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 (全文)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年中國的國防 (2011年3月)
來源:新華網/中新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目 錄
前 言
一、安全形勢
二、國防政策
三、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建設
四、武裝力量運用
五、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
六、軍事法制
七、國防科技工業
八、國防經費
九、建立軍事互信
十、軍控與裁軍
前 言
21世紀的頭十年,國際社會在開放與合作中發展,在危機與變革中前行。共同分享發展機遇,共同應對各種挑戰,已成為各國的廣泛共識。同舟共濟、互利共贏,是實現人類共同發展繁榮的必由之路。
中國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的前途命運與世界的前途命運更加密不可分。面對共同的機遇和挑戰,中國堅持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把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與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聯繫起來,把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聯繫起來,把中國的安全與世界的和平聯繫起來,努力以自身的和平發展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面向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國將繼續抓住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防禦性國防政策,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
一、安全形勢
當前,國際形勢正在發生新的深刻複雜變化。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社會資訊化進程不可逆轉,和平、發展、合作的時代潮流不可阻擋,但國際戰略競爭和矛盾也在發展,全球性挑戰更加突出,安全威脅的綜合性、複雜性、多變性日益明顯。
世界保持總體和平穩定的基本態勢。國際社會攜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初顯成效,各國抓緊調整發展戰略和模式,全力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科技創新孕育新的突破,經濟全球化有新的發展。國際力量對比出現新態勢,新興大國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世界多極化前景更加明朗。國際體系改革大勢所趨,全球經濟金融治理機制建設逐步推進,二十國集團作用增強,聯合國等國際政治、安全體系改革成為關注焦點。國際關係深刻調整,國家間經濟相互依存加深、共同挑戰增多,溝通、協調、合作成為大國關係的主流。維護和平、制約戰爭的因素不斷增長,人類的前途命運總體光明。
[NT:PAGE=$]
國際安全形勢更加複雜。圍繞國際秩序、綜合國力、地緣政治等的國際戰略競爭日趨激烈,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傳統大國與新興大國矛盾不時顯現,局部衝突和地區熱點此起彼伏,一些國家因政治、經濟、民族、宗教等矛盾引發的動蕩頻仍,天下仍不太平。導致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矛盾和結構性問題尚未解決,世界經濟復蘇的不穩定、不均衡性依然突出。恐怖主義、經濟安全、氣候變化、核擴散、資訊安全、自然災害、公共衛生安全、跨國犯罪等全球性挑戰對各國安全威脅明顯增大。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問題交織,國內與國際安全問題互動,傳統安全觀念和機制難以有效應對當今世界的諸多安全威脅和挑戰。
國際軍事競爭依然激烈。主要國家加緊調整安全和軍事戰略,加快軍事改革步伐,大力發展軍事高新技術。一些大國制定外層空間、網路和極地戰略,發展全球快速打擊手段,加速反導系統建設,增強網路作戰能力,搶佔新的戰略制高點。部分發展中國家保持強軍勢頭,推進軍隊現代化。國際軍控進程有所推進,但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形勢錯綜複雜,維護和加強國際防擴散機制任重道遠。
亞太地區安全形勢總體穩定。亞洲率先實現經濟復蘇,整體崛起態勢進一步鞏固。亞洲各國抓住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機遇,致力於促進經濟發展和地區穩定,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意識增強;堅持多邊主義和開放的地區主義,積極發展與域內外國家的雙邊多邊合作,努力建設具有地區特色的經濟與安全合作機制。上海合作組織在促進地區穩定和發展方面影響增強,東盟共同體建設逐步推進,中國與東盟、東盟與中日韓、中日韓等合作不斷深化,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繼續發展。
亞太地區安全的複雜性、多變性趨於明顯。地區熱點久拖不決,北韓半島形勢不時緊張,阿富汗安全形勢依然嚴峻,部分國家政局動蕩。民族和宗教矛盾突出,領土和海洋權益爭端時有升溫,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活動猖獗。亞太地區戰略格局醞釀深刻調整,相關大國增加戰略投入。美國強化亞太軍事同盟體系,加大介入地區安全事務力度。
