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食品價格上揚引發通膨擔憂 專家建言對物價實行合理管制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世華財訊)


此輪食用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揚,結合此前已經出現的成品油、天然氣、非居民用電等資源類價格的上漲,專家表示,管理通膨預期有待加強,對物價實行合理管制可調控通膨。

據新華社12月10日報導,歲末,中國食用農產品價格出現普遍上漲。食用油、糧食價格穩步提昇,甚至連不起眼的大蒜、辣椒價格都創下了新高。與之前成品油價格、天然氣價格、非居民用電價、水價等已經上漲的資源類產品相比,食用農產品的價格上漲引發了人們更多的關注。在CPI統計權重中超過三分之一的食品價格上漲會否將物價推向新的高度?對通膨的預期是否會轉化為現實?對民生造成的直接影響該如何解決?食品價格上漲究竟意味著什麼?

食用農產品價格“漲”聲一片

日前從北京新發地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了解到,在整個11月份,新發地市場46種蔬菜中無一降價,其中42種蔬菜上漲,4種持平。反映到加權平均價的走勢上,11月末比月初價格上漲了36.31%,比08年同期上漲了63.57%。


8日商務部公佈的監測數據顯示,上週(11月30日至12月6日)全國商品市場總體執行平穩。36個大中城市重點監測的食用農產品市場價格比前一周上漲1%,生產資料市場價格比前一周上漲0.1%,漲幅回落0.6個百分點。

在57種主要食用農產品中,價格周環比上漲的有43種,佔75.4%。其中,蔬菜價格漲幅較大。18種蔬菜批發價格平均上漲6.2%。肉類價格穩中有漲,豬肉、羊肉批發價格分別上漲1.4%和0.3%。糧食價格再次小幅上漲。食用油價格普遍回升。

新華社全國農副產品和農資價格行情系統的監測顯示,09年11月份,糧食、鮮蛋、鮮菜等價格同比分別上漲8.4%、5.5%和18.6%。同時,監測顯示,8月份以來,中國食品價格開始整體高於08年,8月、9月、10月食品價格同比漲幅分別為0.5%、1.5%、1.6%。

進入12月份以來,在山東、廣東等許多地區,在大豆油等食用油價格上漲的帶動之下,許多農產品價格上漲趨勢仍很強勁。

價格上揚引發通膨擔憂

在中國CPI構成的八大類商品中,食品類權重就高達34%。此輪食用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揚,結合此前已經出現的成品油、天然氣、非居民用電等資源類價格的上漲,人們對物價上漲,出現通貨膨脹的擔憂越來越大。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表示,目前中國面臨物價上漲的三方面壓力:一是輸入性通膨。社科院的一項研究顯示,中國經濟發展和波動受國際共同因素變化影響的比例均已超過50%,這使中國很容易受到輸入性通膨的影響。中國糧食生產已經連續6年豐收,豐富的庫存使得糧食價格不會出現大的波動,但由於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尤其是石油價格的上漲,對化肥、農藥、農用塑膠薄膜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形成了較大的上漲壓力,很可能會反映到糧食價格上。二是在部分領域、部分產業,也存在供不應求的情況,比如極少數農產品價格的波動造成了國內物價的波動,這種現象未來還有可能發生。三是貨幣供給的影響。年內貨幣供給量的猛增,也會對物價上漲產生壓力。

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認為,中國已經出現資產泡沫和通貨膨脹的跡象,近幾年內,國際糧價“單邊”上揚已成定局,因此,即使中國的農產品市場封閉執行的特點仍很明顯,即使國內農產品價格不明顯跟漲,也會存在很大的上漲壓力,會對其他產品價格有很強的牽引作用。

不過,多數專家仍認為,中國2010年出現物價大幅上揚的可能性仍然不大。李揚解釋說,在實體經濟領域,基本上是供過於求,“供過於求的影響可能會強於貨幣供給量增多的影響”,也就是說,在今後的一段時間裏,中國的物價水準顯著變動主要表現在CPI和PPI所覆蓋商品上的可能性不大,“恐怕更多會表現在資產價格上。”

山東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李鐵崗說,在中國的糧食等許多領域,產品充足甚至供過於求的基本面仍未改變。同時,相比前些年農產品供給比較短缺的年代,目前農產品價格的變動,其成本推動作用已經小了很多。此外,始終保持在較高水準上的儲蓄率和08年底以來中國較為疲軟的出口增長,也是抑制通膨的有利因素。

“一年多來,中國CPI連續負增長,到2010年也不大可能出現強勁反彈進而引發明顯通膨。”李鐵崗說。

高盛中國經濟學家喬虹日前也預計,通膨還不會構成太大威脅。高盛公佈的預測數據認為,中國2009年全年通膨率會保持為負值,而2010年則可能在2%至3%之間。

通膨預期管理有待繼續加強

“有一點可以肯定,隨著中國農產品價格迅速上漲,社會通膨預期在所難免地逐漸增強。”劉煜輝說。而且,隨著國際油價的上升,大量的糧食可能會轉化為替代燃料,農膜等生產資料價格也會水漲船高,國際糧食價格也就會持續上漲,對國內其他物價上漲的誘導作用就會逐漸增強。

“如果對社會通膨預期不能有效管理和引導,它就可能通過不斷強化,最終完成自我實現。”李鐵崗說。

“管理通膨預期”,正是0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國家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出的一項重要任務。

許多專家提出,管理通膨預期需要政府掌握調控節奏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必要的時候可以採取措施,理性引導供給和需求雙方的價格期望,或者增加種糧、養豬等補貼以增加供給,甚至採用行政措施、對物價實行合理管制以調控通膨。“這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物價上漲過快過大,避免經濟大起大落。”李鐵崗說。

確保民生仍是當務之急

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物價上漲帶來的是生活成本的提高。如果說此前資源類產品的價格上漲與普通百姓的生活尚有距離,那麼這一輪食品價格的上漲已經開始明顯影響到普通居民的生產生活。

由於目前的食品類商品的價格上漲帶有一定的季節性因素,因此在北方出現大範圍降雪之後不久,國務院就提出了“保民生、保運輸、保生產”的目標。發展改革委要求各地,加強對糧油、肉、蛋、菜、奶、燃料等居民生活必需品價格監測,對不執行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串通漲價、捏造散佈漲價資訊、囤積居奇、哄抬物價、以次充好、變相抬價等違法行為,嚴肅查處、嚴厲制裁。

面對價格上漲的局面,有關專家表示,雖然食用農產品價格上漲受自身周期和季節性因素影響很大,但有關部門仍必須充分考慮到低收入人群在漲價過程中面臨的實際困難,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應儘快出爐措施,輔助說明這部分群眾平穩度過漲價周期。有關部門還應做好對農產品尤其是生活必需品的價格監測,採取措施恢復生產或調豐濟缺,避免因氣候、疫病等引發價格突漲,減小老百姓因生活成本增加引發的民生困難,穩定市場預期。

(程曦 編輯)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