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關注中國在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之后的舉措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國于08年推出了為期兩年的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在全球金融危機中做出了重大貢獻,市場關注中國在此項計劃之后的舉措。
綜合媒體11月9日報道,中國兩年前開啟的大規模財政刺激措施與銀行貸款熱潮在金融危機中拯救了全球市場,由于此項計劃接近尾聲,因此海外投資者與研究機構紛紛猜測中國政府的未來舉措。
在國際方面,大規模刺激政策的成功加速了經濟影響的變動,這令中國政府成為了經濟決策方面的關注焦點與核心,而本周將于韓國首爾舉行的G20峰會可能表明這一點。
在中國國內方面,中國于2008年11月9日宣布了規模達4萬億元的刺激政策,這穩住了全球金融危機中處于自由落體狀態的經濟形勢。隨著中國政府開啟一系列公共工程,2,000多萬失業的農民工又很快重新就業。
在兩年時間內,除了其他方面的工作,中國能夠引以為傲的還有全球規模最大的高速鐵路網絡,這給中國的聲譽同樣帶來了益處。
新興市場咨詢機構Trusted Sources中國研究部門負責人Jonathan Fenby表示,財政政策超越了當下的經濟影響,極大地提振了中國的信心。大舉投資的具體成果只會令中國對自身的能力更加充滿信心。市場會不自覺地將英美的基礎設施同中國進行比較。
但是,中國取得的成功使得市場預期也進一步提高。中國目前為全球規模第二大的經濟體,因此外界希望中國分擔更多的責任,涉及削減二氧化碳排放量與控制全球經濟失衡等諸多方面,給中國方面也造成了壓力。
到目前為止,中國方面在回應時一直將問題扔給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而后者則對全球經濟混亂負有重要責任。中國央行顧問、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在演講中表示,中國在金融危機這場“考試”中取得了100分的成績,卻被那些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返過來指責。
數十年來,中國政府一直刻意維持低姿態的外交政策,以便致力于維持經濟增長以及國內的政治穩定性。但是,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亞洲研究主管易明(Elizabeth Economy)認為,中國已經逐漸意識到當前實現這些目標需要積極管理其海外事務。
例如,在金融領域,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獲得了更大的話語權,成為IMF的第三大股東。易明表示,中國在改變自身的同時,也在改變世界。中國已經成為了革命性的力量。
在兩年期財政刺激政策的扶持下,用“革命性”來形容中國經濟增長對全球其余地區所造成的影響是否過于夸張?
根據IMF的統計數據,按照購買力平價進行計算,全球經濟上年僅增長0.19%,而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是這一水平的10倍,在這方面貢獻了1.19個百分點。簡而言之,中國確實在金融危機中拯救了全球市場。
上述數據并未納入連鎖效應,例如,商業信心獲得提振、商品價格提高以及全球利率下降,而研究者們將上述積極現象追溯至中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太部門助理署長Vivek Arora表示,中國做出了重要貢獻,數據可以體現出這一點。但是,除了算術體現出現影響,假若將溢出效應考慮進去,中國的貢獻甚至會更大。
通過另外一種方式進行考慮,高盛表示,中國在09年貢獻了46%的全球國內需求,是2000年至2009年之間22%平均比例的兩倍以上。
世界銀行(World Bank)亞太經濟學家Ivailo Izvorski則表示,假若沒有基礎設施計劃的扶持,中國的經濟增長規模會小得多,并且全球經濟衰退可能會更加深入。
按市場匯率計算,盡管中國貢獻了0.76個百分點的增長率,全球GDP在2009年仍然萎縮5.46%。
鑒于中國09年高達9.1%的GDP增長率,亞洲開發銀行駐北京經濟學家馮幽蘭(Yolanda Fernandez-Lommen)強調了中國政府危機期間在維持金融穩定性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中國政府買入了500億美元的IMF債券,同諸多國家確立了價值950億美元的雙邊貨幣互換,并提供了某個地區金融后備機制三分之一的資金。
澳大利亞、非洲國家以及拉丁美洲國家等自然資源出口國一直是中國刺激政策的主要受益者。
花旗私人銀行(Citi Private Bank)的Richard Cookson與Alexander Godwin在一份報告中表示,在工業商品的全球需求中,中國09年所占比例從08年的31%升至46%。而1999年這一比例僅為7%
巴西駐華大使克洛多瓦爾多-胡格內(Clodoaldo Hugueney)表示,中國的發展提振了商品價格并維持了需求規模,作為巴西主要的傳統市場,歐洲與日本等地區的需求則有所萎縮。
但是,中國刺激政策的受益者不僅是新興市場。中國對高端機械、化學制品與汽車的需求,同樣令德國的經濟受益。
中國2010年前9個月的進口規模較09年同期增加了3,000億美元。
高盛資產管理業務主席Jim O Neill表示,按照當前速度計算,在未來12個月至18個月內,德國與中國的貿易額將于法德之間的貿易額持平。
在訪問北京期間,他向媒體表示,假若在慕尼黑從商,相對于歐洲其他地區,甚至德國國內形勢,對于中國形勢的了解更為重要。
(王洋 編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