中國仍處在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安全環境總體有利。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積極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綜合國力邁上新臺階。加強同傳統大國和新興大國的協調合作,深化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和務實合作,拓展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互利合作,在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中發揮獨特作用。中國政府制定並實施新形勢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針政策,促進臺海局勢保持和平穩定,兩岸關係取得重大積極進展。兩岸在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基礎上增進政治互信,開展對話協商,就全面實現兩岸直接雙向“三通”、推進經濟金融合作等達成一系列協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符合兩岸同胞的利益和願望,也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歡迎。
中國面臨的安全挑戰更加多元和複雜。中國有遼闊的國土和海域,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維護國家安全任務繁重。“台獨”分裂勢力及其分裂活動仍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障礙和威脅。兩岸關係發展還面臨不少複雜因素的制約。“東突”、“藏獨”分裂勢力對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造成嚴重危害。維護國家領土主權、海洋權益壓力增大,恐怖主義的現實威脅存在,能源資源、金融、資訊、自然災害等非傳統安全問題上升。來自外部的疑慮、干擾和牽制增加。美國違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原則,繼續向台灣出售武器,嚴重損害中美關係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面對紛繁複雜的安全形勢,中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堅持綜合安全、合作安全、共同安全的理念,奉行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全面維護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社會、資訊等各領域安全,與世界各國一道共同營造和平穩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贏的國際安全環境。
二、國防政策
中國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依照憲法和法律,中國武裝力量肩負對外抵抗侵略、保衛祖國,對內維護社會大局穩定、保衛人民和平勞動的神聖職責。建設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是中國各族人民的共同事業。
中國的發展道路、根本任務、對外政策和歷史文化傳統,決定中國必然實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對內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外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中國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既利用和平的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通過自己的發展維護世界和平。中國堅定不移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所有國家發展友好合作。中國堅定不移地秉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以和為貴的和平理念,主張用非軍事手段解決爭端、慎重對待戰爭和戰略上後發制人。不論現在還是將來,不論發展到什麼程度,中國都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軍事擴張。
[NT:PAGE=$]
兩岸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海峽兩岸中國人有責任共同終結兩岸敵對的歷史,竭力避免再出現骨肉同胞兵戎相見。兩岸應積極面向未來,努力創造條件,通過平等協商,逐步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和兩岸關係發展進程中的新問題。兩岸可以就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可以適時就軍事問題進行接觸交流,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以利於共同採取進一步穩定臺海局勢、減輕軍事安全顧慮的措施。兩岸應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
新時期中國國防的目標和任務,主要有以下內容:
——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防備和抵抗侵略,保衛領陸、內水、領海、領空的安全,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維護國家在太空、電磁、網路空間的安全利益。反對和遏制“台獨”,打擊“東突”、“藏獨”等分裂勢力,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服從服務於國家發展戰略和安全戰略,維護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貫徹新時期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堅持獨立自主和全民自衛原則,加強武裝力量建設和邊防、海防、空防建設,加強國家戰略能力建設。中國始終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堅持自衛防禦的核戰略,不與任何國家進行核軍備競賽。
