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由丹納赫看成長股投資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丹納赫,一個不為大家所熟知的公司,卻創造了資本市場的奇跡。公司最早成立于1969年,1984年更名為DanaherCorporation。自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丹納赫以超過每月1家的速度收購企業,目前已經擁有超過600家子公司,這些子公司分屬六大戰略平臺、4個細分市場,并大多在所屬的各行業處于領先地位。1987~2009年的20多年間,公司收入、凈利潤和總資產的復合增速分別達到14.4%、20.5%和16.8%,毛利率、凈利率水平逐年提升。其間公司股價更是上漲了9641%(年均達到23.1%),而同期的標普500指數漲幅僅為356%。

探究丹納赫的成長戰略,基本可以概括為:在高利基細分子行業中,尋找可收購公司,收購后運用其獨有的DBS系統(又稱為丹納赫業務系統)進行整合,創造附加價值,實現共同成長。

怎樣去尋找具有成長性的企業并與之一起共同成長呢?以基本面分析為基礎,尋找優秀的成長型企業,以合適的價格買入,中長期持有(直至出現變化),分享企業成長的投資收益,這樣的價值投資理念更適用于成長股投資。而尋找優秀的成長型企業,我們應該從商業模式入手,深入分析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潛在競爭對手和替代產品、供應商、購買者等產業結構力量,獲取企業的競爭優勢來源,它可能是成本領先優勢、速度優勢、聚焦優勢或增值優勢等,分析這些競爭優勢的持續性,進而辨別出真正的成長企業。

近期A股市場創業板股票持續暴跌,一方面是對高估值的風險釋放,同時也是對偽成長股的集中清理。其中一些創業板企業的成長可以說偽成長,原因在于這些企業的商業模式沒有持久性,無法在經營過程中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實現企業的持續成長。


企業的成長可分為內涵式成長和外延式成長兩大類,國內一些企業是典型的內涵式成長,而丹納赫則是外延式成長的成功典范。我們看看丹納赫做了什么。首先,丹納赫的并購是出于“行業第一、公司第二”的原則。對此,沃倫·巴菲特有句名言:“當某個行業以經濟狀況不佳而著稱,某位管理者以卓越運營而聞名遐邇,兩者相遇,通常后者都無法改變前者。”

其次被收購公司要符合兩個條件:一是在行業中已經處于較好的競爭優勢地位,行業份額數一數二;同時可以實施丹納赫的DBS系統進行改造。

丹納赫的案例給我們的啟示是:成長股投資,我們應持續關注其進入壁壘,企業是否通過經營加長、加寬了“護城河”;是否不斷加強其競爭優勢;是否實現企業價值的增值,最終其業績的持續增長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在進行投資研究時,我們往往會同時去看業績財務分析與運營整合兩個方面情況,這顯然是兩個不同的著眼點。成長股投資分析時,兩者都重要,但方向的正確顯然更重要!

投資成長股:寧要模糊的正確,不要精確的錯誤!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