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中國能源“走出去”概念
鉅亨網新聞中心
目前能源企業“走出去”購買資源屢遭挫折,原因之一是“走出去”的敏感度,因而我們要更為廣泛的能源“走出去”,使之成為一個比較自然、市場化的過程。
據中國證券報11月17日報道,目前能源企業“走出去”購買資源,是一件非常敏感的事,屢遭挫折,而且通常的結果是,中國買什么,什么就貴。因此,更為廣泛的能源“走出去”,應該可以減少“走出去”的敏感度,正如其他國家的能源企業進入中國一樣,是一個比較自然、市場化的過程。當中國在世界能源舞臺上擁有話語權的時候,應該就是能源企業走出去之時。
目前我們看到中國能源企業的“走出去”,基本上就是購買能源,可以說全世界能源充裕和不充裕的國家和地區都遍布了中國能源企業的足跡。中國目前正處于城市化工業化階段,能源需求快速增長,是一個巨大的增量市場,不斷增加的能源進口量就是現實的例子。但是,中國的能源企業應該有更大的志向,從簡單的“走出去”購買能源,轉型成為全球大型跨國公司。這將是發展的必然,需要能源企業更主動積極的準備。
市場空間決定了中國的能源企業將成為全球500強,并在全球500強中占據相當大的比重,這是一個必然的發展進程,除非政府強行拆散能源企業。這個過程可能是有意識在做,而更多是發展的必然。中石化,國家電網和中石油在2010年《財富》世界500強中,已經分別位列第七、第八和第十位。可以預見,中石化大概只需要10年或者更少的時間,就有可能超過殼牌,甚至超過沃爾瑪(2010年中石化和沃爾瑪營業收入相差約2倍),成為全球營業收入第一的企業。理由其實比較簡單,為了滿足中國年均增長6%的石油需求,中國石油公司的規模必須保持相應增長,如果沒有其他意外,中石化的規模可能在7至8年的時間內擴大一倍。相比之下,其他國家的大型跨國能源公司不容易做到這一點,因為其能源市場相對飽和,想做大,必須尋求其他海外市場。對于他們來說,海外市場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為目前主要的增量市場還是在中國。那么,只要中國政府不拆分國有能源企業,或者把一部分市場讓給其他國家的能源公司,中石化成為全球500強的第一,基本上沒有不確定性。
中國能源的集中發展將使中國的能源企業率先成為全球大型跨國公司。還有一批必然要“走出去”的能源企業,就是中國的能源設備制造公司。目前全球火電、水電設備制造商中,中國的規模和實力非常強。以水電為例,為了完成國家承諾的2020年清潔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15%的目標,今后十年將集中上水電,大致有一億五千萬千瓦,中國會有一億五千萬千瓦的設備能力,但是,到2020年以后,那時中國的水電資源大概開發差不多了,這些產能何處去?因此,水電設備制造商“走出去”就是必需的。因此從現在開始,中國的電力設備企業就應該開始重視國際市場,尤其是配合大型能源企業的“走出去”,這樣,才能搶占先機,當中國市場潛力飽和之時,還能依靠全球市場,保持長久的生命力。就水電而言,與其10年以后被迫“走出去”,不如從現在開始就著手準備主動“走出去”。
中國能源企業必須從現在開始就制定全球跨國公司的中長期戰略和相關制度,做好長期規劃和相應的人員培訓。爭取能夠在未來五到十年內,穩步向全球大型跨國公司轉變。基本含義是,中國能源公司發展成為跨國公司,將不單單以資源為導向,而是將設備制造、工程管理和能源服務等一系列配套,比如說在其他國家開加油站,建設發電廠和電網。與之配合,中國大型能源設備制造商也將充分發揮其技術、價格優勢,在全球設備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雷東升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