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艦事件動搖亞洲地緣政治版圖 美日韓再聯盟 中國大傷腦筋
鉅亨網編輯查淑妝 台北綜合報導 2010-05-26 12:10
韓國天安艦事件已開始動搖亞洲地緣政治版圖,一度陷入僵局的韓美日三方合作正在迅速恢復,而曾憑借特有的等距離外交在亞洲擴大影響力的中國似乎陷入了困境,本月末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訪韓行程將備受關注。不過,中國專家認為,兩韓開戰的可能性不大,中方雖會顧及韓方感受和美日立場,但因維護東北亞局勢穩定最符合中國核心利益,肯定不會支持嚴厲制裁朝鮮。
韓國《朝鮮日報》報導,隨著朝鮮半島局勢丕變,上台初期標榜「脫美入亞」的日本鳩山政府開始回過頭來加強美日同盟。長達 8 個月不斷使日美關係惡化的沖繩美軍基地遷移問題,也在 5 月 23 日告一段落。
分析認為,日本的改弦易轍很大程度上與天安艦事件有關,再加上近來與中國的外交摩擦加劇,繼上月 8 日和 21 日中國軍隊直升機在日本海域附近接近日艦後,本月 15 日在慶州舉行的中日外長會談上,還一度引發激烈的言論。日本內部形成了「當前不能動搖美日同盟」的共識。
美國在亞洲的地位曾一度被中國排擠。尤其是在韓國的盧武鉉政府和日本的鳩山政府,美國接連受到怠慢。但美國以此次天安艦事件為契機,通過韓美、韓日同盟,謀求恢復昔日地位。此外,歐巴馬去年首度訪中時,被批「恥辱外交」,因此,美國大有將此次事件視為對中施壓的機會。美國國務卿希拉芯親自出面,支持韓國政府的調查結果,稱其具備「確鑿證據」,在強調事件嚴重性的同時,在國際社會上提出了「中國責任論」。
香港《大公報》指出,美國此舉讓試圖在地區內掌握領導地位的中國陷入困境。《紐約時報》評價說,中國自 1992 年與韓國建交以來,憑借等距離外交和擴大貿易規模來鞏固區域內的地位,而此次因朝鮮的突然行動而陷入兩難境地。不僅是韓美日三國,來自歐洲等國際社會的壓力也日益增強。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楚樹龍表示:「中國對朝鮮過分保護。如今應改變方式。」但《紐約時報》指出,中國政府無法輕易拋棄朝鮮有其戰略考量。如果連中國也參與對朝施壓,最終引發朝鮮體制崩潰或韓國主導統一的局面,美國的盟國勢力就會直逼眼前。正是因為這種擔憂,中國無法對朝鮮置之不理。因此,本月末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訪韓行程備受關注。
不過,中國學者認為,兩韓「擦槍走火」開戰的可能性不大,中方雖會顧及韓方感受和美日立場,但因維護東北亞局勢穩定最符合中國核心利益,因此肯定不會支持嚴厲制裁朝鮮。
據《明報》報導,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張璉瑰表示,朝鮮一貫實行戰爭邊緣政策,雖不能排除會因情緒化行動令局勢失控,但這種可能性不大。對韓國來說,與朝鮮打一場持久戰一定會贏,但也吃了大虧,因為首爾在朝鮮大炮導彈射程範圍內;朝鮮亦會意識到,大規模宣戰勢逼美國介入,等於置整個國家於危險。
[NT:PAGE=$]
張璉瑰說,迫於國內壓力,李明博政府必須有交代,因此要表現出強硬姿態,但其實韓方並不願看到朝鮮作出激烈反應。據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朝韓問題專家于迎麗觀察,李明博表示「朝鮮若『再次』挑釁,韓國將採取報復措施」的用詞,實際上韓方已經鬆口,在對事件進行側面化解。
美日這次高調力挺韓國,背後各有考量,但學者並不認為美方是想藉機向中國施壓。不過事件確令既要維持東北亞穩定、又要維護「負責任大國」形象的中國陷入兩難。張璉瑰認為,中國不是天安艦事件的當事國,沒掌握任何證據可證實或證偽,因此沒資格對任何一方進行無罪辯護;于迎麗則表示,中方或承認韓國的報告結論,表態理解韓方情緒和提交安理會討論的要求,但預料不會同意對朝鮮實施嚴厲制裁。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時殷弘亦指出,冷了數年的中朝關係,正進入 2005 年以來的最暖熱階段,中方意識到,面對接班人、貨幣改革、兩韓對立等一系列問題的朝鮮,正處最困難時期,不穩定因素在增長,一旦朝鮮動盪,中國核心利益將受重大衝擊。在韓方調查天安艦期間,中方接受了金正日訪華,就表明中國認為維持朝鮮穩定已非常重大緊迫,以致必須忍受韓國對華情感和中韓關係因此受到的損傷。
但中方亦有底線。時殷弘說,若朝鮮搞出嚴重軍事衝突,中方定會採取嚴厲態度,但即使如此,也未必會切斷所有對朝援助。張璉瑰表示,中國有時就像是被朝鮮脅持的人質般,金正日早前訪華,就有打「中國牌」的意圖,昭告世界「中國在支持我們」。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