——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中國武裝力量忠實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積極參加和支援國家經濟社會建設,依法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發揮人才、裝備、技術、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有利條件,為地方基礎設施和重點工程建設、扶貧幫困和改善民生、生態環境建設貢獻力量。科學組織非戰爭軍事行動準備,針對面臨的非傳統安全威脅搞好戰略預置,加強應急專業力量建設,提高遂行反恐維穩、應急救援、安全警戒任務的能力。堅決完成搶險救災等急難險重任務,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把維護社會大局穩定作為重要任務,堅決打擊敵對勢力顛覆破壞活動,打擊各種暴力恐怖活動。發揚擁政愛民光榮傳統,嚴格遵守國家政策法規,鞏固軍政軍民團結。
——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著眼2020年基本實現機械化並使資訊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的目標,堅持以機械化為基礎,以資訊化為主導,廣泛運用資訊技術成果,推進機械化資訊化複合發展和有機融合。拓展和深化軍事鬥爭準備,牽引和帶動現代化建設整體發展。深化資訊化條件下聯合作戰理論研究,推進高新技術武器裝備建設,發展新型作戰力量,著力構建資訊化條件下聯合作戰體系。深入推進機械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向資訊化條件下軍事訓練轉變,加緊實施人才戰略工程,加大全面建設現代後勤力度,提高以打贏資訊化條件下局部戰爭能力為核心的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全面履行新世紀新階段軍隊歷史使命。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實行軍民融合式發展,建立完善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軍隊人才培養體系和軍隊保障體系。積極穩妥地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加強戰略籌劃和管理,努力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科學發展。
——維護世界和平穩定。堅持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主張用和平方式解決地區熱點問題和國際爭端,反對任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反對侵略擴張,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開展對外軍事交往,發展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軍事合作關係,推動建立公平有效的集體安全機制和軍事互信機制。堅持開放、務實、合作的理念,深化國際安全合作,加強與主要國家和周邊國家的戰略協作和磋商,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軍事交流與合作,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海上護航、國際反恐合作和救災行動。支援按照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則,實現有效裁軍和軍備控制,維護全球戰略穩定。
三、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建設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已由過去單一軍種發展成為諸軍兵種合成、具有一定現代化水準並開始向資訊化邁進的強大軍隊。近年來,人民解放軍按照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相統一的原則加強軍隊全面建設,不斷把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推向前進。
軍隊現代化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解放軍確立了建設優良的現代化革命軍隊的總方針總任務。建設海軍、空軍以及其他技術兵種,發展機械化武器裝備和用於自衛的核武器,建立正規化軍事制度和院校教育體系,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在軍隊指揮、編制、訓練、制度等方面實現一系列變革,開始由軍隊建設的初級階段向掌握現代軍事科學技術的高級階段轉變。
[NT:PAGE=$]
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條件下,人民解放軍走上中國特色精兵之路。軍隊建設指導思想實行從臨戰狀態向和平時期建設的戰略性轉變,在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建設大局的前提下,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以現代化為中心的軍隊建設。按照精兵、合成、高效的原則進行重大調整改革,減少數量,提高品質,增強軍隊在現代戰爭條件下的自衛能力。
適應世界軍事發展新趨勢,人民解放軍按照政治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保障有力的總要求全面建設部隊。把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作為軍隊現代化發展的必由之路,實施科技強軍戰略,逐步實現由數量規模型向品質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制定“三步走”發展戰略,走以機械化為基礎、以資訊化為主導的跨越式發展道路。以軍事鬥爭準備牽引現代化建設,提高資訊化條件下的防衛作戰能力。
