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FT:歐洲央行應堅持啟動量寬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1-22 14:15


歐洲的中央銀行業迎來了激動人心的時刻。上周四瑞士央行(Swiss National Bank)突然取消了瑞士法郎歐元匯率上限這一成功的政策。本周歐洲央行(ECB)預計將宣佈量化寬鬆計劃。瑞士央行已經接受了歐洲央行希望逃脫的通縮風險。


瑞士央行作此決定的動機,至少有一部分是因為不願被捲入歐洲央行的量化寬鬆政策。對於歐洲央行行長馬里奧德拉吉(Mario Draghi)來說,瑞士央行這一決定其實更有幫助,因為它會削弱歐元。然而對於許多北歐人來,瑞士的決定將為他們帶來痛苦。他們將需要謹記自己不再享受強勢貨幣帶來的愉悅(以及痛苦)。瑞士可以隨時停止追隨歐元,而德國已深陷歐元的囹圄之中。

這一令人震驚的決定引起了市場動蕩。到1月20日,瑞郎對歐元已經升值了18%,而歐元是瑞士主要貿易伙伴使用的貨幣。由於瑞士的核心通脹接近於零,瑞士發生通縮似乎已不可避免。還有一個不可避免的,是瑞士的經濟衰退。

瑞士央行的匯率上限政策已經實現了令人羡慕的穩定,為什麼要結束呢?顯而易見的答案是,瑞士央行擔心如果仍保持瑞郎兌歐元匯率上限,可能會導致高通脹,尤其是量化寬鬆啟動以后,它還擔心越晚取消匯率上限,外匯資產損失越大。花旗集團(Citigroup)首席經濟學家威廉姆比特(Willem Buiter)認為,這兩種擔憂都缺乏說服力。一種貨幣永遠可以隨時壓低自己設置的匯率。的確,瑞士央行的資負債表規模已經非常大,大約相當於國內生總值(GDP)的85%。但它已經穩定下來,而且比特指出:“從技術層面而言,無論是對規模,還是與GDP相比的相對規模,央行的資產負債表都不存在限制。”

而且瑞士原本無須放棄匯率上限就能遏制通脹危險,比如提高銀行存款准備金率,或者可以建立一個主權財富基金來管理所持有的巨額外匯資產。

即便瑞士央行認為兌歐元匯率上限不再可取,也不必突然徹底放棄。瑞士政府本可以代之以瑞郎盯住一籃子貨幣,這樣在提高瑞郎兌歐元匯率自由度的同時,還穩定了其購買力。

此外,瑞士央行還可以允許瑞郎在一個預定範圍內波動,不給投機者單向投機瑞郎匯率的機會。

更有趣的做法是,瑞士央行本可以在負利率的方向上走得更遠,將利率下調到比此次降至的-0.75%更低。

要讓這一舉措奏效,瑞士當局就得限制從銀行賬戶提款,或者只允許以電子貨幣結算,以防止有人通過提現保護自己的購買力。不用說,如此激進的想法會嚇壞謹慎的瑞士公民。

量化寬鬆計劃同樣也會招致德國人的反感。但歐洲央行現在必須採取這一措施,因為要實現其為價格穩定設定的目標,量化寬鬆是唯一可用的方法。這不僅關係到歐洲央行的信譽,也關係到歐元區經濟的命運。德國一切都好。但歐元區畢竟不只有德國。在其他地方,一切都沒那麼好。

當前全球經濟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長期需求不足綜合症”,受其影響,歐元區正在下滑。核心通脹率為0.7%,遠低於歐洲央行“低於但接近”2%的目標。5年通脹預期已經跌至1.6%。與2008年第一季度相比,2014年第二季度的名義需求僅上升2%,而實際需求則降低了5%(見圖)。

關於即將到來的量化寬鬆計劃,問題不在於是否需要實施這個計劃,而在於這個計劃是否能夠奏效。疑慮更多來自政治方面,而不是具體實施細節。的確,國債收益率已經很低。盡管如此,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歐洲事務主管(Reza Moghadam)禮薩穆加達姆(Reza Moghadam)做出了一個有力的論斷——量化寬鬆會鼓勵投資者將持有的國債轉換成其他資產,包括外國資產。

政治方面的問題則更為嚴重。量化寬鬆計劃似乎將在一片反對中實施。不僅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中有權提出反對的德國委員反對這一計劃,德國政治當局同樣反對。這讓人質疑后者是否有誠意維護歐洲央行的獨立性。

真正的困難並不在於,為了避免債務共同分擔的問題,買進的債券最終會記入各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這樣的“移花接木”甚至可能有利於負債較多的國家。因為如果根據各國在歐洲央行中的股權來分配利潤,德國將受益於更高的債務利息,比如義大利的債務。而如果德國選擇堅持各國承擔本國的責任,其利益將會受損。

困難其實在於,德拉吉堅持歐洲央行將努力實現通脹目標,德國的反對或許會給其可信度造成致命一擊。類似地,雖然德國本國的30年期國債收益率僅為1.1%,基本相當於免費資金,但德國當局仍堅決反對財政赤字,這阻礙了整個歐元區對財政政策的運用。不管債務成本的高低,只一味強調負債的罪惡,這樣的舉動是病態的。沒有什麼其他詞語可以形容。

一切都取決於歐洲央行。歐洲央行可能會失敗,不是因為其獨立性太強,而是因為其獨立性還不夠強。類似地,歐元區可能會失敗,不是因為不負責任的揮霍,而是因為病態的緊縮。歸根結底,歐洲央行必須嘗試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如果德國無法忍受,或許應該考慮像瑞士那樣尋求一條退路。

(來源:FT中文網 譯者/何黎)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