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利用資本市場推動低碳經濟發展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中國證券報)


如何利用資本市場,推動我國低碳經濟發展也是證券行業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藉以碳排放指標和減排額度的重新分配,旨在建立新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和利益格局。可以預見的是,在不久的將來,國際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也將發生重大變化。對中國來說,這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應當抓住機遇,利用自身優勢發展低碳經濟,盡快建立我國的碳金融制度,這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需要,更是大國金融發展的需要。資本市場在發展低碳經濟、建立碳金融制度過程中的作用舉足輕重。

發展低碳經濟對資本市場影響深遠

低碳經濟將改變現有的金融體系。碳排放,表面上是應對氣候變暖的手段,本質上則是各國根據自身經濟實力和碳排放量所得到的額度——這類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創設的特別提款權。碳排放權,目前僅僅是大部分發達國家的主動承諾,在即將產生的《哥本哈根協議》的規定下,未來世界各國必須遵循規定碳排放指標和減排額度。央行行長周小川曾表示:當前各國對於碳排放的談判,最後都將折算為一段時間內對二氧化碳進行的數量限制,這就產生了配額及其分配問題。今後,各國國際收支平衡、貿易摩擦、匯率問題都會高度與碳市場聯繫起來。我們可以預計:在目前的這種美元繼續衰落、歐元難以擔當重任的國際金融體系下,基於經濟實力、地緣政治等諸多因素進行多方博弈所形成的碳排放量,有可能成為未來重建國際貨幣體系和國際金融秩序的基礎性因素。

其實,早在5年前以高盛為代表的美國投資銀行界就先知先覺地預感到碳交易將對金融業產生深遠影響,並帶來巨大商機。高盛一方面向各個自然保護組織大量捐款,一方面遊說政府和國會通過立法來限制碳排放量,並同時從各個方面做好了從碳排放交易、清潔能源開發中獲得巨額收益的準備。現在,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美國已經開始行動了。奧巴馬上台後,以「可再生清潔能源」為核心的振興計劃正在全面展開;他宣佈將在今年底的哥本哈根會議上承諾減排;提名支持減排的新能源技術專家朱棣文出任能源部長;在失業率節節攀升的情況下卻放手讓通用汽車和克萊斯勒破產重組,徹底轉軌為生產新型低油耗和電動汽車的企業……美國人這樣做的目的決不僅僅是為了能源和環境,他們的最終目的是謀求能夠繼續維持美元占世界統治地位的新的基石!沿著這樣一種思路,我們不難理解一切與碳排放相關的交易的全球定價權是何等的重要。所以,我們說,發展低碳經濟必然要產生與碳交易相關的金融活動,即碳金融。換句話說,發展低碳經濟必然要使傳統金融轉向碳金融。


低碳經濟將極大推動金融創新。近幾年,美國的金融創新乏善可陳。當前,華爾街式的金融創新主要局限於使用複雜的數學模型和金融工具對各種資產證券化。由次級抵押貸款證券化失敗而導致的金融創新窘境,反映出在當前的金融制度框架下,華爾街金融創新已經遭遇到難以克服的瓶頸。

「碳金融」雖然歷史很短,卻是近年來國際金融領域出現的一項重要金融創新。被稱為能源行業思想先驅的彼得·C·福薩洛,早在三年前就在他的著作《能源與環境對沖基金——新投資範式》中說:金融模型現在已經發生了變化,包括更多的股權投資、商品交易,開始模糊了投資銀行、風險投資和對沖基金的業務範圍。推動金融市場發生很大變化的另一個原因是最近出現的「環境金融市場」,這既是導致金融市場變化的因素,也是新的投資機會。這裡,福薩洛所說的「環境金融市場」就是碳金融。目前在全球範圍內的12000家對沖基金,管理著約20000億美元的資產,其中超過5%的對沖基金選擇和環境與氣候相關的金融產品作為投資對象。但福薩洛說,這一數字還在快速增加。

不僅如此,前面提到的華爾街金融巨頭高盛,一方面積極參與碳排放、氧化硫、可再生能源稅收抵免及天氣等衍生產品,另一方面還對氣候相關的各類交易市場進行股權投資。2005年,高盛購買了芝加哥氣候交易所10%的股份。2006年,高盛又收購了總部設立在英國的「氣候產品交易所」的部分股權。該公司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氣候產品交易所,擁有數個可促進環保金融工具交易的歐洲及美國交易平台:歐洲氣候交易所、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CX)以及新成立的加州氣候交易所(CaCX)。高盛相信這些投資將成為高盛未來盈利的新的增長點。可以預計,隨著碳交易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與碳交易相關的金融創新會迅速發展,參與機構也會越來越多。