面對國家安全需求的新發展新變化,人民解放軍在更高的起點上推進現代化。適應打贏資訊化條件下局部戰爭要求,加強新型作戰力量建設,加強以資訊化為主導的機械化資訊化複合發展,提高基於資訊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實現火力、機動力、防護力、保障力和資訊力整體提高。
陸軍、海軍、空軍和第二炮兵建設
陸軍按照機動作戰、立體攻防的戰略要求,加大改革創新和建設力度,推進部隊整體轉型。加強新型作戰力量建設,優化部隊編成結構,強化資訊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加快主戰裝備數字化升級改造、新型武器平臺成建制換裝,遠端機動與綜合突擊能力顯著增強。陸軍機動作戰部隊包括18個集團軍和部分獨立合成作戰師(旅)。集團軍由師、旅編成,分別隸屬於瀋陽、北京、蘭州、濟南、南京、廣州、成都7個軍區。
陸軍兵種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裝甲兵加強數字化部隊建設,加快摩托化部隊改建機械化部隊步伐,重型、輕型、兩棲和空降突擊作戰體系不斷完善。炮兵發展資訊化程度較高的武器裝備和新型彈藥,形成戰役戰術全縱深火力打擊體系,具備一定的偵察、控制、打擊、評估一體的精確作戰能力。防空兵加快發展新型雷達、指揮資訊系統和中高空地空導彈,形成新型彈炮結合的火力攔截體系,具備較強的對空作戰能力。陸軍航空兵加快推進由支援保障型向主戰突擊型轉變,進一步優化作戰力量結構,根據任務需要實行模組化編組,改進武裝、運輸和勤務直升機性能,火力突擊、戰場投送和支援保障能力明顯增強。工程兵加速建設平戰結合、反應靈活、多能一體的新型作戰保障力量,加強搶險救災應急專業力量建設,綜合作戰保障能力和遂行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能力進一步提高。防化兵積極推進平戰結合、軍民結合、軍兵種結合的核生化防護一體化建設,形成較強的全時空、全地域核生化防護保障能力。
海軍按照近海防禦的戰略要求,注重提高綜合作戰力量現代化水準,增強戰略威懾與反擊能力,發展遠海合作與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能力。突出正規系統的基礎訓練,加強複雜電磁環境下實戰化訓練,作戰能力進一步提高。組織艦艇編隊遠海訓練,建立非戰爭軍事行動訓練模式。按計劃補充部分新型潛艇、護衛艦、飛機和大型保障艦船。加強綜合保障基地建設,基本形成與兵力部署相一致、與武器裝備發展相協調的岸基保障體系。加快海上後勤保障平臺建設,大型萬噸級制式醫院船以及救護艇、救護直升機裝備部隊,進一步提高了海上保障能力。探索海上長時間執行任務的後勤保障方法。海軍下轄北海、東海和南海3個艦隊,艦隊下轄艦隊航空兵、保障基地、艦艇支隊、水警區、航空兵師和陸戰旅等部隊。
空軍按照攻防兼備的戰略要求,有計劃推進現代化轉型建設。充實完善空軍發展戰略和人才發展戰略,深化資訊化條件下空軍作戰和轉型問題研究。加強以空中進攻、防空反導、戰略投送為重點的作戰力量體系建設,健全完善領導指揮體系,建立資訊化、網路化、基地化支援保障體系。深入開展複雜電磁環境下體系對抗訓練,進行一系列帶有戰術背景的演習演練和戰役集訓。加強以首都為中心、邊境沿海一線為重點的日常防空戰備工作,組織完成國家重大活動空中安保及搶險救災、國際救援、應急空運等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陸續裝備預警機、第三代作戰飛機等先進武器裝備。空軍下轄瀋陽、北京、蘭州、濟南、南京、廣州、成都7個軍區空軍和1個空降兵軍。軍區空軍下轄航空兵師、地空導彈師(旅、團)、高炮旅(團)、雷達旅(團)、電子對抗團(營)等,航空兵師下轄航空兵團和駐地場站。
第二炮兵按照精幹有效的原則,推進部隊現代化建設,提高快速反應、有效突防、精確打擊、綜合毀傷和生存防護能力,戰略威懾和防衛作戰能力逐步提高。構建具有戰略導彈部隊特色的軍事訓練體系,完善基地訓練、模擬訓練、網路訓練條件,開展跨區駐訓演練,深化複雜電磁環境下對抗性訓練。建成多個重點學科實驗室、專業實驗室和基礎教學實驗室,成功研製導彈自動化測試系統、戰役戰術指揮控制系統、戰略導彈訓練模擬系統、作戰陣地人員生存保障系統。加強安全體系建設,嚴格落實安全制度,確保導彈武器裝備、作戰陣地等重點要害部位安全,在核武器管理方面始終保持良好安全記錄。經過多年建設發展,第二炮兵已經成為一支核常兼備的戰略力量。
[NT:PAGE=$]
加快資訊化建設
人民解放軍緊緊圍繞建設資訊化軍隊、打贏資訊化戰爭的戰略目標,整體設計,分步實施,努力解決制約體系作戰能力形成和提高的突出問題,部隊資訊化條件下作戰能力明顯提升。
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國防通信光纖總里程與十幾年前相比大幅增長,建成以光纖通信為主,以衛星、短波通信為輔的新一代資訊傳輸網路。
偵察情報、指揮控制和戰場環境資訊系統建設取得長足進步,後勤和裝備保障業務資訊系統得到推廣應用。指揮控制系統與作戰力量和保障系統初步實現互聯互通,命令傳輸、情報分發和指揮引導更加快捷高效。
資訊化建設的戰略籌劃和領導管理得到加強,法規標準和政策制度進一步完善。採取業務集訓、遠端教學等多種形式,普及資訊化知識,開展技能培訓。聯合作戰指揮人才、資訊化建設管理人才、資訊技術專業人才、新裝備操作和維護人才隊伍建設取得明顯成效,適應資訊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群體逐步擴大。
構建聯合作戰體系
人民解放軍堅持把聯合作戰體系建設作為軍隊現代化建設和軍事鬥爭準備的重點內容,提高基於資訊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
深化作戰理論研究。發佈施行新一代聯合戰役、聯合作戰指揮條令及相關保障條令,編寫一系列聯合戰役學科理論專著和訓練教材,基本形成聯合作戰理論體系和聯合戰役訓練方法體系。
加強作戰力量建設。適應軍隊資訊化建設需要,改革完善領導指揮體制,調整優化作戰力量編成結構,充實新型作戰力量和保障力量,突出陸上群隊、海上編隊和空中編隊建設,積極推進軍兵種建設轉型,逐步提高模組化編組和合成化使用水準,努力構建精幹、聯合、多能、高效的作戰力量體系。
完善作戰指揮體系。按照權威、精幹、靈便、高效的要求,加快構建體系健全、編成合理,平戰一體、三軍聯合,機制完善、順暢高效的聯合作戰指揮體系。
提高綜合保障能力。按照體系保障、精確保障和集約保障的要求,加強綜合作戰與保障基地建設,優化戰場佈局,完善指揮控制、偵察情報、通信、測繪導航、氣象水文陣地工程和後方倉庫、軍事交通、裝備修理設施,初步形成適應武器裝備發展、滿足部隊遂行攻防作戰任務需要的戰場支援保障能力。健全聯合保障機制,提高綜合保障資訊化水準,基本建成戰略戰役戰術保障相銜接的綜合支援保障體系。
