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美伊政客口水戰之外:伊朗知識分子如何看待自我與西方

鉅亨網陳怡君 綜合報導


伊朗總統內賈德立場相當強硬。
伊朗總統內賈德立場相當強硬。

最近伊朗總統內賈德(Mahmoud Ahmadinejad)的發言頻頻觸動美國、以色列和西方國家的敏感神經,他被型塑成一位堅強的核武擁護者;伊朗軍隊副參謀總長威嚇要對敵方先發制人展開攻擊;印度、喬治亞和泰國都發現疑似伊朗特務攜帶炸彈入境;並且,伊朗已經派遣軍艦前往地中海展示武力水準。


這些大動作,強權國家做起來一點也不稀奇,因此伊朗特別引發矚目,一有什麼風吹草動,就是當天新聞頭條;西方國家以制裁為回報,以色列更堂而皇之宣稱不排除將對伊朗動武。

西方傳媒的報導通常只陳述領袖與專家的說詞,那,對於緊張局勢升溫以及衝突引爆的可能性,受過教育的伊朗人又是怎麼想?

當然,我們很難揣測伊朗人的觀點,因為伊朗國家審查制度十分嚴密,被准許入境的外國記者屈指可數。不過,《明鏡》週刊記者採訪了幾位伊朗知識分子,相當詫異的發現,他們都很厭惡「激進總統」內賈德,多數受訪的伊朗人指出自己的祖國是當前態勢的受害者,但他們也視西方為敵,認為以色列為首的鷹派和歐巴馬政府領導的鴿派之間並無差異。

「911 之後,布希力圖塑造伊朗邪惡形象,現在歷史重演。我沒有察覺到任何我們正在建設核彈的跡象。」一位德黑蘭大學教授直言。他與其他受訪者都不願具名。伊朗沒有言論自由,說了不該說的話只會招惹麻煩─尤其最好不要針對核武政策發表高見。

航空母艦,謀殺與制裁。

伊朗升級軍事裝備,阻礙獨立武檢人員的工作,啟用新一代離心機加速提煉濃縮鈾。不過,受訪的伊朗人迴避這些問題,並且斷言伊朗核設施單純只為民生用途,儘管,所有徵兆皆表明事情沒有這麼簡單。「這是我們的權力,就像其他國家一樣。」一名德黑蘭大學學生說道。

內賈德在媒體前總能對核設施滔滔不絕,但很多人不相信他宣稱造核是為追求和平的言論。確實,1979 年伊斯蘭革命爆發後,中東回教政權與以色列糾纏不休,即使是住在德黑蘭較為開放的知識分子也篤信他們才是受到攻擊的一方,而且伊朗四面楚歌。陰謀論的氛圍蔓延各個角落。

在電視節目中,伊朗人看到的是播映三架美國航空母艦在波斯灣巡航;在地圖上,美國軍事設施遍布世界一目了然;伊朗政府反西方宣傳鋪天蓋地;而且,伊朗人會發現,他們也正受到西方的制裁。

伊朗人特別關注以色列的軍事演習。他們聽到以色列政治人物威脅採取攻擊伊朗,他們讀到伊朗核子專家遭到暗殺,他們看到蓋洛普民調中 87% 美國人視伊朗為首要敵人。

不過,伊朗人似乎對歐巴馬政府已經警告以色列切勿單方面引戰,試圖平息特拉維夫鷹派的動作置若罔聞。美國與以色列的仇敵形象在伊朗人心中根深蒂固,即便知識分子也是相同看法。

「我們是戰爭販子?」一名伊朗庫姆的醫學生以不可置信的語氣詰問。他為近來印度、喬治亞和泰國的炸彈攻擊事件,宣稱這些不過只是以牙還牙。他強調「伊朗有足夠的力量支持與西方展開談判」,只是,聲勢卻被挑動戰火的激進政客嚴重壓制。(接下頁)

[NT:PAGE=$]

伊朗政權是由保守派與什葉派領袖人物 Ayatollah Khamenei 所領導的回教徒把持。雖然他們代表在伊斯蘭革命中奮戰的勇士,後者只佔總人口的小部分。「(西方)並不在意改革力量,」這位醫學生指陳,「他們的所作所為只是更加鞏固神職人員的權勢。」

全西方都與伊斯蘭為敵

自從美國 2001 年入侵阿富汗、2003 年開啟伊拉克戰爭,中東地區的人民就堅信美國打仗圖的僅是經濟利益。「他們高談民主與人權,」一名在德黑蘭念書的學生說,「但這才不是他們的真心話。」

這種思惟意味,阿富汗和伊拉克被摧殘殆盡之後,就換伊朗和基斯坦倒楣。華府應不致於貿然前進巴基斯坦,因為它們有核武。因此,支持盡快加入核武俱樂部的伊朗人很多,就算是溫和派也希望如此。「不過,現在談論伊朗擁核根本扯太遠。真的有任何人有證據伊朗正在追求核武嗎?」德黑蘭教授反諷:「也許那些『發現』,就跟伊拉克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一樣千真萬確。」

況且,美國自己部署核彈頭,卻不準伊朗進行核設施,這不是偽善是什麼?

恫嚇,適得其反?

伊朗與阿富汗、巴基斯坦週邊的國家人民深信,戰爭不只將殲滅以色列,也會造成西方與東方的裂痕。他們也明白,核武對抗可能危及現已無比孱弱的全球經濟。以這樣的邏輯來看,戰爭,既荒唐又瘋狂。

不過,政客哪管人民心聲,他們張牙舞爪擺出不惜一戰的姿態洋洋自得。德黑蘭大師生認為,論及煽動戰爭,西方政客犯的錯誤並不比內賈德還少。「我們的總統不斷慷慨陳詞消滅以色列,為的是團結他背後的強硬派。這是很愚蠢的行為。」一名德黑蘭大學講師直言不諱。

但是,這位講師同時抨擊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不遑多讓,同樣呼籲對伊朗進行軍事攻擊以展現強硬立場。講師認為,這種選舉語言只顯示戰爭的風險被低估。「如此的用語,」他說,「只會弱化該地區民主支持者的力量。」

當被問及倘若伊朗戰爭成了美國政治攻防的棋著,伊朗國內的民主支持者如何還能保持信念,一位德黑蘭學生無奈表示,「美國人再度悖離了自己國家的利益。」

他也提及,伊朗人對西方學者和專家竟也心甘情參與這場口水戰感到憂心不已。例如,前美國國防部長顧問、同時也是核武專家的 Matthew Kroenig 就在最近發表了一篇名為《是時候攻打伊朗了:為什麼突擊是個不賴的選擇》的論述。

另外,一位聲譽卓著的經濟歷史學家 Niall Ferguson 在美國雜誌《Newsweek》撰文指稱:「有很多反對以色列攻打伊朗的意見,這些言論都很糟糕。」他在文章結尾甚至相當幸災樂禍:「感覺就像創造性毀滅的前夕」。

所有德黑蘭師生無不認為,這些都是完全不負責任的言論,多數西方人民在這點上也與伊朗人民站在同一立場。只是,即使如此,雙方還是無法握手言和。

文章標籤

伊朗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