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上海張江企業為何集體"缺席"創業板?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


上個月30日是創業板首個交易日,28家上市企業個個股價翻倍,氣勢如虹。然而,匯聚多個國家產業基地以及眾多高科技創業企業的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卻無緣分享這場IPO的盛宴。那麼,張江企業為何集體缺席創業板?

外資架構回歸難

「張江企業缺席首批創業板,不是因為不重視,而是主客觀因素決定的」,張江高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劉小龍解釋說。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公司架構的限制。據統計,張江園區進駐企業中,45.1%是外資企業,這一比例遠遠高於國內其他開發區,如北京中關村園區中外企僅佔9.74%。

外資架構的企業想在國內上市,審批手續非常複雜。同時,張江園區內有一大批「海歸」創業者,公司股權結構中都有海外風險投資、私募基金。這類公司在設立之初,目標是在海外市場上市,並且按照海外上市標準設計了公司架構。從張江已上市企業的情況看,也印證了這一點:張江目前21家上市公司,其中11家在海外上市,恰好佔半數左右。


外資架構的企業要想回歸,必須得到所有股東同意,只要有一家股東不樂意,就無法回歸。況且,按照國內證券法規,擬上市企業大股東必須在一年內沒有發生重大變化,否則要再等一年。這些因素都導致外資架構企業回歸難。

上市資源近300家

在客觀原因之外,張江企業對資本市場的認識相對理性,選擇也趨向多元。劉小龍告訴記者:「張江具備上市資格的企業近300家,但有的企業一心瞄準納斯達克;還有一些企業在觀望,想看看創業板的整體質量,3—6個月後再做出決定。」

據記者瞭解,張江的企業上市目標十分多元,包括納斯達克、香港、A股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等多個選項。規模較大的公司傾向於納斯達克市場。想登陸納斯達克,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是:年銷售額必須突破1億美元。可見,張江一些企業的實力早已達到創業板標準。9月底,盛大遊戲二次登陸納斯達克,一舉募集資金10億美元。或許在榜樣的帶動作用下,張江一些企業寧可捨近求遠。

而對於園區內的小企業而言,由於處在發展初期,創業者不願意讓股權過早地稀釋,而是傾向於採用借貸等間接融資方式,因而也沒有提出上市申請。

可見,在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時代,上市與否、何時上市、去何地上市,都由股東利益取向、價值取向決定。可以肯定的是,企業必定會選擇有利於最大化體現和釋放企業價值的資本市場。張江園區負責人明確表示:完全遵照企業意願,不做拔苗助長的事。

一年內肯定有所表現

那麼,張江園區到底有多少家願意衝刺創業板的企業?劉小龍透露:明確表示想上的有十幾家,目前正處於前期輔導階段,行業分佈在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方面,「一年內肯定有所表現。」

不僅如此,劉小龍指出,註冊地不在張江,並不代表張江沒有參與創業板:「張江的基金投向全國的企業,用資本的紐帶扶持了一批企業,也鎖定了一批企業。這些企業流淌著張江的血脈,這都是上海的貢獻、張江的貢獻。」

他坦言,張江園區最大的工作是做好服務。為此,園區為企業提供了全程式的孵化服務,從項目早期的天使投資到早中期的引導資金、成長期的風險基金,一應俱全;為了更好地扶持企業,園區5年內將設立總額50億元的母基金,通過合夥企業等方式組建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文化創意、現代農業等7個產業基金,爭取3年內形成不低於250億元的總投資規模。

據瞭解,美國硅谷的發展經歷了20年以上的積累。上海推進「聚焦張江」戰略只有10年,園區內60%是營業收入500萬元以下的小企業,處於培育期。劉小龍肯定地說:「再過5年,張江的企業會迎來一個上市高峰!」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