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能否取代中國成為全球制造業中心?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0-22 08:21
摘要:自上世紀90年代,中國借第四次國際產業轉移奇跡般崛起,2014年全世界80%的空調、84%的手機、60%的鞋都是中國制造。然而時光流逝,斗轉星移,發達國家產業回流與欠發達國家制造業崛起正同時發生,對中國形成雙向擠壓,印度可否取代中國成為全球制造業中心呢?
公元七世紀,大唐高僧玄奘離開京都長安,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古絲綢之路,前往遙遠的西方世界,去探究佛法的真諦。大漠雪山,森林城堡,他歷經劫難,九死一生,命懸一線,最終抵達心中的聖地——天竺之國。這個天竺王國便是與中國並稱為古代四大文明古國的印度。前不久,印度總理莫迪訪問中國,專程來到古城西安,意味深長地探尋歷史往事,似乎忘懷不了這一久遠的千年情緣。
千年情緣今再續
一千多年后,歷史又把這兩個歷經磨難、命運多舛的民族戲劇般地牽在一起。上世紀90年代,中國借助國際制造業產業大轉移的大勢奇跡般崛起,在全球豎起了中國制造的大旗,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三十年后的今天,印度以與中國相類似的資源稟賦步中國后塵,被世人稱作可顛覆中國制造業的新興制造業大國。
1990年,中國在全球制造業總產值中占比還不到3%,如今已接近25%。截止去年,全世界80%的空調、84%的手機以及60%的鞋都是中國制造。中國制造業高歌猛進的發展所形成的供應鏈,已經深入到東南亞各地。如今,全世界幾乎一半的產品都由以中國為核心的“亞洲大工廠”制造。
作為中國制造業風向標的富士康在日前宣布,將投資50億美元在印度建廠,開辟新的制造業基地。郭台銘對外表示,富士康決定到2020年,在印度國內興建10至12家生產工廠,未來5年內將設廠地點擴展至印度其他邦。此外,富士康還將投資印度互聯網創業公司、小型企業,以及本土手機制造商。無獨有偶,包括tcl、華為、小米等一批在土生土長的國內企業,也計劃將自己的生產基地部分遷往印度。一石激起千層浪,在中國逐漸喪失一般制造業優勢的今天,世人把眼光投向了這個與中國並稱為金磚五國的南亞國家,可謂“山雨欲來風滿樓”。
很顯然,隨著中國制造業產能過剩加劇、人力成本飆升、貿易順差矛盾激化等多因素的劇變,不少制造企業逐漸開始將部分生產能力轉向印度等人力成本更低階的國家。隨著這股遷徙大潮到來,印度會否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備受世人關注。
且看印度的資源稟賦
我們回望全球制造業轉移的軌跡,全球制造業出現過“英國制造”、“美國制造”、“日本制造”、“德國制造”和當下的“中國制造”。制造業轉移的基本路徑總是按照資源稟賦而遷徙,非常類似於游牧部落的“逐水草而居”。為此,我們有必要觀察觀察印度的資源稟賦狀況。
印度位於南亞印度次大陸,是英聯邦的會員國之一,國土面積 298萬平方公里,2014年印度人口已經超過12.7億(中國為13.7億)。古印度人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佛教的發祥地。印度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印度在軟件業出口方面表現突出,金融、科研、教育、技術服務等行業的發展之快也令世界刮目相看。2014年印度gdp為113.45億盧比,約合1.83萬億美元,gdp的增速連續多年保持世界領先。莫迪當選印度總理以來,更是承諾大力革舊除弊,大力推進經濟領域變革。國際分析家普遍認為,雖然印度政局呈現出錯綜復雜的局面,但是印度在多個領域展示出較為迅猛的崛起態勢,這一趨勢基本不會逆轉。
相比於中國過去的計劃經濟體制,印度長期實行資本主義經濟體制,因此,印度國有企業的比重非常低。可以預測,這將為印度正在興起的制造業將帶來無盡的活力。另外,由於印度長期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在意識形態領域不會為西方社會所敵視,應該看到,這是印度一個潛在的巨大優勢。
自印度實行全面經濟改革以來,印度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在其高增長的光環下也難以掩蓋了許多尖銳矛盾。例如貧困問題突出,發展不平衡,社會財富分配有失公平;種族等級制度問題較為嚴重;產業結構不盡合理;財政赤字居高不下等。同時,落后的基礎設施和復雜的政策環境也是印度制造業必須跨越的障礙。總之,印度經濟改革面臨諸多挑戰,相信未來經濟發展的道路絕不會一路坦途。
