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耶魯大學雜志發文駁斥西方歪曲中非貿易合作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02-25 13:33


美國耶魯大學在線雜志刊登了香港科技大學社會學教授沙伯力和香港理工大學人類學家嚴海蓉的文章《“中國在非洲”:全球體系的困境》,對部分西方輿論歪曲中國在非洲意圖進行了駁斥。

國際在線2月24日消息,長期以來,中國與非洲的互利合作,中國幫助非洲減少貧困、實現經濟和現代化的發展的努力,不斷遭到西方媒體的惡意攻擊,被妖魔化為一場旨在壓榨非洲資源的陰謀。但在近日,美國耶魯大學全球化研究中心主辦的旗艦刊物《耶魯全球化》在線雜志,刊登了香港科技大學社會學教授沙伯力和香港理工大學人類學家嚴海蓉的文章《“中國在非洲”:全球體系的困境》,對部分西方輿論歪曲中國在非洲意圖進行了駁斥。


以下為《“中國在非洲”:全球體系的困境》文章全文:

編者按:近日,美國耶魯大學近來,中國與非洲不斷增長的貿易和投資屢遭非議。批評人士指責中國壓榨非洲資源,并與專制統治者及軍閥做地下交易。與歐洲殖民期間相比,這些貿易和投資沒有讓非洲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可能還讓他們的生活變差了。但是,沙伯力與嚴海蓉兩位教授卻認為,中國在非洲所扮演的角色遭到了外界的誹謗。盡管中國與非洲大陸的主要往來是進口石油和其它資源,但是中國卻按照比大多數歐洲國家愿意提供的貸款標準更低的利率為非洲國家的基礎建設工程提供財政資助。由于工程都是由中國政府支持的中國公司建造,腐敗行為在這些工程中的發生幾率也更低。此外,低成本的中國商品并不像許多人批評的那樣取代了非洲本地產品,而是擠掉了發達國家在非洲的出口產品。當然,中國受到的指責也不是空穴來風,比如說,中國企業所控制礦區的條件并沒有歐洲企業的好。中國也許是非洲發展過程中重重問題的新替罪羊,但到頭來,關于“中國在非洲”的辯論并沒有切中“全球最貧困大陸的命運究竟有無得到改善”這一要害----耶魯全球

妖魔化中國:評論家錯置中國在非洲的角色

這些評論家犯下的錯誤和新自由主義世界所犯的那些錯誤如出一轍

沙伯力 (Barry Sautman), 嚴海蓉 (Yan Hairong)

耶魯全球,2010年02月10日

西方媒體錯了

最近,國際媒體涌現大量有關中非關系愈加緊密的報道。這些報道喚起了一個在過去兩個世紀的殖民主義與冷戰中一個熟悉的話題:由于殘忍和腐敗的統治,非洲飽受貧窮和無知的困擾。西方人試圖讓非洲人拿起書本,并慢慢往這片大陸引入秩序,可是其它力量,諸如現在中國的介入,卻讓一切變得困難了。不過基本事實卻是,中國在非洲所發揮的作用要比這些報道描述的更加積極正面。中國在西方的負面媒體形象是因為于它既不是自由民主國家也不是白人國家,與此同時,這個國家卻又是那些自由民主國家和白人國家的有力競爭對手----其所達到的強大程度甚至讓一些非洲人視為發展榜樣。

根據西方報道,中國人到非洲就是為了獲取自然資源,以滿足中國工業和龐大人口的需求。 為了壓榨這片大陸,他們向流氓政權提供貸款和援助。中國人在非洲市場上大量傾銷廉價劣質商品,破壞當地工業,使得非洲國家的境地每況愈下。而且,和道德更為高尚的西方公司形成對比的是,中國投資者給非洲雇工的薪酬十分微薄。所以說,中國只能是非洲發展道路上的一個障礙。  

真是一個精彩的故事。但是,媒體全都弄錯了。影響非洲發展的主要力量不是中國,而是基于私有化、貿易自由化和削減社會開支的新自由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國只是剛剛開始融入這個體系。同為這一世界體系的一部分,中國與各西方國家在非洲有諸多的相同行為。只不過,中國還有一些獨具中國特色的貿易和投資活動,通常,這些活動對非洲的吸引力更大些。

1995年,中非貿易額為30億美元,但在2008年達到了1070億美元。可這也不過是中國外貿總額的4%。然而,這已讓中國成為非洲第二大貿易伙伴,同時,非洲從中獲得順差。至于中國從非洲進口方面,“中國在非洲”這一媒體話語大量關注的是石油。常常有人聲稱,中國對石油的需求致使非洲長期依賴石油出口,而這將妨礙非洲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如農業產業和制造業。

的確,中國從非洲進口的產品中大部分是石油和天然氣(62%)以及礦石和金屬 (17%)。可是,2008年美國進口的非洲產品中88%是石油和天然氣,余下的絕大部分也都是礦石。中國對非洲石油生產的投資僅相當于西方跨國公司的 8%,占非洲石油投資總體的3%。在非洲的石油出口中,中國僅獲9%,而歐洲和美國各獲得33%。

