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殷:歐盟不應再糾結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2-19 11:12
文/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研究員儲殷
近段時間以來,有關於歐盟是否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問題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在已經有70余個國家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之后,這一問題本應不是問題。然而從目前來看,由於國際形勢與歐盟自身內部的問題,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能否得到歐盟的承認,恐怕還需要經過一番並不輕松的爭取與談判。
一般來說,根據《中國加入wto議定書》第15條d項條款,中國是否獲得市場經濟地位主要取決於進口國國內法的規定。根據歐盟的官方檔案,一國獲得歐盟承認的市場經濟地位,應該具備五個基本要素。
首先,該國企業一切關於價格、成本和投入(例如包括原材料、技術和勞動力、產量、銷量和投資)的決定,都是依賴市場上供需關係的信號作為指引,且沒有顯著的國家干預,其主要投入的成本在本質上反映了市場價值。
其次,該國適用符合國際會計標準的記賬準則和獨立審計。與此同時,生產成本和企業的財務狀況不會被非市場經濟體制遺留下的影響所扭曲,特別是在有關資產折舊、其他資產減計、易貨貿易以及通過債務清償支付等方面。
此外,該國企業有破產法及財產法可循,保證企業在法律上的確定性和經營上的穩定性。最後,該國匯率以市場價格兌現。
概括來說,歐盟這5項規定主要保障的是,歐盟企業與相對國企業的競爭能夠在市場法治條件下公平的進行。
相比於更加關注“對外國公司開辦企業或進行其他投資的允許程度、對勞工和雇主之間可自由議定工資率的允許程度、生產的政府控制或政府所有程度、對資源設定以及在企業價格、產量決策方面的政府控制程度”的美國來說,歐盟關於市場經濟地位的規定,意識形態色彩更弱,更加偏重防御而非進攻.換句話說,它更關注外國企業由於不公平的補貼對本地企業造成的壓力,而不是本地資本對相對國經濟的進入程度。
這與歐盟內部許多國家,經濟能力較弱,保護主義思維盛行密切相關。但也正因為此,相比於美國標準對中國經濟的干涉傾向,歐盟的標準其實更容易實現,在很大程度上,歐盟不過是拿這個標準來要求相對國的利益妥協。
由於中國國有企業在所有權上的特殊性、匯率上相對嚴格的管理以及在政府干預經濟上的一些特點,中國很難達到美國所謂的市場經濟標準。然而隨著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化,國企經營的市場化,以及政企分開的推進、匯率管制的調整,中國的確可以滿足歐盟對於市場經濟的標準。
事實上,對於歐盟中經濟能力較強、保護思維較弱的大國來說,他們基本上都認為中國完全應該獲得市場經濟地位。最典型的代表是英國與德國。對於這兩個國家來說,中國對歐盟的出口對其經濟沖擊不大,而中國的市場則對其出口影響巨大。
因此,與中國的公平貿易其實是件雙贏的事情。然而對於意大利等國家,以及鋼鐵、光伏等行業來說,中國獲得市場經濟地位卻意味著它們將喪失抵制中國制造最有力的殺手锏:“反傾銷”。
根據歐盟的規定,判斷非市場經濟地位國家的出口是否構成傾銷,主要適用的標準是其進口商品的價格低於其“正常價值”,而非市場經濟國家不能使用本國國內同類產品的價格作為“正常價值”,只能任由調查發起國選用替代國同類產品價格作為“正常價值”。這實際上導致了不具備“市場經濟地位”國家的出口商品事實上更高概率被他國成功“反傾銷”。
在一些針對中國的反傾銷案例中,歐美國家通常選用人力成本遠高於中國的韓國作為判斷正常價值的替代國家。中國之所以成為歐美國家反傾銷的最大受害者,其奧秘也正在於此。
所以,如何打消歐盟內部這些濫用反傾銷的國家與行業的顧慮,其實是中國能否獲得歐盟市場經濟地位的關鍵。
這與其說是個經濟問題,不如說是個政治問題。一方面,中國當然應該利用歐盟內部天然心不齊的狀況,分化瓦解、各個擊破;另一方面,中國也應該考慮與一些利害相關方,進行更廣泛的合作,努力把歐盟區域的競爭轉化為雙方針對第三區域的產能合作。唯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化敵為友,讓歐盟的小心思跟上中國的大戰略。
本文原刊於《法制周末》,轉自《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微信公眾號
- 最新遺產稅怎麼算?傳承必知重點有哪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