的劇烈動蕩,各種經濟、社會和政治的矛盾交織在一起,互為影響,既敏感又棘手,為世上所罕見。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阿根廷走到了這一步的呢?
阿根廷是南美洲僅次于巴西的第二大經濟體。國土面積278萬平方公里,人口3600多萬。阿根廷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廣袤而肥沃的土地以及門類較全的工業基礎,二戰以后,阿根廷的經濟一直居南美國家前茅,號稱是南美的“小康國家”。1998年,阿根廷國內生產總值3350多億美元,人均產值8500美元。
20世紀90年代初,阿根廷率先在拉美國家實施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采取了開放市場、吸引外資、拍賣國有企業等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1991年4月起實施的“兌換計劃”。根據這項計劃,阿根廷實行本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制,其核心是:比索與美元的匯率長期穩定在1:1,并可自由兌換,中央銀行的貨幣發行量嚴格以美元儲備為后盾。這一匯率制度后來就成為阿根廷國民經濟運行規則的支柱,它對抑制通貨膨脹和穩定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通貨膨脹率由1990年的1300%下降到了1992年的17.5%。隨后幾年繼續下降,1993年為7.4%,1994年4%,1995年1.6%,1996年0.1%,1997年0.3%。經濟穩定和市場開放,還吸引了大量的外國投資。從1991年至1994年,阿根廷每年吸引的外資多達100多億美元。因此,阿根廷很快從80年代“滯脹經濟”中走了出來,取得了較快的經濟增長。
據統計,1991年至1994年,阿根廷經濟增長率分別達到8.9%、8.7%、6.3%和6%,4年累計增長近30%。這一時期,阿根廷成為拉美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成為實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榜樣”國家。
1995年至1999年,墨西哥、東南亞、俄羅斯和巴西先后爆發的金融危機,對阿根廷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大量的外資在金融風潮中紛紛逃離阿根廷市場,國內投資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原先在外來充裕資金掩蓋下的一些經濟問題逐步暴露出來,如企業競爭力差、公共開支龐大等。這一時期的阿根廷經濟,如同大海中的一葉小舟,在國際金融風潮的“風吹雨打”中艱難地向前,經濟增長的步伐開始放慢。據統計,1995年阿根廷經濟下降了4.4%,雖然1996年和1997年經濟略有回升,但是,1998年下半年起已出現經濟衰退的端倪。
1999年后,阿根廷在經濟衰退的泥潭中越陷越深,難以自拔,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社會局勢到了一觸即發的危險邊緣。1999年至2001年,阿根廷經濟分別出現了3.5%、0.7%和1.4%的負增長。
在全面和持續衰退的陰影下,中小企業大量倒閉、工農業生產滑坡、市場需求不旺、外貿持續逆差、財政赤字嚴重、失業率上升,貧困人數劇增。2001年,全國失業率已從1990年的6.3%上升到了18%,這就意味著全國有230萬經濟自立人口找不到工作。
[NT:PAGE=$]
同時,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窮人也激增到全國人口的1/3。1999年底,以德拉魯阿總統為代表的執政聯盟在大選中獲勝,然而,新政府上臺執政在如何解決一大堆的經濟難題上,出現了嚴重的分歧。2001年3月,德拉魯阿總統先后撤換3位經濟部長,多次修改經濟政策均未奏效。由于償還債務困難而被迫采取的禁止從銀行提款的措施引起民憤,激化了社會矛盾,終于釀成了一場更嚴重的社會危機。
“聯系匯率制”:阻礙經濟發展的繩套
回顧阿根廷由經濟增長走到經濟衰退,由經濟衰退走向社會危機的10年歷程,許多經濟學家都指出,阿根廷走到今天這種境地,與政府推行的經濟發展戰略和經濟政策出現偏差有著密切的關系。
與美元相掛鉤的聯系匯率制是阿根廷這些經濟發展模式的核心。這種匯率制度雖然對抑制通貨膨脹、保持金融市場穩定以及促進經濟恢復增長產生過積極的作用。然而,隨著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這種匯率制度帶來的一些缺陷逐步顯露出來,后來反而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繩套。
第一,美國是發達的工業化國家,阿根廷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勞動生產率要比美國低。比索與美元掛鉤后,美元升值,比索也會跟著升值。據統計,1991年至1994年,阿根廷國內通貨膨脹率高于美國和其他西方主要工業國,致使阿根廷比索累計升值約45%。1995年至1998年,阿根廷通貨膨脹率雖然下降到西方工業化國家的水平,可是受美元升值的影響,阿根廷比索的實際匯率還是相應上升了約15%。比索升值無形中抬高了阿根廷勞動者和公務員的生產成本的工資支出。有的經濟學家指出,阿根廷企業的勞動生產成本已占產品價格的49%,而智利等拉美鄰國只占21%。其結果是,削弱了阿根廷產品的競爭力和企業的利潤率,使大批企業倒閉,各級政府公共開支增加,市場價格扭曲,出口受到壓抑,進口卻大受刺激,平衡國際收支結算的壓力日益加大,迫使政府和企業更多地從國際金融市場那里融資來解決資金不足的困難。
