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賬戶漲到300萬 陽光私募擴張遇阻
鉅亨網新聞中心
北京格雷投資總經理張可興5個月前就打算發行一期陽光私募產品,但在四處奔波聯系信托公司之后,信托公司開出的苛刻條件讓他黯然選擇了放棄信托的通道。
“信托公司的條件太高了,一個賬戶收費就要100萬~300萬不等,另外還要求發行的資金規模在8000萬或者1億元以上,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這樣的要求我們很難做出保證。”張可興說。
另一邊,一些已經發行了信托產品業績不錯正準備大舉擴張的私募則當起了“海囤派”。“只要賬戶可以改名,300萬一個我們都要。”廣東西域投資董事長周水江對第一財經日報《財商》記者表示,此前原本已經跟信托公司定了10個賬戶,但最近一個月來,信托公司開始收緊賬戶,目前只要到了兩三個賬戶,遠不能滿足公司接下來產品規模擴張的需求,當前正四處尋找合適的賬戶,價格不是問題。
深圳銘遠投資目前正籌劃發行第四期產品,但賬戶的問題也困擾著總經理陸煒:“賬戶現在是越來越難拿了,我們的產品到六期之后就已經沒賬號了。未來準備只面對高端客戶發行,銷售存量的產品。”
本報記者聯系了各地多家私募,“信托賬戶叫急”在近期已然是他們目前最為關注的問題,一些私募開始嘗試其他陽光化渠道,陽光私募再臨十字路口。
信托公司坐地起價
2009年7月27日,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發文,對信托公司以信托合同到交易所開戶的方式頒布禁令。依靠信托平臺發行產品的陽光私募一時間面臨無法開戶的情況。
但問題很快得到解決,信托公司很快亮出了底牌——尚有大量存量信托賬戶(包括原來打新股的賬戶和一些開了戶但尚未使用的賬戶)。根據中登公司提供的數據,截至2009年7月17日,信托產品累計開設證券賬戶13056戶,其中已注銷2766戶,剩余10290戶。剩余賬戶中有余額的賬戶1472戶,無余額賬戶8818戶,占剩余信托產品證券賬戶的85.6%。當時就有媒體算了一筆賬,按照此前每半年發行253只證券投資類信托的速度,8000多戶無余額賬戶還可支撐陽光私募發行16年之久。
擁有賬戶資源的信托公司取得了主動權,在接下來這一年多時間的私募發行大戰中,信托公司坐地起價,做起了這項穩賺的買賣。
“證券部的同事現在是最舒服的,不用跑業務,私募求著你要賬戶,一個賬戶便宜的100萬,貴的300萬。”上海一家信托公司的人士對記者說。
據了解,信托賬戶對陽光私募的收費方式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方式是在發行新產品時一次性向信托公司支付一筆費用,記者從多家私募公司了解到,這種類型的賬戶一般收費標準在300萬元以上。另一種方式則是向信托公司支付每年1%的管理費,但要求發行規模在1億元以上,也就是第一年賬戶的管理費至少為 100萬元,有私募反映,近期隨著賬戶叫急,一些小型信托公司甚至要求規模要在1.5億元以上,也就是第一年至少要向其支付的管理費上升至150萬元。
發行火爆,信托化陽光私募暗藏隱患
在如此苛刻的要求下,暫停信托開戶后,陽光私募發行仍然出現井噴的現象。
私募排排網研究中心向記者披露的信息顯示,從去年7月27日信托開戶被叫停之后,截至12月2日,共有557只陽光私募信托產品成立,其中非機構化產品(也就是“管理型產品”)有334只。這些產品主要借道中小型信托公司大量發行,其中發行量最大的三家信托公司分別是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信托、中信信托和中融信托,在這一年多的時間內分別發行了91、81和60只陽光私募信托產品,而華潤深國投、平安信托等老牌信托公司只成立了45只和28只產品。
盡管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內就發行了557只產品,但相對8000多的賬戶存量,信托公司所謂的“賬戶緊缺”說,是確有其事、趁機抬價還是另有隱因?
