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期貨

"修復"東部黃金海岸線,江蘇瞄準重化工,新能源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呼籲了20多年,終於等來了這個偉大的機遇。」6月11日上午,江蘇省鹽城市政府一位主要負責人向本報記者表示。

6月10日下午,《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經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會議明確指出,將江蘇沿海地區建設成為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至此,歷經近3年,推進江蘇沿海開發終於從區域構想上升為國家戰略。

「與全國其他沿海省份不同,江蘇的沿海地區多為灘涂,因此這多年來從客觀上限制了發展。」區域發展研究學者、江蘇省委黨校教授儲東濤說。

中組部部長李源潮主政江蘇之時,沿海開發被認為是「全省最具發展潛力的區域之一,江蘇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此後,這一戰略寫入「十一五」發展規劃。


在《江蘇省沿海開發總體規劃》中,沿海開發定位為:區域性國際航運中心、新能源和臨港產業基地、農業和海洋特色產業基地、重要的旅遊和生態功能區。

《規劃》提升之後,江蘇沿海城市連雲港、鹽城和南通成為最大的受益者,預計10年內江蘇擬投資3萬億元用於沿海開發。

按照江蘇省政府今年8號文《關於推進工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的實施意見》,從產業上,沿海地區成為產業轉移的重要承載地,以及發展特大重化和鋼鐵、重大新能源項目。

產業定位:瞄準重化工業

依托成本、勞動力、土地優勢等,江蘇明確,沿海開發的總體思路是按照建設大港口、引進大項目、發展大產業、構建沿海經濟帶的總體要求,實施港口、產業、城鎮三位一體聯動開發。

今年3月,江蘇省委常委、副省長黃莉新在會見德國北威州一商務代表團時發出「邀請」,沿海開發是江蘇下一步的重點,「廣闊的土地優勢和港口特別適合國際型的特大製造項目,比如石化、鋼鐵等。」

這是江蘇高層首次向外界以明確的態度表示沿海開發對「大」的追求。南通市發改委的一位負責人則透露,沿海開發具體到南通,其大項目的標準已從1億元上升到10億。

連雲港市委書記王建華向本報透露,中石化、中石油等大型國企已在利用連雲港的港口優勢,佈局特大型的能源儲備基地。

近期獲批的《江蘇石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綱要》中提到,國際化工目前不斷調整和轉移,世界化工產業重心正向亞洲和中東地區遷徙,「為石化發展提供了新機遇和空間」。

在佈局上,將全力推進重大石化項目建設,重點在連雲港和南通沿海各佈局建設一套1000萬噸煉油和100萬噸乙烯項目,加快推進連雲港原油儲備基地和年產600萬噸重油裂解項目的前期工作;在鹽城大豐、濱海等地佈局石化產業等。

到2015年,沿海地區將建成新興的石化產業基地,成為新的增長點。

「已有大石化項目列入國家『十二五』規劃中,但由於商業秘密暫還不能透露。」江蘇省發改委有關人士表示。

本報獲悉,若不出意外,根據安排,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趙克志將於本月底或7月率代表團前往歐美,就沿海地區「煉化一體化」等項目進行國際招商。

遠景目標:

成為「中國東部重要增長極」

在中國東部沿海發展中,江蘇沿海發展最為緩慢與滯後。但在沿海開發上,歷屆省級黨委政府有著比較好的戰略繼承和延續。

儲東濤是最早提出沿海發展的省內學者之一。「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就在內部刊物發文章呼籲,到九十年代,學界關於沿海發展的思想已逐步形成。」