西方國家不愿意給的低價

中國還把石油交易與基礎設施項目貸款打包,向非洲提供低息或無息的財政資助,項目建設 成本遠低于西方國家愿意提供的價格。2006年到2013年間,中國已經或即將向非洲提供28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項目貸款和貿易信貸。由中國提供貸款的基 礎設施項目發生腐敗的幾率也比較低,因為這些項目通常由中國政府直接雇傭的本國公司建造。相比之下,西方國家提供給非洲政府的多用途援助款更容易滋生腐 敗。20世紀90年代,原本用于烏干達(Uganda)基礎教育的援助款項中,五分之四都沒有到指定學校的手中。

針對中國出口,“中國在非洲”這一話語的焦點幾乎完全落在基本消費品和其所謂的負面影 響上。中國商品甚至被指要為非洲紡織服裝業的衰落負責。可是,2000年左右,當中國商品首次大量進入非洲市場時,非洲紡織服裝業早已被20世紀八九十年 代國際金融機構強制的貿易自由化所破壞,根據要求,這些非洲國家要向發達國家的二手服裝和新服裝開放市場。而擺在眼前的事實是,中國商品要比非洲從其它國 家進口的商品便宜得多,更不用說那些由于基礎設施落后、公用事業收費昂貴、政府腐敗而生產成本高昂的本地產品。一項英國政府的研究顯示,中國出口到非洲的 產品主要取代的是發達國家商品。

一項英國政府的研究顯示,中國出口到非洲的產品主要取代的是發達國家商品。

1990年,中國對非投資4900萬美元,2008年升至78億美元。2007年,流 入非洲的外國直接投資(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為360億美元,大部分來自歐洲、美國和南非。中國在非洲的大型企業約有1000家,但媒體報道的關注點主要還是在礦業投資上,尤 其是有色金屬非洲礦業有限公司(NFCA,Non-Ferrous Metals Corporation Africa)在贊比亞(Zambia)經營的謙比希(Chambishi)銅礦。

謙比希銅礦的工作條件及其2200名礦工的情況的確都十分糟糕。然而,西方人還有南非 白人經營的礦區中也是罷工頻頻,這表明謙比希并不是贊比亞唯一一個勞動條件苛刻的礦區。20世紀90年代末,世界銀行堅持贊比亞的礦區實行私有化。贊比亞 人認為,私有化實行后,現在所有的礦區都要比以前糟糕得多。另一方面,謙比希礦不管怎么說都不是中國在非洲最大的企業。在尼日利亞,一家中國大型集團公司 雇有2萬名左右的員工,其中還有不少當地人擔任經理。可是,媒體還是盯著謙比希。

通過比較就可以發現,許多在非洲的企業,不管是中國的還是西方的,其工作條件都十分苛 刻,但西方企業獲得的利潤要比中國企業高。不同于西方的投資,許多中國企業是合資企業,與非洲公司分享收益。此外,它們中的大多數還為非洲市場進行生產。 和西方公司相比,中國企業更多集中在基礎建設和制造業。

西方精英的國家利益觀和道德優越感

一名英國著名記者這樣描述中國:“漠視非洲的獨裁暴君,為了這片大陸的能源和礦物而對 它百般討好。”但大多數非洲統治者都得到了美國和法國的支持,這兩個國家還為他們提供軍事援助和合法性。西方國家還涉及非洲的金錢和人口交易。非洲40% 左右的私人財富流入海外(馬丁?馬里帝茲Martin Meredith,《非洲的命運:50年獨立調查》“The Fate of Africa:a Survey of Fifty Years of Independence,”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2006年1月20日),其中大多數流向了牟利并為之保密的西方銀行。英國、瑞士,而不是中國,將坐享資金外逃、偷稅避稅的“果實”。西方國家還用本國國 籍換取成千上萬的非洲專業技術人員,尤其是醫生和護士。他們在非洲接受培訓,現在卻大量從非洲流失。中國則培養了大批非洲的醫生、工程師、農業專家等技術 人員,而且其中的大多數都在接受培訓后回到非洲。(《中國與50國開展教育合作》“China has Education Cooperation with 50 Countries,” 《每日經濟電訊》Business Daily Update,2005年11月28日)。

“中國在非洲”這一話語缺乏比較分析的視角,反映的是西方精英的國家利益觀和道德優越感。其支持者沒有對“援助非洲發展”和“促進非洲民主”一類的官方言論產生任何質疑,同時還毫不放過任何假定中國企業在非洲進行剝削的例子。

中國沒有以減少社會服務開支為條件向非洲國家提供貸款,這樣的做法并不符合新自由主 義。許多非洲人,還有一些西方人,開始質疑這種視西方正在執行新一輪“文明使命”而中國行為“不道德”的二元論視角。他們愈發拒絕這種將人們的注意力從非 洲的剝削以及人權等系統性問題轉向對中國進行指責的話語。中國受此話語詬病,實際上并不是因為中國在非洲的所作所為,而是因為中國是西方世界新近覺察到的 戰略競爭對手。

(程曦 編輯)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