“的確是賬戶很緊缺了。”平安信托的一位內部人士對記者說,暫停開戶之后,大的信托公司手里的賬戶存量并不多,存量多的多為中小型信托公司,但經過這一年多來陽光私募的火爆發行,原有的存量賬戶日漸稀缺。而對于8000多存量賬戶之說,平安信托該人士表示并不了解,但他指出,如果確有8000多存量賬戶,里面也有很大部分是不能改名或受到其他限制的賬戶,這類賬戶并不適合陽光私募作為產品發行的賬戶。
一位銀行私人理財部的經理也對“賬戶緊缺”表示確有其事。他說,現在信托公司在選擇合作私募的時候更加謹慎了,要求發行規模必須達到1億元以上,在對象選擇上,也要求是有公募、券商背景,或者有以往業績支持,在業內享有一定知名度和號召力的私募才會放出賬戶。
也有業內人士表示,這一年多來陽光私募發行火爆,且很多募集規模直奔公募,可能引起了監管部門的擔憂,監管部門有意收緊信托化陽光私募的進一步發行。
今年11月,華夏基金的老將孫建東領軍的外貿信托鴻道3號就以18億元的首發規模,改寫了此前重陽保持的首發規模為12億元的紀錄。重陽投資號稱將“沖刺百億規模”,多家私募公司管理規模也達到30億元以上。
上海睿信投資董事長李振寧指出,信托化陽光私募是不是一個最好的途徑現在管理層也在研究,現在基金法正在修改當中,以后陽光私募肯定會被納入基金法的范疇內,屆時陽光私募將和公募基金一樣受到證監會的直接監管,而目前信托化的陽光私募是受銀監會監管的,在基金法即將出臺前的情況下,監管部門可能就不太愿意把不在證監會管轄范圍內的這部分陽光私募發得太大,有意收緊。
私募另謀出路
在賬戶緊缺的情況下,一些私募只好另覓出路。
2009年12月底,證監會發布了新的《證券登記結算管理辦法》,規定“投資者,包括中國公民、中國法人代表、中國合伙企業及法律、行政法規、中國證監會規章規定的其他投資者”,打破了此前合伙制企業不能開設證券賬戶的限制,為合伙制私募基金打開了一扇大門。
張可興在借道信托之路上發行受阻之后,也將目光投向了合伙制私募。籌備了4個多月之后,北京格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推出了一只標準化開放式合伙制陽光私募產品——格雷一期。
據張可興介紹,為了保證投資者的資金安全,格雷一期引入了商業銀行進行資金托管和基金凈值披露,將資產托管在商業銀行,實行公募基金式的托管機制,銀行定期出具托管報告,這和公募基金以及信托制私募的準則與流程相同。
據了解,這款產品繞開了信托通道,每年只需要給銀行支付千分之二的資金托管費,也就是說,1億元的資金規模只需要支付20萬的費用,比起信托模式每年至少100萬的管理費成本大大降低。
在信托模式中,陽光私募大多將向客戶收取的管理費交給了信托公司,而合伙制私募則可以真正將這部分管理費作為自己日常運營的費用,在這種情況下,張可興的這期產品也給出了極大的優惠措施,購買門檻只需30萬元,投資管理人收取的投資收益提成比例也只設定為15%,低于信托制私募普遍采取的20%。
而在此之前,上海的銀河普潤合伙制私募基金、上海寶贏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也都相繼走上了合伙制私募的道路。
但目前合伙制私募在監管上仍然比較模糊。張可興就對記者說,目前自己也不知道是歸什么部門監管,只知道作為合伙制企業首先要受到工商局的監管,另外,由于是跟銀行合作,如果產品做大了,可能也會受到銀監會的監管。
李振寧則表示,基金法修改后,明年私募股權基金、私募證券基金很有希望會全部都納到基金法的范圍內。對于陽光私募未來的發展模式,李振寧指出,目前主導的信托形式和契約型的私募基金仍將延續,此外,基金法修改后,合伙企業類型和公司型機制私募基金也會增多,到時私募會有一個合法的地位,監管也會更加規范。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