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融資平臺新一輪融資潮可能引發財務隱患
鉅亨網新聞中心
政協委員認為,地方融資的項目建設周期和回報期較長,而融資渠道比較單一,主要來自商業銀行,尤其是地方融資平臺管理不到位、不透明,這種新一輪融資過程很可能引發新的財務風險。
據中國證券報3月5日報道,地方融資平臺風險成了本屆兩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地方融資平臺究竟風險有多大,如何防范地方融資平臺風險?3月4日,來自財經界的政協委員“同臺辯論”。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銀監局局長閻慶民透露,截至去年6月份,全國的地方平臺融資貸款余額大約是6萬億元,僅上海的平臺融資貸款余額就有7600億元。
閻慶民表示,地方融資平臺由來已久,主要是政府搭建的,用于各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交通、電力、化工、機械等大規模投資,發揮了重大歷史作用。但風險在于去年出現了一批新的地方融資平臺,地市、區縣甚至鄉鎮都設立了地方融資平臺公司,越是基層,地方融資平臺的風險越大。
“作為監管部門,我們對商業銀行提出三個底線。一是不要再任意參與大學園區、科技園區等建設;二是只能與擁有具體項目的平臺公司簽訂貸款,不能再與地方政府簽訂無特定項目和用途的貸款協議;三是注意防范地方融資平臺公司管理能力低、資本金不足甚至可能改變資金用途等風險。”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徐曉蘭重點關注地方融資平臺存在的潛在風險。她指出,僅去年一年全國就有3000多家地方投融資平臺成立。由于中央政府資金劃撥后,地方配套資金不能及時到位,于是地方通過融資平臺迅速融資,導致去年1至5月份地方融資平臺負債達到5.65萬億元。這些地方融資的項目建設周期和回報期較長,而融資渠道比較單一,主要來自商業銀行,尤其是地方融資平臺管理不到位、不透明,這種新一輪融資過程很可能引發新的財務風險。
“我最擔心的是一些地方性的中小金融機構,在地方政府的引導之下,參與的項目貸款可能隱含著較大的風險。”與徐曉蘭觀點類似,全國政協委員、東方資產管理公司總裁梅興保認為地方融資平臺的金融風險和財政風險應引起高度關注。目前各地方項目增加太多,資本金不到位情況時有出現,負債率較高,不良資產的風險性加大。
梅興保建議,地方金融平臺應當審慎經營,保證出資到位率。如果不能全部保證,則要挑優質項目,不能增加太多項目,而且要對項目進行擔保;對地方政府而言,考核不能只考慮眼前利益,需要做長遠考慮。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開發銀行原副行長劉克崮則表示,地方融資平臺一定要慎重,需要一套規則和良性機制,保持適度的負債水平。2009年的情況是,有些事情做得比較急,突出問題是大規模項目上馬,政府的項目比重很大,政府的資本金一時達不到,于是開始用發債的方式。地方政府發債需要獨立的法人機構,組建了大量的地方融資平臺,融資平臺數量太多,且質量參差不齊,負債率過高,很多匆忙上馬的項目比較粗糙。現在防范風險需要整頓、取舍、改革和穩步前進。
(袁甲峰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免費體驗模擬交易 投資全球熱門資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