[NT:PAGE=$]
推進軍事訓練轉變
人民解放軍堅持把軍事訓練作為生成和提高部隊戰鬥力的基本途徑,全面深化訓練改革,積極推進機械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向資訊化條件下軍事訓練轉變。
改革軍事訓練內容。按照新一代《軍事訓練與考核大綱》組織實施訓練,加強首長機關指揮訓練,強化指揮資訊系統和資訊化武器裝備操作訓練,突出資訊化知識學習。加強使命課題訓練,推進維護海洋、太空和電磁空間安全的研究與訓練,有針對性地開展非戰爭軍事行動訓練。研究電子對抗裝備技術性能和戰術運用特點,加強抗干擾訓練、電子對抗訓練,開展複雜電磁環境下作戰行動演練。
創新軍事訓練方式方法。堅持以上帶下,以戰略訓練統領戰役訓練,以聯合戰役訓練引領軍種戰役訓練,以戰役指揮訓練帶動部隊訓練,促進各層次訓練有機銜接。依託指揮資訊系統,進行各類作戰單元合成訓練、各種作戰要素集成訓練和全系統全要素聯合訓練。深化編組聯訓、對抗性訓練,突出複雜電磁環境、複雜陌生地形、複雜氣候條件下訓練,開展戰役級首長機關帶建制師(旅)跨區演習,加大訓練考核評估力度,按實戰要求、戰時編組和作戰流程組織訓練。
改進軍事訓練手段。加緊建設適應聯合訓練需要的大型綜合訓練基地,加快合同戰術訓練基地以複雜電磁環境建設為重點的資訊化改造,發展模擬訓練器材和系統,完善軍事訓練資訊網路。
深化訓練管理改革。優化訓練領導管理體制,完善訓練法規,落實訓練責任制。改革訓練考評,細化單位和個人訓練標準,加強量化分析評估,推動軍事訓練全過程全要素精細管理。
創新政治工作
人民解放軍以創新精神推動政治工作,使政治工作適應新形勢、實現新發展。2010年8月新修訂發佈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明確提出,軍隊政治工作必須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確保軍隊始終成為黨絕對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確保國防和軍隊建設科學發展,確保有效履行新世紀新階段軍隊歷史使命。
全軍緊貼時代發展、緊貼使命任務、緊貼官兵實際,改進和創新政治工作,增強政治工作的科學性。通過思想教育、輿論引導、文化熏陶等方式,培育“忠誠于黨,熱愛人民,報效國家,獻身使命,崇尚榮譽”的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研究新形勢給部隊建設帶來的新情況和給官兵思想帶來的新變化,提高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建成聯通全軍部隊和院校的政治工作網,為邊海防部隊配發數字電影播放設備,實現宣傳教育網路化和資訊傳遞實時化。
2009年3月印發的《關於加強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工作意見》,要求準確把握非戰爭軍事行動中政治工作特點規律,緊貼任務實際開展工作,拓展政治工作的服務保障領域和功能。2009年10月印發的《關於加強新形勢下軍隊心理服務工作的意見》,要求開展心理測評、心理訓練和心理危機干預等心理服務工作,規定5年內旅團級部隊至少有1名專職心理醫生,連級分隊有3名以上心理骨幹。
實施人才戰略工程
人民解放軍深入推進人才戰略工程,努力培養造就大批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堅持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質為根本,以加快推進能力轉型為主線,以聯合作戰指揮人才、資訊化建設管理人才、資訊技術專業人才、新裝備操作和維護人才培養為重點,深入推進指揮軍官、參謀、科學家、技術專家和士官隊伍建設。
深化幹部政策制度調整改革。2009年1月發佈的《軍隊幹部選拔任用工作程式規定(試行)》,要求進一步擴大民主、規範程式、強化監督,提高選人用人的科學性、準確性和公信度。印發參謀軍官、專業技術軍官考核評價實施辦法和通用考核評價標準,制定專業技術人才政策制度調整改革總體方案。
突出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和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編印聯合作戰基礎知識讀本,開辦全軍聯合作戰知識講座。評選表彰優秀指揮軍官和參謀人才,對有發展潛力的優秀參謀和營連主官進行重點培養。著眼培養聯合作戰指揮人才,改革軍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發佈施行《軍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實施辦法》,每兩年選拔200名科技領軍人才和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對象進行重點培養,著重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NT:PAGE=$]
改進士官選拔培養制度。增加高技術專業士官編制,實行專業技術士官任職技能資格制度,建立選取高級士官專家評議制度,完善士官培訓和管理體系。
全面建設現代後勤
人民解放軍整體推進全面建設現代後勤,加快保障體制一體化、保障方式社會化、保障手段資訊化和後勤管理科學化步伐,提高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後勤保障能力。
深化後勤各項改革。以調整職能、理順關係、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為重點,完善濟南戰區大聯勤運行機制。繼續推進生活保障社會化,分步實施通用物資儲備、軍民一體化裝備維修等其他保障社會化。加快現有後勤裝備升級改造、新一代後勤裝備發展論證和關鍵技術預研,推廣軍人保障卡系統,展開以戰略後勤倉庫、戰儲物資包裝和軍交運輸動態監控為重點的軍事物流資訊系統建設。全面清理後勤規章制度,完善集供應、消耗、管理于一體的標準制度體系,加大重大建設和改革項目等審計監督力度,推進財經管理、物資採購、醫療、住房、保險等政策制度改革。
嚴密組織重大行動後勤保障。精心組織新中國成立60週年國慶閱兵後勤保障,在亞丁灣和索馬利亞海域護航、中外聯合軍演、上海世博會安保、國內外救援等行動中做到保障有力。為部隊參加青海玉樹抗震救災和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救援等行動實施強有力的後勤保障。
