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款吃喝從尖子生抓起?
鉅亨網新聞中心
如果說學習好能夠得到獎勵,這沒什么稀奇的。但如果說學習好能夠在總統包間內獲得和校長共進晚餐的機會,那么這種新聞就不是常見的了。而我們成都某所中學就剛剛上演了這一幕,據報道11月23日晚,該中學從4000余名學生中遴選出了19名“尖子生”享受學校表揚的“最優待遇”——和校長一同共進晚餐。“入圍標準”是看剛剛舉行的半期考試成績,宴席由學校統一買單。同學和家長對學校此舉并不反對,甚至在晚宴上有學生激動得哭了起來。
最稀奇的是,對此居然還有正面評價的聲音,認為這是對學生的一種激勵,還帶尖子生開闊了眼界,并且拉近了領導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云云。真是欲拍馬屁,何患無辭。在筆者看來,這事簡直就無一可取之處,這位校長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流淌著官僚的血。其脫離學生甚至到了把與自己吃飯當作了獎勵的程度,這和立了功可“近十步”的秦始皇何曾相似!并且該昂貴的宴席還要由學校來買單,說白了不就是學生的錢和政府撥給學生的錢么。借花獻佛,尚不忘自抽一支。
而這條關鍵詞為“尖子生”、“共進晚餐”、“學校買單”的新聞倒是讓筆者想起了母校當年的老書記。想當初,老書記每天中午自個在學校食堂端個盆吃飯,一般我們學生沒有什么關于對食堂飯菜糟糕或覺得學校管理有什么問題的話,是絕不會與其同座的,更不會上升到“激動得哭了起來”的程度。而老書記也有請學生吃飯的時候,不過可不是花公家錢請尖子生吃大餐,而是每到大年三十的時候,他會自掏腰包請那些回不起家的貧困生吃頓餃子。所以將成都該校長的做法對比老書記的關鍵詞“貧困生”、“年夜飯”、“自掏腰包”,是不是高低立現呢?
激勵學生是可以的,但激勵的方式卻未必正確。我們前一段日子有給差生帶“綠領巾”的新聞,也有讓差生在考試中搬到樓道里考試的報道,更有媒體曝出學校罰差生的錢獎勵給優等生的怪事,而這些過激并飽受批評的做法與“獎勵和校長共進晚餐”又有什么區別呢?只不過是把學校對優等生和差等生的區別對待換了個方式又一次粉墨登場。
而這種方式也不見得對被獎勵的了尖子生有多少好處。因為尖子生在整個活動中可能得到的是一種激勵,從而更加努力學習;也更有可能產生尖子生與差等生階層有別、待遇有別的感覺;也會看到原來校長之權如此了得,權力自肥好處如此之多;而校長面對公款而來的豪華大餐時的泰然自若、風度翩翩想必也會在部分家境一般學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要知道窮人家孩子去富麗堂皇的宮殿轉了一圈回來后的負面情緒可要比正面情緒大多了。
筆者認為校長大抵可以分為三種:官僚型校長、學術型校長和家長型校長。其中能想出與尖子生共進晚餐主意的多半是官僚型的,他們與我們當下的官僚一樣,注重數據上成績,忽視成績中的健康,因此他們的一切工作往往像圍繞GDP一樣是圍繞著學生的分數來進行的,所以能做出任何褒獎優等生和羞辱差等生的事也就不為怪了。
與此對應的是,我們更希望看到越來越多的學術型校長,將學校的教學工作對成績的影響看得比學生自身能力更重要,把對教師的獎與罰看得比對學生表揚與批評更重要。我們也奢求能看到越來越多的家長型校長,關心的不再是學生的成績和學校的榮譽,而是無論好或壞、聽話或叛逆的每個學生的個體健康成長與未來發展方向,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施教為才,而不是施教為分。
學校可以公款吃喝,但公款要花在學生上,而不是校長身上;學生得是貧困生,而不是尖子生;飯理應為每日三餐,而不是總統套間的宴席。否則,激動得哭出來的學生可能即便分數再高,也未必會在校長夾菜之下學得關愛與平等的思想。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