第二,嚴格以外匯儲備來控制貨幣發行量有利于保持中央銀行的獨立性,防止通貨膨脹。不過,同時也限制了國家對宏觀經濟的調控能力。由于中央銀行必須根據國家外匯儲備能力來決定貨幣的發行量,國家利用財政和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恢復能力的回旋余地就大大縮小,越是經濟衰退嚴重,貨幣發行量越小,越是加劇了市場的蕭條和投資的不足。1998年后,阿根廷政府面對經濟日益衰退束手無策,無法通過適當的擴張的貨幣政策將國家經濟“車輪”從衰退的“泥潭”中拉出來,擺脫困境,走上恢復增長的道路。
第三,這種匯率制度全面加強了國家經濟的“美元化”。由于本國貨幣與美元可自由轉換,居民的銀行存款無論是存比索還是存美元都是一樣的,致使許多經濟和交易活動以美元為基礎來結算。在國民的心目中,手中的比索就是美元,可以用美元結算銀行存款和締結債務,可以按照美元的通貨膨脹率來調整服務業的價格等等,其結果是將全國各種經濟活動全部被美元“套住”,全國2/3的銀行存款、2/3的債務都是以美元結算的,而實際上其中大部分并非美元存款或美元債務,造成了數百億的假美元存款和債務。這種情況一旦遇到經濟困難時就突顯出來,銀行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美元將比索兌換成美元。
因此,現在政府要求實行比索化,如何解套就成為一個極為棘手的難題,容易引發社會沖突。阿根廷銀行業認為,現在政府欲將貸款“比索化”,這對銀行業來說是一個“災難”。阿根廷中央銀行最新的統計,到今年1月8日止,全國固定收益存款總額有260.64億美元,如果按照政府的規定,將債務按1美元兌換1比索的匯率全部轉換成比索的話,未來5年內,銀行業將損失150億美元的資金。
[NT:PAGE=$]
正是由于這種匯率制度已全面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經濟“美元化”程度已根深蒂固,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風險,誰也不
輕易地觸動這個“馬蜂窩”,這也是近幾年阿根廷歷屆政府遲遲不愿調整匯率制度,只是在維護現行固定匯率制度的基礎上對先前經濟政策進行修修補補的重要原因,其成效自然有限。
第四,阿根廷政府沒有充分利用經濟增長的有利時機實行財政制度的改革,相反,盲目地擴大公共開支,超前消費,其結果是造成公共開支增長過快。從表面上看,阿根廷財政開支結算并沒有出現嚴重的失衡。幾年來,公共開支赤字一直被控制在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左右,遠遠低于墨西哥、巴西和東南亞國家爆發金融危機前的公共開支赤字的比重。不過,阿根廷公共開支赤字是被大量的外資和拋售國有企業收入所掩蓋起來。進一步分析就會發現,這一時期的阿根廷公共開支增長速度很快,平均每年增長30%左右,而增長過快的原因主要表現在:政府用于支付公務員工資的開支在10年間幾乎翻了一番;社會保障范圍不斷擴大,而用于社會保障的稅源卻在減少;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關系沒有理順,稅收漏洞很大。因此,政府公共開支每年增長近30%。1999年后,隨著外國投資的減少和國有企業拍賣接近尾聲,政府財政收入來源枯竭時,公共開支赤字問題就凸現出來。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要求削減財政開支,實行“零赤字財政”時,阿根廷已顯得“力不從心”,難以通過減少公務員收入和公共開支來完成既定的目標。
第五,公共開支的增長勢必帶動公共債務的增長。阿根廷公共債務這幾年來直線上升。據拉美經委會提供的統計數據,20世紀90年代中期后,阿根廷公共債務平均每年遞增100億美元。從1990年的613億美元增長到去年的1460億美元。為了償還到期債務,阿根廷只能通過國際融資來“借新錢還舊債”,同時又不得不為此付出了高昂的債務利息。據阿根廷政府公布的統計數字,到今年1月2日,阿根廷公共債務總額已達1415億美元,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54%,對外貿易總額的3倍。在它無力完成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達成的“零財政赤字”計劃后,國際金融機構中止了對它的貸款援助,阿根廷國際信用喪失,舉借新債無門,不得不宣布停止償還外債,民眾也感到驚慌,紛紛到銀行擠兌提款,使債務問題成為引起一場災難深重社會危機的導火線。
第六,阿根廷沒有隨著國外經濟條件的改變而及時調整自己的宏觀經濟政策。1999年初,巴西在金融危機關頭放棄了原來的固定匯率制度,轉而采用了浮動匯率制,本國貨幣雷亞爾貶值50%以上。眾所周知,阿根廷與巴西同為南方共同市場成員國,兩國貿易額已從90年代初的幾十億美元猛增到1997年的148億美元。巴西貨幣大幅度貶值直接影響到阿外貿產品的競爭力。
在這種情況下,阿根廷政府仍然對自己的固定匯率制深信不疑,同時又對鄰國的經濟政策耿耿于懷,要求給予某種形式的補償。于是兩國貿易糾紛不斷,貿易往來受阻。
2001年,巴阿兩國貿易額下降了24%,雙邊貿易額只有112億美元。由于阿根廷外貿出口的1/3是面向巴西市場,受損失最大的也是阿根廷。另外,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也影響到阿的外貿出口。
阿根廷危機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使人們看到,一個國家經濟政策必須要與本國的條件相適應,同時,又要密切注意國際經濟大環境的變化,給予適度和及時地調整。
面對經濟全球化浪潮,各國政府既要充分利用市場的調節作用,同時也不能放棄國家對經濟活動的宏觀調控職能。目前,阿根廷政府已決定采用新的浮動匯率制,并強調國家不能失去經濟主權。但是,為了解決幾年來積重難返的問題,阿根廷將要走過一個曲折而漫長的道路。
(桂強理 編輯)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