提高部隊供應保障水準。調整公務事業費、地區性補貼、基層崗位津貼和專業崗位津貼等標準,頒布執行新的食物定量標準和營房標準。擴大軍隊醫療合理用藥目錄品種,落實官兵療養待遇,強化心理衛生服務。完成基層後勤綜合配套整治三年規劃,有效解決旅團部隊、邊海防部隊和小散遠直單位用水、取暖、主副食供應等急難問題。2009年底,圓滿完成07式軍服換裝任務。
加強高新技術武器裝備建設
人民解放軍加快高新技術裝備發展,加強現有裝備改造和管理,推進武器裝備機械化資訊化複合發展。
改善武器裝備品質結構。基本建成以第二代為主體、第三代為骨幹的武器裝備體系,陸軍形成以直升機、裝甲突擊車輛、防空和壓制武器為骨幹的陸上作戰裝備體系,海軍形成以新型潛艇、水面艦艇和對海攻擊飛機為骨幹的海上作戰裝備體系,空軍形成以新型作戰飛機、地空導彈武器系統為骨幹的制空作戰裝備體系,第二炮兵形成以中遠端地地導彈為骨幹的地地導彈裝備體系。
提升裝備管理水準和維修保障能力。推廣現代管理手段,提高裝備管理規範化和精細化水準。發揮院校、科研院所和生產廠家的作用,加強新型裝備人才培養。協調軍工科研生產單位加強高技術裝備維修保障力量,構建軍民一體化裝備維修保障體系,形成具備多功能檢測、機動搶救搶修、遠端技術支援的裝備綜合維修能力。近年來的搶險救災、反恐演練和一系列實兵實裝訓練演習活動,檢驗了武器裝備建設和管理成果,標誌著遠端跨區機動、遠海區域護航和複雜戰場環境下的裝備保障能力得到明顯增強。
謀劃武器裝備長遠發展。科學把握資訊技術融合性、系統性、集成性和一體化的特點規律,推進武器平臺與綜合電子資訊系統裝備的有機融合、複合發展。利用先進成熟技術和設備,有選擇、有重點、成建制開展現有裝備系列化集成改造和綜合性能提升,提高武器裝備建設效益。
[NT:PAGE=$]
四、武裝力量運用
中國武裝力量適應時代發展和安全形勢變化,積極應對多種安全威脅,為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提供力量支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保衛邊防、海防、空防安全
中國邊海防實行軍地分工負責的防衛管理體制。軍隊主要負責邊境、沿海和海上防衛警戒,防範、制止和打擊外來入侵、蠶食、挑釁以及越界破壞等活動;公安邊防部隊主要負責邊境沿海地區和海上治安管理及口岸出入境邊防檢查,防範、打擊邊境沿海地區偷渡、販毒、走私等違法犯罪,組織參與邊境沿海地區的反恐怖和處置突發事件工作;海監、漁政、海事、檢驗檢疫、海關等部門負責相應的維權執法和管理任務。國家設立邊海防委員會,在國務院、中央軍委領導下,負責協調全國邊海防工作。各軍區和沿邊沿海省、市、縣三級均設立邊海防委員會,統一協調本轄區的邊海防工作。
近年來,人民解放軍邊海防部隊按照強邊固防、睦鄰友好、維護穩定、促進發展的要求,執行國家有關法律規定和與鄰國簽訂的協定協議,堅持搞好戰備執勤,嚴密防範各類入侵、蠶食和越境滲透破壞活動,及時制止違反邊海防政策法規和改變國界線現狀的行為,有效維護邊境沿海地區和管轄海域的安全穩定。公安邊防部隊紮實開展邊境防控、反恐維穩鬥爭,加強口岸檢查和海上管控,嚴厲打擊偷渡、販毒、走私等犯罪。2009年以來共破獲各類案件3.7萬起,繳獲非法槍支3845支。
國家堅持把軍警民聯防聯管聯建作為保衛邊海防、建設邊海疆的有力保證。近年來,不斷完善以軍隊為主體、各涉邊涉海隊伍協同配合、邊境沿海地區民兵預備役和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力量體系,推進以指揮資訊系統為重點、以資訊基礎設施為支撐的邊海防資訊化建設,加強邊海防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了管邊控海能力水準,促進了沿邊沿海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
空防安全是國家總體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民解放軍空軍是保衛國家空防安全的主體力量,陸軍、海軍和武警部隊按照中央軍委的指示擔負部分空防任務。空軍根據中央軍委意圖對擔負防空任務的各種防空力量實施統一指揮。國家空防體系常年處於戒備狀態,掌握空中動態,維護空中飛行秩序,組織空中戰鬥巡邏,處置空中突發情況,堅決捍衛國家領空主權,確保國家空中安全。
維護社會穩定
中國武裝力量依照法律規定參加維護社會秩序行動,主要是在地方黨委、政府統一領導下,配合公安力量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武警部隊是國家處置公共突發事件的骨幹和突擊力量。2009年以來,參與處置劫持人質事件等嚴重暴力犯罪事件24起,參加捕殲行動201起,圓滿完成國慶60週年、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期間安保任務。
2010年11月,中央軍委批准發佈《軍隊處置突發事件應急指揮規定》,對軍隊參加維護社會穩定及處置其他各類突發事件的組織指揮、力量使用、綜合保障和軍地協調等問題作出明確規定。
參加國家建設和搶險救災
參加國家建設事業和參加搶險救災,是憲法和法律賦予中國武裝力量的重要任務。
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積極做好以參加和支援西部大開發為重點的支援國家建設工作。兩年來,共投入勞動日 1600多萬個,出動機械車輛130萬台次,參加交通、水電、通信、能源基礎設施重點工程建設600多項。建立農村扶貧聯繫點3500多個,援建節水灌溉、人畜飲水、道路、水電等小型公共工程8000多個。駐西部地區部隊植樹1100萬株,成片造林、飛播造林和綠化荒山荒灘320萬畝。軍隊醫療衛生系統對口支援西部貧困地區縣級醫院130所,共派出醫療隊351批次,捐贈儀器設備110台件。在四川、陜西、甘肅地震災區捐資援建8所學校和1所康復中心。
[NT:PAGE=$]
中國武裝力量是搶險救災的突擊力量。2009年1月,中國組建以軍隊力量為主體的抗洪搶險應急部隊、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核生化應急救援隊、空中緊急運輸服務隊、交通應急搶險隊、海上應急搜救隊、應急機動通信保障隊、醫療防疫救援隊等8支國家級應急專業力量,兵力規模5萬人。2009年7月,武警水電、交通部隊3.1萬人被納入國家應急救援力量體系。各軍區會同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組建省級應急專業力量。