中國制造業面臨的難題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優越的自然稟賦推動下,全球制造業快速向中國沿海轉移,中國成功抓住機遇,搭上了國際產業轉移的順風車,實現了大國崛起。然而時光流逝,斗轉星移,當今的國際國內環境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近年來一波接一波的全球經濟危機沖擊下,國際產業環境發生了深刻改變,中國的制造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十年前,中國的制造成本非常低,而今天制造業成本一路飆升,主要表現為:一是因為中國工人的薪資大幅提高了,中國從2004年的4.35美元時薪漲到2014年的12.47美元,漲幅達187%。二是匯率,2004年至2014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升了35%。盡管最近人民幣有4.6%的貶值,但難以改變大勢。三是能源成本,中國的電力消耗,從2004年的7美元/千瓦時上升至2014年的11美元/千瓦時,而天然氣成本則從5.8美元/百萬英熱單位升到13.7美元,漲幅138%。
從營商環境看,中國的制造業同時面臨一些深層次問題。第一,世界產業發展的歷史不斷證明,一國經濟的強大,源於生生不息的民營產業實體,同時民營實體也是科技創新的強大源動力,是創造就業市場的主力軍。而在中國,掌握社會財富三分之二和各種稀缺資源的壟斷國企,無情的擠壓著民企的生存空間,使得民企生存與發展舉步維艱,幾近崩潰。第二,經濟增長方式造成制造業可持續發展后勁枯竭。過去中國經濟增長的三家馬車中,主要靠出口帶動。而隨著全球經濟的長期低迷,出口衰退,此時只能依賴投資,這些計劃經濟背景下的投資模式造成多數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目前我國的產能總體過剩已高達30%以上。第三,國富民窮的失衡分配機制造成內需長期萎靡不振。由於民營經濟的發展困難重重,民間財富比重偏小,造成消費能力缺失。而來自全球發達的經濟體的經濟結構表明,一國經濟要可持續發展,內需總是占據主導地位,而我國的內需不振是發展模式長期畸形的結果。
沉舟側畔千帆過
美國專業機構bcg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大陸的制造成本已達到美國的96%,與美國相差無幾;日前紐約時報則直指,大陸的紡紗業成本,反而超出美國30%。曾幾何時,“中國制造”曾是國人的驕傲。憑借成本低廉等優勢,中國曾一度吸引了不少外商投資中國制造業。然而,風云變幻,世事無常,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中國制造”正在遭遇著空前的危機。中國正經歷制造產業空心化,昔日引以為傲的產業正逐漸失去光環。
從勞動力供給方面看,目前中國勞動力人口正呈現出縮減趨勢,15-59歲人口從2011年至2012年縮水了66萬,而勞動年齡人口的數量到2014年已從2011年頂點減少了560萬。
發達國家高階制造重振與欠發達國家爭奪中低階制造轉移正同時發生,對中國制造業形成雙向擠壓。高階制造領域出現向發達國家逆轉移的跡象,制造業重新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的制高點,各國紛紛制訂以重振制造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戰略。
在中國,老齡化時代正跑步到來,而印度卻迎來青壯年時代。根據聯合國全球人口展望報告,印度15-59歲的勞動力數量在2015年已經超越中國。到2050年,印度適齡工作勞動力將達到10.5億人,比中國適齡勞動力多30%以上。另據聯合國人口報告預測,在2020年之前,印度將超越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折,中國在占據了人類歷史3個多世紀的人口最多國家寶座將拱手讓位於印度。要知道,人口意味著生產力,人口意味著市場消費力,人口意味著人氣和影響力。
莫迪上臺后,推出“印度制造”計劃,力爭把制造業占印度經濟的比例從18%增加到25%。莫迪的振興印度制造業的計劃與“中國制造2025”在生物技術、新能源等方面有所重疊,但主體是引入勞動密集產業,解決就業問題,提高平均收入。也就是說,在中國要叫板美國、德國、日本的時候,印度意圖取中國而代之,正所謂“螳螂撲蟬,黃雀在后”。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中國制造”正面臨39年來最嚴峻的危機,如何突破發展的難題,全靠我們這一代人的智慧!
作者簡介:張耀寰,工學博士。先后從事過飛行器強度試驗、國企轉制、世界500強企業歐洲市場拓展和跨國企業國際化培訓。在工程技術、產業經濟和企業管理領域,具有一定洞察力和獨立見解。人生格言:從不隨波逐流。(來源:超天才網)
- 2025掌握債券投資契機主動 + 靈活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