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2008年金融危機元凶 -- 醞釀三十年的放任心態

鉅亨網編譯郭照青 綜合外電 2011-01-01 00:25


說起2008年的金融危機,多數人總將禍首歸諸於房市泡沫期間,貸款銀行,貸款客戶及投資人的魯莽行為。但是賀希(Michael Hirsh)相信,要找出全面的真相,就得追究華盛頓與華爾街的責任,還得回溯至1980年代。

賀希為美國權威刊物「國家雜誌」記者。他說,不回溯至幾十年前,就不可能了解2008年危機的深度與廣度。當時,有多家大型公司都瀕於倒閉,幾乎每一位執行長都渾然不知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他們都是一種有毒心態的受害者。自1980年代初期以來,這種心態便在華爾街與華盛頓萌芽茁壯。「這種心態始於由經濟學家佛萊德曼(Milton Friedman)率領的反革命行動,在政治領域,則以雷根反對凱恩斯經濟學,反對太多管理與法規為先河。」

冷戰結束後,決策官員認為,市場運作應該自由無礙,此一心態因而變本加厲,並延續至今。賀希說:「在這段過程之間,政府干預,或甚至政府監督,竟變成了異教邪說,管理因而竟告式微。」

在處理複雜的結構性金融商品時,這種心態尤其明顯。這些商品最後終於成了2008年危機的癥結所在。「由1980年代末期,經過1990年代,直到2000年代初期,系列的政策決議,竟讓數兆美元市場完全不受監督,」賀希說。就在Fed主席葛林斯潘承認應負部份責任的同時,賀希指出,柯林頓政府官員,如財政部長魯賓與桑默斯亦扮演了重要角色。

賀希特別提及1990年代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主席波爾(Brooksley Born)。波爾畢業於史丹福大學,任職律師時,曾處理多起衍生商品市場的案件。她因而對缺乏管理的衍生商品市場的成長,益表憂心。

當她要求研究此一市場該如何管理時,卻總是遭到冷眼相待。「魯賓,葛林斯潘與桑默斯對她的反應都是:走開吧。」

他們不相信波爾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也不相信政府有任何理由管理此一正在萌芽的市場。賀希說:「這顯示這種心態是多麼地難以抗衡。」最終,就是這種不受管理的衍生性商品,如信用違約交換(CDS),被證實是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