近兩年,軍隊和武警部隊共計出動兵力184.5萬人次,各型車輛(機械)79萬台次、飛機和直升機181 架次,組織民兵預備役人員643萬人次,多次參加抗洪、抗震、抗旱、抗颱風和森林撲火等搶險救災行動,共搶救轉移群眾174.2萬人次,搶運物資30.3 萬噸,疏通河道3742公里,打井4443眼,加固堤壩728公里,運送生活用水50.4萬噸。
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
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支援並積極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為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積極貢獻。
199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向聯合國中東維和任務區派遣5名軍事觀察員,首次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1992年,向聯合國柬埔寨維和任務區派出400人的工程兵大隊,首次派遣成建制部隊。2001年,成立國防部維和事務辦公室。2002年,加入聯合國一級維和待命安排機制。2009年,組建國防部維和中心。截至2010年12月,共參加19項聯合國維和行動,累計派出維和官兵17390人次,9名維和官兵在執行任務中犧牲。
中國維和部隊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的優良作風,以高度負責的職業精神投入工作,新建、修復道路8700多公里、橋梁270座,排除地雷和各類未爆物8900多枚,運送物資60多萬噸,運輸總里程930多萬公里,接診病人7.9萬人次,圓滿完成聯合國賦予的各類維和任務。
截至2010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有1955名官兵在9個聯合國任務區遂行維和任務,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其中,軍事觀察員和參謀軍官94人;赴聯合國剛果(金)穩定特派團工兵分隊175人,醫療分隊43人;赴聯合國賴比瑞亞特派團工兵分隊275人,運輸分隊240人,醫療分隊43人;赴聯合國黎巴嫩臨時部隊工兵分隊275人,醫療分隊60人;赴聯合國蘇丹特派團工兵分隊275人,運輸分隊100人,醫療分隊60人;赴聯合國/非盟達爾富爾混合行動工兵分隊315人。
亞丁灣和索馬利亞海域護航
根據聯合國安理會有關決議,中國政府于2008年12月26日派遣海軍艦艇編隊赴亞丁灣、索馬利亞海域實施護航。主要任務是保護中國航經亞丁灣、索馬利亞海域的船舶、人員安全,保護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國際組織運送人道主義物資船舶的安全,並盡可能為航經該海域的外國船舶提供安全掩護。截至2010年12月,海軍已派出7批18艘次艦艇、16架直升機、490名特戰隊員執行護航任務。中國海軍護航行動主要採取伴隨護航、區域巡邏和隨船護衛等方式,先後為3139艘中外船舶提供安全保護,其中解救被海盜襲擊船舶29艘、接護船舶9艘。
中國對加強護航國際合作持積極、開放的態度。中國海軍護航編隊與有關國家和組織建立互通共用情報資訊的常態化機制,與歐盟、多國海上力量、北約、俄羅斯、南韓、荷蘭、日本等護航艦艇進行指揮官登艦互訪24次,與俄羅斯開展聯合護航行動,與南韓護航艦艇進行海上聯合演練,與荷蘭開展互派軍官駐艦考察活動。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索馬利亞海盜問題聯絡小組會議以及“資訊共用與防止衝突”護航合作國際會議等國際機制。
中外聯演聯訓
人民解放軍與外國軍隊的聯合演習和聯合訓練,堅持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方針和戰略互惠、平等參與、對等實施的原則。截至2010年12月,人民解放軍已與外國軍隊舉行44次聯演聯訓,對促進互信合作、借鑒有益經驗和加強軍隊現代化建設具有積極作用。
[NT:PAGE=$]
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聯合反恐軍事演習呈現機制化發展。2002年,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舉行首次中外實兵聯合反恐軍事演習。2003年,與上合組織成員國共同舉行首次中外多邊聯合反恐軍事演習。2006年,與塔吉克舉行聯合反恐軍事演習。2005年、2007年、2009年、2010年,與俄羅斯等上合組織成員國舉行“和平使命”系列聯合反恐軍事演習。
海上聯合演練實現常態化。2003年,中國與巴基斯坦舉行首次中外海上搜救演練。結合中外海軍艦艇互訪等活動,迄今已與印度、法國、英國、澳大利亞、泰國、美國、俄羅斯、日本、紐西蘭、越南等國海軍舉行搜救、通信、編隊、潛水、護航等課目的雙邊多邊海上演練。2007年、2009年,中國海軍艦艇先後參加由巴基斯坦海軍主辦的海上多邊聯合軍事演習。2007年,中國海軍艦艇赴新加坡參加西太平洋海軍論壇海上聯合軍事演習。2010年,與泰國舉行首次中外海軍陸戰隊聯合訓練。
陸上聯合訓練廣泛開展。2007年,與泰國舉行首次中外陸軍聯合訓練。近年來,與巴基斯坦、印度、新加坡、蒙古、羅馬尼亞、泰國等國舉行反恐、安保、維和、山地作戰、兩棲作戰等課目的聯合訓練,探索實施混合編組、共同施訓的新模式。2009年,首次派遣衛勤分隊遠赴非洲與加彭舉行衛勤聯合行動,開展醫療培訓和救援演習,為當地民眾提供醫療救助。2010年,派遣醫療隊赴秘魯舉行人道主義醫療救援聯合作業,共同開展突發事件應急醫療救援演練,提高應對緊急人道主義危機的能力。
國際災難救援
參加政府組織的國際災難救援行動,履行國際人道主義義務,是中國武裝力量義不容辭的責任。近年來,中國武裝力量積極協助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向受災國提供救援物資,派出專業力量參加國際災難救援行動。
自2002年向阿富汗提供救援物資以來,人民解放軍已28次執行國際緊急人道主義援助任務,共向22個受災國提供總價值超過9.5億元人民幣的帳篷、毛毯、藥品、醫療器械、食品、發電機等救援物資。2001年,由北京軍區工兵團官兵、武警總醫院醫護人員和中國地震局專家組成的中國國際救援隊,開始參與國際災難緊急救援行動,迄今已8次赴受災國執行救援任務。2010年1月,中國國際救援隊和人民解放軍醫療防疫救護隊赴海地參與地震救援,執行人員搜救、緊急救護、衛生防疫等任務,累計救治當地傷病員6500人次。2010年9月,中國國際救援隊和人民解放軍醫療救援隊、直升機救援隊赴巴基斯坦執行人道主義救援任務,累計救治當地傷病員3.4萬人次,直升機投送物資60噸。
