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打破「剛性兌付」亟待提速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8-10 09:51
一段時間以來,“剛性兌付”成為金融市場的常態。銀行理財產品市場、信用債券市場、信托產品市場等細分市場大多遵循這一“潛規則”。雖然有的產品出現某種程度的風險,但最終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得到兌付。分析人士認為,要健全多層次、多元化、互補型、功能齊全和富有彈性的金融市場,充分發揮金融資源市場化配置在去產能、去庫存進程當中實現經濟增長動力轉換的積極作用,就必須徹底打破“剛性兌付”。
我國金融市場規模近年來以幾何級速度增長,在龐大市場規模背後,“剛性兌付”帶來金融資源分配不公、嚴重扭曲的現象。“剛性兌付”背景下,收益高、質量差的產品發行快,質量高、收益低的項目卻被擠出市場,也提高了無風險收益率水平,且可能引發嚴重的道德風險。比如近期某公司債遭瘋搶,獲超百倍認購,就是市場對於無風險收益率的盲目追逐。
在一個健康成熟的金融生態中,任何金融產品的發行方都存在風險甚至是破產的可能。實際上,自2014年出現首例債市違約,到2015年、2016年違約事件頻發,債券違約已逐步經常化。據Wind數據統計,今年以來,國內債券市場已發生18家發行主體債券違約事件,涉及債券數量36只、本金超過200億元。這一數字幾乎是2015年全年違約金額的兩倍。
在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前提下,打破“剛性兌付”亟待提速。在此過程中,相關的配套措施和機制應加速推出。
一是加快國企改革,剝離其社會職能,明確禁止為企業發債提供隱性擔保。當前信用債市場上的融資主體主要是資質好、評級高的國有企業,他們發行債券為基礎設施項目籌集資金,具有“市政債券”屬性,地方政府會給予隱性擔保。同時,要加快建設現代地方政府債務體系,編制並公布地方政府資產負債表,地方舉債必須實現市場化。
二是在金融細分領域引入保證基金或風險緩釋基金、商業保險、實行擔保等措施。2014年12月12日,銀監會與財政部共同發布了《信托保障基金管理辦法》,成立信托保障基金,這是一個成功機制,也是國際成熟市場的通行做法。目前,僅信托業理財設立了相關機制,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券商、資產管理公司、互聯網P2P、眾籌、私募股權等尚未引入這一機制。為此,應參照與借鑒信托保障基金機制,在所有金融機構以及非金融機構的理財業務推行相關機制,建立風險隔離防火牆。
三是完善產品信息披露制度。充分、全面的信息披露機制不但有利於投資者充分掌握產品結構和投資風險,還能促進金融機構不斷提升專業水平。
四是加強投資者教育,樹立“買者自負”理念。一些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產品存在認識誤區,將銀行理財產品視作儲蓄,選擇性無視違約風險。對於投資者而言,不能迷信所謂的“剛性兌付”,“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原則是明確的。投資者在追逐收益率的同時,要對銷售渠道、產品投向以及融資方實力等進行全面考量,對於所投資產品的合同條款更要仔細研讀,切實維護好自己的利益。
打破“剛性兌付”是金融市場走向成熟和理性的必經階段。在有序打破“剛性兌付”的同時,監管層應早做應急預案,完善金融穩定機制,對市場進行監測和統一管理,防范金融風險的交叉傳染。司法部門應建立健全相關司法程序和金融申訴機制,既要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也要科學合理判定買賣雙方的責任。(陳瑩瑩)
- 如何發揮多重資產策略的最大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