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摩擦」中與世界「磨合」盼佔據主動態勢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世華財訊)
2009年9月14日 14:15
中國產業界和眾多企業憑借靈活的法律應訴策略和贏得國際產業鏈條的支持與配合,正在「摩擦」中與世界「磨合」,並有望佔據更為主動的發展態勢。
中新社援引新華社9月14日報道稱,在09年上半年打贏了跨國巨頭、壟斷世界甜味添加劑三氯蔗糖市場30年的英國泰來公司提起的知識產權訴訟案件後,廣東省食品工業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李春榮說,她所在的企業已經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期」。
「最初我們曾猶豫要不要去應訴,因為畢竟對方太強大了。」她說,「然而,當我們經歷千辛萬苦打贏了官司後,09年的銷售額立刻長了一倍,市場也從美國走向了全球。現在,我們有信心在3年內實現每年翻一番的發展目標。」
全球金融危機的蔓延和加深,使中國外貿產業本來已非常嚴峻的貿易摩擦應對形勢進一步惡化。09年中國外貿遭遇的貿易摩擦數量之多、涉案金額之大,均稱得上是前所未有。
來自商務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09年上半年中國外貿產業和企業已經遭遇了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的60起各類「貿易救濟調查」舉措,涉及金額達到82.67億美元。而就在1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宣佈對從中國進口的所有小轎車和輕型卡車輪胎徵收為期3年的懲罰性關稅。
與前些年不同的是,中國產業界和眾多企業並沒有因為這些摩擦而自亂陣腳。眼下,憑借紮實的專利科技基礎、頑強的鬥爭信念、靈活的法律應訴策略和贏得國際產業鏈條的支持與配合,中國企業正在「摩擦」中與世界「磨合」,並有望在「摩擦」中佔據更為主動的發展態勢。
廣東省外經貿廳公平貿易局局長陳立鵬說:作為長期在一線從事貿易摩擦應對的工作人員,他已經明顯感覺到,中國企業應對摩擦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比以往有了極大改觀。
「現在企業基本上不用動員,遇到案子能主動找到我們要求協助、應訴。這在以往是很少見的。」陳立鵬說。
市場人士說,這是由於中國企業在嚴酷的貿易摩擦應對形勢中逐步熟悉了國際市場運作規則、國際貿易的遊戲規則,從而大大增強了應對摩擦的信心和意志。
李春榮說,以該企業這次被捲入的「337調查」為例,由於訴訟成本高、程序複雜、難度極大,以往國內一些企業往往放棄訴訟,或是放棄國際市場,或是「坐等」跨國企業專利失效,「但這不是根本解決辦法,還是要全行業共同團結起來,積極應訴,敢於應訴。09年不少案件也表明,只要中國企業一應訴,跨國企業很快就撤訴,從而挫敗了對方的專利壁壘圖謀。」
一些中國企業還形成合力,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作為歐盟對華鞋產品反傾銷應對聯盟會長,廣州一家鞋企負責人吳振昌已經整整組織、參與了長達4年的反傾銷訴訟應對過程。他說,正是憑借堅定意志和完善的鬥爭策略,參與這次訴訟的13家中國企業才減少了損失。
「貿易摩擦並不可怕,而是市場競爭的一種體現。中國企業必須學會正確、勇敢地應對來自各國的貿易摩擦,對於貿易保護主義我們要堅決抗爭。」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秘書長謝榕芳對記者說。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貿易摩擦形勢的不斷變化,中國企業應對摩擦的技巧和能力也在不斷提高。李春榮說,通過全所動員,他們整理翻譯各種資料,超過一萬多頁,有力駁斥了對方的錯誤主張;在訴訟過程中,他們還採取主動出擊的辦法,通過審查對方的專利要求,發現對方的一些專利中存在致命缺陷,根本就不構成專利成立的條件,從而徹底擊破了對方的無理要求。
「這鍛煉我們,現在我們的經驗已經為其他許多中國企業所汲取。」李春榮說。
與以往相比,中國企業在應對各種貿易摩擦的過程中,已經不再是「孤軍奮戰」。借助全球產業佈局格局,許多「中國製造」的分銷商、渠道商和供應商正在中國企業的動員下,成為堅定的「反摩擦同盟軍」。
吳振昌說,通過積極遊說,鞋企聯盟在談判交涉中得到了歐洲諸多銷售商和協會組織的大力協助,一些歐洲人士還專門前來廣東幫助中國企業熟悉訴訟程序。
「我們形成了打破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合力。」吳振昌說。
在最近的美國發起的「輪胎特保案」中,中國橡膠行業組織和企業不僅先後多次派出代表團出席在美國舉行的聽證會並進行溝通和磋商,還在特保案成立後表示了強烈抗議。包括美國輪胎產業協會、美國的智庫凱托研究所等機構,以及美國農牧業等30多個機構跨國公司都明確表示反對特保措施的立場。
有關專家指出,金融危機的出現,導致08年下半年以來一些國家和地區在貿易保護和貿易摩擦手段的運用上,出現了許多值得注意的新動向、新趨勢:如一些國家大幅提高了進口關稅,還對中國及其他國家部分產品實施最低限價;一些國家則以食品安全、氣候和減排問題為借口,主張實施包括碳關稅在內的新的貿易技術壁壘等,「這些都要引起相關部門和企業的高度關注。」
溫州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國際商務師嚴廣則指出,專業律師的介入是應訴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但是,目前中國應對國際貿易摩擦的專業人才嚴重缺乏,很多案子中所聘請的律師總是那麼幾張老面孔。
廣東省外經貿廳廳長梁耀文說,面對新的摩擦形勢,中國企業行業組織參與應對貿易摩擦的能力還要進一步加強,「企業還要講究策略,不僅要抗辯,還可以考慮到調查國展開『公關』,在這些國家的媒體上發出中國的聲音;還需要與申請方的行業組織對話、協商,甚至尋找合作機會,化敵為友,化解貿易爭端。」
(程曦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