中國武裝力量積極參與國際救災交流合作,密切與有關國家和相關國際組織的溝通協調,推動地區救災機制建設和人員培訓。與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軍隊舉行人道主義救援與減災研討作業,舉辦東盟地區論壇武裝部隊參與國際救災法律規程建設研討會,舉行東盟與中日韓武裝部隊國際救災研討會。
五、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
中國堅持平戰結合、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方針,加強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提高國防動員能力,增強國防實力。
國防動員組織領導體制
依照憲法和有關法律,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全國總動員或者局部動員。國家主席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發佈動員令。國務院、中央軍委共同領導全國的國防動員工作,制定國防動員的方針、政策和法規,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和國家主席發佈的動員令,組織國防動員的實施。國家的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遭受直接威脅必須立即採取應對措施時,國務院、中央軍委可以根據應急處置的需要,採取必要的國防動員措施,同時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
地方人民政府貫徹和執行國防動員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組織本行政區域國防動員的實施。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軍隊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範圍內,負責有關的國防動員工作,按照職責落實國防動員計劃和國防動員實施預案。
國家、軍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均設立國防動員委員會。國家國防動員委員會在國務院、中央軍委的領導下,負責組織、指導、協調全國的國防動員工作,主任、副主任由國務院、中央軍委領導兼任,委員由國務院有關部委和軍隊各總部有關領導組成。主要任務是貫徹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組織實施國家國防動員工作;協調國防動員工作中經濟與軍事、軍隊與政府、人力與物力之間的關係。各軍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國防動員委員會,負責組織、指導、協調本區域的國防動員工作。國防動員委員會設有辦事機構,承擔本級國防動員委員會的日常工作。目前,國家國防動員委員會設有人民武裝動員、國民經濟動員、人民防空、交通戰備和國防教育等辦事機構,軍區和地方各級國防動員委員會設立相應辦事機構。
[NT:PAGE=$]
2010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動員法》,規範了國防動員平時準備和戰時實施的基本內容,規定了公民和組織在國防動員活動中的義務、權利,完善了國防動員的基本制度。國防動員能力建設
中國加強國防動員建設的根本目標,是建立健全與國防安全需要相適應、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突發事件應急機制相銜接的國防動員體系,增強國防動員能力。近年來,國家遵循統一領導、全民參與、長期準備、重點建設、統籌兼顧、有序高效的原則,把國防動員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之中,快速動員、平戰轉換、持續保障、綜合防護能力逐步提升。
人民武裝動員建設取得新進展。完善戰時部隊動員計劃和保障計劃,落實現役部隊預編滿員工作,加強預備役部隊建設。民兵依據戰時可能擔負的任務,結合完成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需要,加強快速動員機制建設。2010年8月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預備役軍官法》,對國家決定實施國防動員後預備役軍官徵召的許可權、程式和方式作出新規定。
國民經濟動員建設穩步推進。在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中注重兼顧國防要求,重要技術與產品軍民相容程度不斷提高。初步確立以重點行業和骨幹企業為依託、以重要產品和技術為紐帶的國民經濟動員中心建設佈局。重點地區、重點行業和重點技術產品的潛力調查取得重要進展,進一步優化了立足國防需要、服務經濟建設、應急應戰相結合的戰略物資儲備結構。
人民防空建設步伐加快。貫徹長期準備、重點建設、平戰結合的方針,紮實做好資訊化條件下防空襲鬥爭準備。完善軍政聯席會議和軍地聯合辦公制度,優化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人防機構設置,推行人防機關準軍事化建設。按照聯合防空、區域防空的要求,抓好各級人防指揮所建設。完善人防系統防災功能,健全防空防災相結合的工作機制。開展重要經濟目標防護工作,研究確定重要經濟防護目標,制訂應急搶險搶修方案。將人防工程建設納入城市總體規劃,依法修建民用建築防空地下室,在城市建設中落實人民防空防護要求,促進人民防空與城市建設協調發展。各省區市廣泛開展防空防災宣傳教育和技能培訓,普及防空防災知識、自救互救技能和應急疏散方法。
國防交通動員建設紮實有序。將交通戰備建設融入國家交通體系建設中,提高戰略通道保障能力、戰略投送保障能力和交通搶運搶修能力。重點推進一批軍民融合發展項目,帶動和促進國防交通戰備工作整體水準提升。依託相關行業成建制、成系統組建交通專業保障隊伍,在戰略通道沿線加強保交護路隊伍建設。編制修訂交通重點目標保障方案和部隊戰備輸送保障方案,努力實現軍運設施與國家交通運輸設施同步規劃、同步建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