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利于民刺激消費可提振股市信心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07-01 08:43
3.5萬億和8萬億,這兩個數字分別代表著我國今年前5個月的財政收入和全年預計財政收入。全年8萬億元的財政收入究竟意味著什么?是否財政收入越高越好?國庫充盈與解決眾多民生問題應當是怎樣的關系?筆者認為,持續增長、總量居高的財政收入是國力增強的必然結果;與此同時,應充分抓住時機,適時推進結構性減稅的力度,以增強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活力,提高普通人群的收入水平,從而改善民生、刺激消費。
對于全年8萬億元的財政收入,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6月29日解釋說,預估的8萬億元是絕對數,全面考量財政收入問題,更重要的指標是相對數;中國財政收入占GDP比重在20%左右,這在發展中國家屬于中等偏低水平;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國財政收入占GDP比重并沒有過高。但即便這一解釋成立,由于自1996年至2007年,中國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從69.3%下降到57.5%,累計下降11.8個百分點,居民收入占國民總收入的比重連年下降,分配領域的不公平、不均衡依然是客觀存在的。
換一個角度看,在GDP增長水平既定的前提下,財政收入越高,則企業留利與工薪人群收入越少。這對于擴大再生產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刺激消費都是不利的。而且由于財政資金運用的透明度仍然不夠,資金利用效率偏低的情況并不罕見,“三公費用”支出龐大,就更凸現出改革財富分配機制的迫切性。客觀而言,與GDP增長的速度比,我們在社會保障和民生等領域的支出是有很多欠賬的。無論中小企業還是工薪人群,都有一種很樸素的想法:“如果這些錢留給我自己用,可能利用率會更高”。這樣的呼吁值得重視,并且已經引起高層關注。今年“兩會”期間,有關改革分配制度的議題就已啟動,并且人們普遍期待能夠在今年內有具體進展。
近年來,圍繞中國的賦稅水平是高是低,有過很多爭論。一般認為,財政收入增長速度大大超過GDP增速,應該就意味著各種經濟體稅負過重。如果財政收入的增長主要來自稅負增加,這種增速是不可持續的,對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的增長非常不利。
在較高的賦稅下,企業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的盈利空間被極大的壓縮,只能減少對再生產的投入,壓低員工的工資收入,造成積累不夠、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受此影響,很多民間資本都不愿意投資實體經濟,而去投向見效快、收益高的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以及大宗商品市場等,使得中小企業這一市場上最活躍的因素總是得不到充分發展,就業不足,收入水平難以提高。
近一段時間,提高工資水平、增加居民收入的呼聲很高,提高老百姓的勞動收入已經是中央的大政方針。但很多中小企業卻表示,不是不愿意加工資,而是利潤率實在太低,要大范圍加工資,要么裁人,要么虧損。而對個人來說,個稅起征點過低且已多年未調,并且沒有科學的抵稅和退稅機制,影響了大多數工薪階層的實際收入,降低了他們的消費能力。
從國際慣例來看,在經濟有了較好發展后,各國政府都會考慮以減稅的方式藏富于民,讓百姓更多分享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好處。因此,在財政收入達到了一定水平的情況下,大幅給企業(尤其是民營、中小企業)和個人(尤其是中低收入者)減稅,已是刻不容緩,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有人擔心減稅會使財政收入下降過快,這點也不必過于擔心。首先,可以增加央企以及各類地方國企上繳利潤的比例。目前,各級國企每年創出的利潤是一個很大的數字(如果減稅后這個數字會更高),但上繳比例卻不高,國企作為全民的企業,多上繳利潤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第二,控制行政支出,把資金用在國計民生上。如果這一點做不到,財政收入再高也會不夠花。第三,減稅會增加企業的活躍度和居民的消費能力,從而使中國經濟更活躍,最終增加政府的稅收,達到"以量補價"的效果,實現各方共贏。
在減稅措施方面,除了給企業降稅和提高個稅標準外,還可以取消(或暫免)資本市場紅利稅,這可以大大提高上市公司和投資者對于現金分紅的興趣,既提高了投資者收益,還是穩定資本市場的福音。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