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台灣豎立民主鏡像 中國彼岸看見未來
鉅亨網陳怡君 綜合報導
喧騰一時的 2012 台灣總統大選終於落幕,現任總統馬英九獲得將近 700 萬選民支持順利蟬聯。
在這場選舉之中,不僅只是馬英九以及台灣民主的再次勝利,《紐約時報》指出,針對中國民主微弱卻真實的聲聲呼喚,也是大贏家。
中國政府一反常態並未設下滴水不漏的網路審查,馬英九和主要競爭對手蔡英文的宣傳廣告受到百萬中國網友熱烈追隨,從趣事花絮到嚴肅評論,他們貪婪飢渴的吸取台灣大選相關新聞訊息,接著藉由社交媒體鋪天蓋地傳播出去,誘引更多民眾關注與討論。
星期六決勝時刻,一波波令人眼花撩亂的訊息淹沒擁有 2.5 億用戶的新浪微博。中國網友讚嘆投票過程的井然有序,讚嘆蔡英文面對落選結果的坦然堅強,讚嘆馬英九在雨中激昂宣布勝選,而竟然沒有下屬為他撐傘。這是身處官員總是備受呵護的中國網友所難以想像的畫面。
北京人民大學政治學教授張鳴表示,台灣總統選戰「是這個周末所有微博網友的共同話題。」
未曾嚐過投票滋味的中國網友只能無奈自嘲,並欽羨台灣的自由,而且對台灣「同胞」這次擺脫 2004 年前總統陳水扁兩顆子彈、2010 年連勝文輔選中槍等暴力陰影,恢復平和順暢的選舉過程同感驕傲。
葡萄酒專家 Xu Wei 在微博上發表 「彼岸的台灣,豎起一面鏡子,這頭的中國,看見自己的未來」,這則訊息引發網友大量轉載。
1996 年開放總統直選以來,今年堂皇邁入第五屆的台灣總統大選,為中國領導人帶來某種程度的壓力與挑戰。中國共產黨長期形塑民主體制與中國民族扞格不入的印象,同時宣稱台灣屬於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過,台灣 2300 萬人共同捍衛言論自由與自決的心智,堅不可摧。
全面開放媒體自由報導這場選戰當然是天方夜譚;不過全面封殺網路新聞,可能會引起中國迅速孳生的網路用戶的強烈反彈。於是,中國式的精神分裂症於焉而生:微博與入口網站相對隨心所欲暢談己見的評論,官方媒體發布的台灣選戰新聞稿顯得貧乏淡然了無生趣。
中國官方通訊社新華社報導這場大選的新聞稿中,極力避免出現「民主」、「總統」等字眼,並且,為了與主子立場一致,將之淡化為一場地方選舉。
總體而言,新華社所呈現的台灣大選是為,馬英九的勝利等同確立北京當局的兩岸緩和主軸,從而降低兩國政府的緊張態勢、未來與日俱增的貿易與觀光往來有助台灣經濟。新華社定調「台灣人已用選票表達他們渴望和平、穩定與發展的心態」。(接下頁)
作為典型的政治敏感新聞事件,中國媒體只能採用新華社的新聞稿。不過不少新聞編輯藉著通欄大標、吸睛圖片,或者擺上大幅在滂沱雨中毫無遮蔽的勝選者照片來突破約束。「沒人說我們不能在頭版報導選舉,所以我們就這樣做了。」一位大型日報編輯果敢表示。
香港大學中國傳媒研究者 David Bandurski 表示,官媒報導與網路訊息之間的差距,顯示中國政府對於如何控制迅速發展的傳媒仍無對策。「控管機制仍試圖迎頭趕上,」他說,「然而如果太過緊迫盯人,他們也得冒著遭受反作用力傷到自己的風險。」
上個月中國網友在網路上觀看總統辯論,對彼此敵對的候選人在公共場合中握手言歡感到印象深刻。另外一幅豬肉攤商拒絕與馬英九握手的圖像啟發無數中國網友。「這種時刻,你恍然了悟,誰是僕役而誰才是主人,彼此的角色關係被清楚的勾勒出來,而且體會了均衡體系(balanced system )的意涵。」中國部落客 Han Zhiguo 寫道。
中國人看大選,越看越有趣。不少中國商人甚至來到台灣近距離「目擊」選戰。其中一位房地產大亨 Wang Shi 經常在微博發送第一手政治造勢活動訊息。「一切都有條不紊,沒有任何意外發生。」他大選周末在擁有 400 萬名跟隨者的個人微博中寫道,「政治環境已是真正的純熟。」
另外一位在台灣待了好幾天的中國商人指陳,這場選舉對他的政治理解產生深遠的衝擊。星期日返回北京的班機上,他描述他過去被洗腦相信台灣民主就是混亂與膚淺,選舉必然發生暴力。這場大選已全然顛覆自己對民主與選舉的印象,他說。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概念,能夠選擇代表你的人。」要求匿名以大鳴大放的他說,「我認為民主終會光臨中國,這不過就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不過,這場選舉最有力的註腳,是最近一則在台灣被轉載數千次的既諷刺又心酸的笑話。一位台灣人向中國朋友吹噓,今天白天去投票,晚上就會知道結果,「你們台灣太落後了,」這位中國朋友答覆,「我們中國如果明天早上要投票,今天晚上我們就知道誰會當選了。」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