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叫停代管業務 中芯國際籌資備戰

鉅亨網新聞中心


“今年10月,公司已經正式停止成都和深圳的代管業務。”11月3日,中芯國際(SMIC,0981.HK)總裁王寧國表示,未來,公司除了協助武漢新芯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下稱“武漢新芯”)半導體12英寸廠的營運外,更要積極擴大北京12英寸廠產能。自中芯國際進入“王寧國時代”以來,正逐步修正各項業務,以希望聚焦于盈利較佳的領域。

11月3日,中芯國際公布第三季財報轉虧為盈,稅后凈利潤3044萬美元。

當前,中芯國際希望加緊籌資,擴大產能,以實現持續盈利目的。有消息稱,公司正與中國政府洽談注資事宜,或將獲得5億美元,以擴大北京晶圓廠的產能。

業內認為,這些年來,中芯國際多獲益為中國大陸政府的支持,而公司也以中國本土半導體產業領頭羊自詡。可惜的是,自2004年上市以來,中芯國際從未實現過全年盈利。


業務調整

王寧國所指的“停止兩地代管業務”,曾一度是中芯國際低成本擴張的途徑——通過當地政府投資建立工廠,中芯國際予以代管,向其輸送技術和人才,并收取費用,同時獲得優先回購的承諾。

中芯國際負責運營管理的成都成芯半導體制造有限公司(下稱“成芯”),投資方為成都市政府下屬公司,經營一條8英寸的半導體生產線。

今年9月,中芯國際失手成芯的回購,被全球半導體巨頭德州儀器正式接盤。據了解,失手主因是地方政府對成芯的盈利不抱希望,再加之中芯國際本身年年虧損,又經歷人事調整,無暇兼顧。為此,業內曾擔心中芯國際會再次失手武漢新芯。武漢新芯是中部首個12英寸半導體制造項目,更為中芯國際所看重。

武漢新芯自投產以來,持續虧損。中芯國際和武漢政府商議后,決定改變過去的托管合作模式。

10月29日,中芯國際與武漢市東湖高新(600133,股吧)區管委會簽訂合作協議,兩年內,中芯國際將向武漢新芯注資10億美金,雙方合資生產12英寸集成電路芯片。“雙方的合資公司,總投資額將達45億美元,3年內實現成為國內最大的高端芯片生產廠。”王寧國介紹。

不過,中芯國際眼下顯然無力向武漢新芯注資。此外,有市場消息稱,中芯國際還在與大陸政府洽談注資,以擴大北京晶圓廠的產能事宜。公司希望通過產能擴張,達到持續盈利目的。

籌資擴產

11月3日,中芯國際公布第三季財報轉虧為盈,營收4.1億美元,增幅7.6%;稅后凈利潤3044萬美元,上年同期虧損6930萬美元;毛利率達24.5%。在第三財季,公司出貨量增加4%,產能利用率也提升到96.4%。

此前,中芯國際已遭遇連續5年整體虧損,預計今年將盈虧平衡。業內人士稱,中芯國際明年會提高資本開支,屆時或需進一步集資。

為了進一步加大資金運轉能力,外電報道,中芯國際正與中國政府洽談注資事宜,“可能將獲得5億美元注資”,借以擴大北京晶圓廠的產能。據稱,擴大北京晶圓廠所需的成本,約為14-15億美元,中芯國際正積極尋求各種融資管道。此前,中芯國際受困于美國進出口銀行對于12億美元貸款擔保計劃的擱置。今年8月,中芯國際曾獲得第一大股東大唐電信(600198,股吧)以1.02億美元,認購15.28億新股。

據悉,中芯國際正在北京12英寸廠展開低漏電65納米制程量產,并準備進入55納米制程,預計2011年第三季試產。同時,公司也正開發45/40納米的低漏電制程和通用制程技術,分別預計在2011年第四季與2012年第二季進入試產。

自去年11月,中芯國際與全球最大芯片代工企業臺積電結束了曠日持久的知識產權糾紛,王寧國接替張汝京出任公司總裁。

中芯國際隨著創始人張汝京的離職,新的管理層已逐步就位。公司的新策略,是專注于芯片代工市場的主流領域,而非過去那樣滿足所有客戶的不同要求。

“公司正逐步扭虧。”王寧國認為,公司的一大優勢,就是立足于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并擁有堅強的制造產能為基礎。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中芯國際將繼續深化與大陸政府的關系。除了資金和業務層面,也將為中芯國際帶來國家半導體優惠政策的支持。2009年,臺積電仍是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廠,聯電、特許、中芯國際依次排列。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