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亟需構建能源安全政策體系
鉅亨網新聞中心
能源是制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瓶頸,中國需要一個系統性的能源安全政策框架。
中新社援引中國能源報2月3日的報道稱,能源是支撐中國經濟強勁復蘇和健康發展的決定性資源,然而日益龐大的能源需求、極為脆弱的能源供應以及發展滯后的能源安全政策保障體系卻對中國能源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
一方面,能源需求持續增長對能源供給形成很大壓力。統計資料顯示,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2007年中國能源消費增量占全球一半。隨著經濟規模的進一步擴大,能源需求還會持續較快增加。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報告運用多地區投入產出的能源需求情景分析模型,考慮中國影響能源需求的各種主要因素,預測了中國2020年的能源需求。結果表明,2020年中國能源需求量將達到28.88億-38.80億噸標準煤,屆時原煤缺口約為3.21億-11.74億噸,石油和天然氣均有巨大的缺口。因此,能源是中國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瓶頸。
另一方面,中國能源對外依存度日益提高對經濟安全形成嚴峻挑戰。近期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原油產量1.89億噸,凈進口原油1.99億噸。據此測算,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約為51.3%,已經超過50%的國際警戒線。作為一個經濟規模還在增強的新興大國,中國對能源的需求還將不斷上升,據2009年年中發布的《能源藍皮書》預測,10年后中國的原油對外依存度將達到64.5%。在缺乏國際定價權的背景下,中國的能源安全受到越來越嚴峻的挑戰,能源安全也將成為影響中國經濟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
事實上,能源安全不是單純的能源問題,也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而是涉及對外戰略、國家安全、戰略經濟利益以及分配格局等多層次的戰略性問題。因此需要一個系統性的能源安全政策框架。盡管從現實情況看,中國并非完全缺失相關的能源安全政策和措施,比如,中國已經提出了“能源供應多元化”、“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走出去戰略”、“戰略石油儲備”以及“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草案(2004-2020)”等,但從具體操作層面看,這些政策僅是綱要性的指導原則和行動方針,不僅政策內容和重點比較模糊,而且大多缺乏政策目標的量化指標。特別是政策工具即具體策略、措施、手段和途徑的缺失,使得上述能源安全政策總體上不能成為一項綜合性和完整性的框架體系,這也是能源安全保障戰略不能有效實施的關鍵所在。
從能源安全政策框架涵蓋的范圍來講,能源安全政策構建必須是綜合、長期、穩定和切實可行的;政策工具必須統籌建構,兼顧國內和國外政策以及全球、地區與國別政策的統一與協調;政策構建必須是綜合的,即應該涵蓋產業與投資、市場與供求、供應多元化、節能與能源替代、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國際投資與貿易、能源外交、能源戰略儲備等等廣泛內容。特別是金融危機中中國已經意識到能源供應與價格穩定是中國能源安全政策構建的核心內容,因此,中國能源供應系統要從主要依靠本國資源的能源和礦產供應系統,逐步轉變為充分利用國內國外資源,面向全球的能源和資源供應系統,并圍繞這一戰略構建展開能源外交,多元發展,協同保障,進而獲取更多的能源主權。
(王靜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