覬覦智能網絡 外資設備商中國翻盤猜想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在因3G而膨脹的中國電信設備市場,外資設備商遭遇的“陣痛”還在繼續。
本報記者近日從多家設備商獲悉,在不久前結束的中國移動TD四期網絡設備招標中,來自本土的華為、中興和大唐電信占據了至少7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傳統的外資設備商巨頭,如愛立信、諾西等所占的份額“不超過20%”。
“TD四期招標,應該是中國3G網絡市場最后一次盛宴。”一位設備商人士認為,盡管中國3G設備市場后續還會不斷擴容,但大規模招標已無太大可能——這意味著中國3G設備市場格局初定。
而最新TD四期的招標結果,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3G設備市場的一個縮影。從此前三大運營商的3G設備招標結果看,來自本土的華為、中興、大唐占據了大比例的份額——這與2G時代由外資設備商主導的市場格局,形成了鮮明反差。
反擊還是沉淪?這成為中國電信設備市場“后3G時代”外資設備商們面臨的集體考驗。
北京國際通信展期間,諾基亞西門子、愛立信等外資廠商,都無一例外的拋出了“智能網絡”的新概念。這項在海外發達國家已被商用的新業務,隨著“后3G時代”帶來數據業務的爆炸增長,會不會成為他們在中國市場找回顏面的下一個支點?
“市場正在發生變化。”諾西大中國區總裁張志強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硬件銷售的比拼將會弱化,智能化、個性化和迅速變革的網絡布局,將是新的競爭趨勢,中國市場亦是如此。
外資的中國3G滑鐵盧
2G時代外資設備商在中國市場近乎壟斷的時代,已一去不返。來自咨詢公司Frost & Sullivan于今年2月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截至今年年初,三大運營商在3G無線網接入設備方面采購總額約為480億元人民幣,其中,在WCDMA和CDMA2000兩個市場,華為的份額均位居首位,而在TD設備市場的招標中,中興通訊則占據了最大份額。
“新近的TD四期招標,強化了本土設備商在3G市場的優勢。”一位資深設備商人士分析,從整個3G市場到目前的招標來看,除了在WCDMA市場上,愛立信大約27%的市場份額,還占據一定優勢外,在TD和CDMA2000市場,單個外資設備商的份額不超過15%。
其中,最為突出的是CDMA2000市場,僅中興、華為兩家本土廠商就超過80%以上的市場份額。
對于市場格局的“逆轉”,張志強認為,2G時代本土廠商很多技術并不具備,這給外資設備商在中國市場的早前拓展創造了相對寬松的市場環境,而經過近十年的發展,本土廠商在硬件設備技術上的差距已大幅縮小,市場進入同質化階段。
張志強認為:“同質化本身導致硬件技術是誰都可以做,更多是靠一些價格優勢拿到這個市場。”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本土設備商在成本優勢下的價格戰,讓愛立信、諾西、阿朗等外資巨頭感到無所適從。
“任何一個設備市場,運營商一般會考慮至少三家到四家來均衡,而不會讓某一家到兩家完全壟斷。未來在中國,外資設備商還是會有一塊相對固定的市場份額。”愛立信中國及東北亞區執行副總裁馮映奪告訴記者。
覬覦智能網絡
尋找下一個利潤增長點,是目前外資設備商在中國市場主動或被動的共性選擇。
“市場正在發生變化。”在張志強看來,單純的硬件比拼終將遭遇瓶頸,“市場發生的變化是在朝智能化,個性化和迅速變革這三個方向,未來發展不再以硬件作為主導,不再以成本作為主導,更多以個性化服務產生影響。”
這在外資運營商占據優勢的海外市場已有顯露。“隨著3G業務的發展,數據業務帶來的流量將大幅增加。”張志強告訴記者,在海外3G數據業務發達區域,常常遭遇的一個困境是,“20%的用戶占用了80%的數據流量資源”。
而在美國市場一個廣為流傳的案例是,iPhone用戶因占據了運營商AT&T大量帶寬資源,而出現網絡堵塞,影響了其他用戶的使用,也限制了運營商數據業務的營收。
“隨著中國3G市場的發展,遲早也會遇到類似問題。”一位大型設備商人士透露,在上海、遼寧等地的部分運營商,已出現過局部的3G網絡擁堵。
“隨著數據業務的提升,如何讓網絡資源智能化的在客戶之間進行合理的分配?”張志強認為,智能網絡的建設,將有效的緩解網絡擁塞,提升網絡使用效率,亦將是后3G時代運營商網絡建設的重點。
張志強稱,在智能網路市場,外資運營商在技術儲備和商用經驗上優勢明顯。據悉,諾西在包括倫敦等數十個海外市場,已布局智能網絡。
“我們正在跟國內的運營商洽談智能網絡的建設。”張志強透露,預計明年開始,智能網絡會在中國市場起步,而真正爆炸式的增長預計要到2011年。而馮映奪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愛立信也正在跟多家國內運營商溝通智能網絡的建設,預計明年年初會開始布局。
據張志強介紹,在智能網絡時代,更多的是軟件技術和服務的比拼。而在海外市場,諾西已經開始由“硬”到“軟”的轉型——軟件及服務收入約占諾西全球收入40%。
“隨著智能網絡在中國的布局,諾西在中國市場軟件服務收入占比進一步提升。”張志強認為,智能網絡將是外資設備商在中國“后3G時代”的又一個利潤增長點。
繞不過的本土競爭
事實上,在中國智能網絡市場這個全新的“戰場”,外資設備商面臨的競爭環境并不輕松。張志強坦言:“排名前幾位的設備商都會進入智能網絡領域。”這其中當然包括,來自本土的中興、華為。
張志強并不諱言面對本土設備商的競爭:“我們將先在自己布局的網絡上,推廣智能網絡業務。但同時也可以在其他設備商網絡上進行布局。”據其介紹,在海外市場諾西亦有托管維護阿朗網絡業務的經驗。
“從技術上講,在任何設備商的網絡上布局智能網絡,諾西并不存在障礙。”張志強表示。
但現實或許并不簡單。“事實上,在部分2G網絡的優化和升級上,我們已經嘗試過部分智能網絡技術。”一位大型本土設備商人士告訴記者,華為、中興等本土設備商在智能網絡的技術儲備上,并不遜色于愛立信、諾西等外資廠商,只是在海外市場上,中國設備商一般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市場,因此在智能網絡的商用經驗上,并無太大優勢。
但在中國即將啟動的智能網絡市場,這樣的局面或將改觀。上述設備商人士認為,智能網絡建設有相當一部分,是在既有的網絡上優化和升級。而在設備商的選擇上,作為客戶的運營商一般會優先考慮原有的設備提供商。
“在3G網絡市場,本土廠商占據超過70%的市場份額,這無疑為其延伸到智能網絡市場奠定優勢。”上述設備商人士分析,加上本土設備商在報價上的優勢,“在智能網絡市場,外資設備商能夠維持既有的市場份額,已屬不易”。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