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中國已進入高通脹時代說法”并不準確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在造成中國現有通貨膨脹的因素中,更為重要和典型的,還是食品、勞動力成本上升所造成的結構型通脹因素,“中國已進入結構性通脹時代”更為準確。

據國際在線9月21日報道,中國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8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6.2%,環比上漲0.3%。全國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上漲7.3%,環比上漲0.1%。雖然因基數原因同比漲幅有所回落,但環比漲幅依然高企。一時間,中國是否進入“高通脹”時代再度成為國內外議論的焦點。

事實上,通貨膨脹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經濟現象。通常人們通過觀察某一價格指數的變動來判斷經濟是否發生了通貨膨脹。這個價格指數可以是CPI,也可以是PPI,當然,最理想的是GDP縮減指數。無論選擇哪一類指數,都代表某一特定商品籃子的平均價格水平。如果價格指數的上漲是因籃子中所有商品價格上漲引起,我們可以說經濟發生了全面性通貨膨脹;如果價格指數上漲是因籃子中某一類或某幾類商品價格上漲引起,這時可以說經濟發生了結構性通脹。

細數中國近年來CPI數據可以發現,從2007年至2010年,除2009年略有降幅外,上述幾年中國的CPI增幅均超過了人們普遍認為的3%的警戒線。特別是進入今年以來,中國國內CPI更是一路飆升。單就這個角度說,中國確實已經進入了通脹時代。不過,在造成中國現有通貨膨脹的因素中,更為重要和典型的,還是食品、勞動力成本上升所造成的結構型通脹因素。最近十年,中國發生的三次通貨膨脹過程都帶有明顯的結構性通脹特征,如何抑制食品價格的上漲是中國治理通脹的一個關鍵問題。因此,僅用“中國已進入高通脹時代”來表述未來一段較長時期內中國的物價走勢并不準確,只能說“中國已進入結構性通脹時代”。


發生結構性通脹無外乎兩種原因:一種是受外部沖擊的影響,導致某一類商品因突然發生短缺而引起價格大幅上漲;另一原因就是生產部門間勞動生產率存在巨大差距,這是引起物價指數結構性上漲的最主要因素。目前,中國農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只有工業部門的1/7,服務業的1/5。按照一般經濟學規律,當部門間的勞動生產率差距無法在短期內彌合時,勞動力和資本的自由流動必然會導致勞動生產率較低部門的產品價格長期處于上漲狀態,否則,沒有人或資本愿意留在低勞動生產率部門從事生產活動。

過去,由于中國農村勞動力過剩程度非常嚴重,從農村轉移到城市的勞動力無法要求更高的工資水平,中國的結構性通脹特征表現得并不明顯。但隨著農村勞動力過剩程度的不斷下降,從農村轉移到城市的勞動力在工資談判中開始逐漸掌握主動,農民工工資水平的逐漸上漲將會倒逼農產品價格不斷上漲,因此,結構性通脹在中國將長期存在。

目前,中國政府正在運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進行調控,比如多次提高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以保持貨幣流動性的適度和均衡。同時積極實施保民生的政策,包括對多個大中型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實施“限購”、調整居民收入所得稅以及對低收入群體予以適當補貼等。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政府并沒有因為管理通脹預期、控制食品價格過快上漲,而減少對農業的政策扶持。相反,通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力度以及提高糧食的最低收購價等,標本兼治來緩解中國結構性通脹上升的壓力。

未來,若要進一步穩定物價、真正做到管理好通脹預期,中國政府應從治理全面性通脹和結構型通脹兩方面入手。一方面,通過壓縮外匯占款,實施減稅、降費,推進要素價格改革,建立更加靈活的匯率形成機制,規避全面性通脹的發生;另一方面,通過提高對農業、服務業等低勞動生產率部門的價格補貼力度,加大對糧食、肉禽生產部門的財政補貼力度,進一步降低農產品流通環節的成本,控制農產品出口、大幅削減以糧食為原料的替代能源生產等,來抑制結構型通脹的上升。此外,還要采取措施,保證生產要素能在各部門間自由流動,借助市場競爭機制,盡量拉平各生產部門間的勞動生產率差距。

(韓娜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