資本市場受低碳經濟發展的影響將首當其衝。近年來,世界各國政府不斷加大對低碳經濟產業的扶持力度。而低碳經濟產業也為資本市場提供了一個新的板塊——低碳經濟板塊。由於符合國際發展趨勢和國家產業政策導向,加之成長性好、盈利能力強等原因,低碳企業在資本市場上通常會受到投資者歡迎。低碳經濟產業在資本市場的登場,有助於從整體上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有助於資本市場的長遠發展。

匯豐銀行研究顯示,2008年全球氣候變化行業中的上市企業(包括可再生能源發電、核能、能源管理、水處理和垃圾處理企業)營業總額達到了5340億美元,超過了5300億美元的航天與國防業的營業總額。儘管全球出現了經濟衰退,低碳行業2008年的收入仍大幅增長了75%。這一增長速度更超過了世界銀行《斯特恩報告》中的預測。按照目前趨勢,到2020年,該行業的年收入將超過2萬億美元。

美國著名的股票分析師理查德·W·阿斯普特朗在他最近出版的《清潔能源投資》一書中寫道:截至2007年,在美國上市的12家最大的太陽能公司總市值為200億美元,11家多晶硅和太陽能電池公司總市值為580億美元。這些企業大多數都是盈利的,行業平均收益增長率為30%,即使對於機構投資者來說,這些低碳行業也已經成為穩定的投資領域。

利用資本市場發展低碳經濟

建立國家級碳交易市場。據聯合國和世界銀行預測,全球碳交易市場潛力巨大,預計2008—2012年間,全球碳交易市場規模每年可達600億美元,2012年以後全球碳交易市場年交易額將達到1500億美元。而阿斯普朗德在《清潔能源投資》中則預計,未來10年全球碳交易市場規模將達到1萬億美元,遠遠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在歐洲、美國等金融發達的國家已經形成了一些大型的碳交易中心,如歐盟二氧化碳排放量交易體系(EU ETS)、歐洲氣候交易所(ECX)、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CX),甚至出現了排放權證券化的衍生金融工具。這些交易中心使發達國家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碳排放交易價格的話語權。

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統計顯示,中國提供的碳減排量已佔到全球市場的30%以上,預計到2012年,中國出售的碳排放指標將佔到全球市場的40%左右。面對我國龐大的碳交易市場,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重慶排污權交易所和山西呂梁節能減排項目交易中心等交易機構競相成立。最近,廣東、江蘇等省也在加緊籌備成立碳排放交易所。然而,由於這些碳交易市場主要基於項目交易,不是標準化的交易合約,加之信息不透明,中國企業在談判中常常處於弱勢地位,所以,不具備價格方面的話語權。碳排放交易中大部分買方是境外企業,國內企業與國際買家談判時,最終的成交價格與國際市場價格相去甚遠。據悉,國際市場上碳排放交易價格一般在每噸17歐元左右,而國內的交易價格在8歐元至10歐元左右。

與歐美國家的碳交易市場相比,我國分散而隔離的碳交易市場不論是在規模上還是在功能上都有很大差距,組建國家級的碳交易市場不僅十分必要,而且迫在眉睫。中國亟需建立一個包括碳排放在內的統一的排放權市場,以整合各種資源信息,通過市場發現價格,用市場化的方法去規範企業的單兵作戰。而統一的交易市場的成立則能夠為買賣雙方提供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對話機制;交易的模式也非常簡潔,即通過引入競價機制充分發現價格,從而有效地避免暗箱操作。同時,統一的交易市場還是一個更有利參與國際市場的途徑。因為,統一的碳交易市場不僅有利於減少買賣雙方的交易成本,還能極大地增強中國在國際碳交易定價方面的話語權。可以設想,在現有的多家碳交易所的基礎上,增加一個自動報價系統,將所有區域性交易所合併為國家級碳排放交易所,從而建立一個和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以及金融期貨交易所相似的碳排放交易所。

為低碳企業上市建立「綠色通道」。上市公司本身是一種稀缺資源,而資本市場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它的資源配置功能。從長遠的角度看,隨著中國實體經濟總量和資本市場規模的增大,我國資本市場也存在著同其它市場競爭的問題。如果國內股市不能吸納更多符合國際發展趨勢和國家產業政策的優質上市公司,那麼這些優質企業勢必要到海外市場進行融資,這不僅會使交易所失去上市資源,更重要的是國內投資者無法分享中國企業成長所帶來的利益,從而損害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目前,滬深兩市正在申請主板和中小板上市的企業已超過300家,正在申請創業板上市的企業將近200家,按照正常發行審批速度,一些低碳企業很可能要等幾年才能完成融資,因而錯過發展機會。我們建議監管部門在不降低上市准入條件的前提下,為那些低碳企業建立公開發行和上市的「綠色通道」,這樣也可以盡快提高低碳概念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的比重。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