「當時給領導幹部講課,我都要說,江蘇沿海發展將來必定大有作為。」儲表示。

2000年,時任江蘇省委書記回良玉曾就沿海開發做過為期半年多的調研,但隨後並未作為省委主要工作進行推動。

沿海發展的主要爭議在於,江蘇沿海灘涂面積太大,地基鬆軟,不適合像山東、浙江那樣大規模發展臨港產業,開發難度太大。一時,「灘涂制約說」成為沿海發展的主要障礙。

事實上,在2003年,江蘇曾掀起一輪「沿海開發」熱潮。但兩年後,由於國家宏觀調控的限制,整個固定資產投資的壓縮,「沿海開發」熱流遇冷。

「江蘇沿海地區的經濟薄弱,先期開發肯定要大量集中於基礎設置投資建設,但國家當時從嚴控制,尤其是土地。」儲東濤表示。

在李源潮擔任江蘇省委書記後不久,沿海開發獲得高度重視,提上議程並進入「十一五」規劃,「沿海戰略」與「沿江、沿滬寧線、東隴海線戰略」等並提。至此,江蘇發展的「江海聯動」成為政府文件的熱門詞彙。

本報獲悉,早在2006年2月,《江蘇沿海開發總體規劃》的初稿就已形成;2007年4月,規劃獲得省政府層面通過;2008年8月,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的20個部委啟動了《江蘇沿海地區區域發展規劃》編製工作。

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發佈多個區域性發展規劃,主要有天津濱海新區發展、上海建成國際航運和金融中心、珠三角發展規劃綱要以及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等。

「站在這個角度,無論是從現實還是長遠考慮,沿海規劃獲批上升為國家戰略,是水到渠成的邏輯。」儲東濤分析認為。

同時,江蘇沿海的南通和鹽城、連雲港三市,不僅處於江蘇經濟的第二和第三方陣,在整個東部沿海城市中,也是處於滯後的。

因此,上升為國家戰略之後,江蘇沿海地區不僅作為江蘇新的經濟增長極,更要成為中國東部地區重要的增長極。

本報近期從有關渠道獲得江蘇14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綱要,無一例外均提到沿海開發戰略對產業轉型升級的契機。如在鋼鐵產業規劃綱要中就明確,嚴格控制沿江地區的產能,向沿海地區轉移生產力。

打破「灘涂詛咒」

在江蘇近1000公里長的海岸線中,灘涂面積270萬畝,其中3/4集中在鹽城,且每年還以5萬畝的速度遞增。

灘涂不具備大型港口開發的基本條件,這成為發展的約束。

據一些年紀較長的學者向本報回憶,鹽城提沿海開發至今已有20多年,但直到近年才得到明確的響應。

本報從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獲悉,《江蘇沿海灘涂圍墾開發規劃》不久前通過專家論證,有望在2009-2020年期間,對總面積270萬畝的沿海灘涂實施圍墾開發。

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時提出,要加強海域灘涂資源開發。

鹽城市政府一高層向本報表示,目前鹽城最大的優勢在於灘涂,這是江蘇最大的土地資源後備基地。他透露:「省政府已同意鹽城可將部分灘涂面積作為工業項目用地。」

鹽城構建沿海產業特色中充分考慮到連雲港和南通的競爭優勢,因此突出打造新材料、新能源和造船基地。

國務院提出,江蘇沿海開發要加強能源電網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增強區域發展支撐能力。

江蘇大力推進風力發電使得灘涂有了「用武之地」。按鹽城官方說法,沿海風力發電廠的開發潛力佔全省可開發風電容量的2/3以上,「是江蘇『海上三峽』風力發電的主要實現地。」

鹽城市官員向本報表示,鹽城的目標是成為「全國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全國最大的風電示範基地、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火電基地和江蘇省最大的生物質發電基地」。到「十一五」末,全市裝機規模要達到600萬千瓦。

此外,灘涂適合非糧能源生物產品開發。《江蘇醫藥及生物技術調整和振興規劃綱要》中明確,打造沿海地區耐灘涂能源作物產業帶,廣泛種植油葵、菊芋等能源作物,形成以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生物燃氣等為主的生物能源製造產業鏈。

到2011年,產業規模超過200億元,成為沿海「耐鹽能源生物產業示範區。」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