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蓋創新鏈條 政策全面發力(政策解讀)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8-09 10:30
近日,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總共8篇27章,圍繞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明確了「十三五」時期科技創新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這份《規劃》傳遞了哪些信號?有哪些亮點?記者采訪了參與《規劃》編制的部分專家。
對創新全過程進行規劃,鼓勵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發展
「《規劃》充分體現了科技與創新的結合,科技與經濟的結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研究部部長呂薇認為,《規劃》是從整個創新全鏈條出發,從研究開發到產業化,對創新全過程進行的規劃。「突出了頂層設計、系統思維和戰略思維,具有整體性。」
在戰略布局上,《規劃》把科技和產業發展趨勢結合起來,又體現了前瞻性。「《規劃》更加注重前沿性和引領性,更加關注依靠創新構築先發優勢。」科技部創新發展司司長許倞說。為此,《規劃》提出加快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啟動「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加強現代農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能源等領域一體化部署,推進顛覆性技術創新,加速引領產業變革;建立保障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的技術體系,發展深海、深地、深空、深藍等領域的戰略高技術等。
在政策措施方面,《規劃》又體現出協調性和統籌性。「創新實際上是把技術發明轉化為生產力和社會財富的過程,因此不僅僅是一個科技概念,更重要的是一個經濟概念。」呂薇說,創新是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規劃》中的創新政策是綜合性的,不僅包含了科技政策,還包括了經濟政策、財稅政策、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等。「這樣一個『政策包』,更需要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形成政策合力,否則就可能導致政策之間出現矛盾,甚至互相抵消作用。」
「比如,過去的規劃很少提到科技金融,這份《規劃》不僅提到科技金融,還談到鼓勵雙創、支持發展風投等各類中介及服務機構。」許倞補充道。
回應當下創新需求,既鼓勵原創性研究也鼓勵技術應用發展
「這份《規劃》回應了當下空前的創新需求。」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認為,當前對創新的需求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國際競爭歸根結底是科技創新能力的競爭。由於歷史原因,中國與前幾次產業革命失之交臂,這次可能是中國第一次有機會參與甚至引領產業革命,必須牢牢抓住這個機會。第二,不論是供給側改革,還是產業結構調整,或是環境資源問題的解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從根本上要依靠創新。第三,科技創新活動帶來了新現象和新模式,使得創新局面更加豐富,這為科技創新規劃的編制帶來了新的挑戰。
「創新規劃要能夠回應這種需求。」薛瀾說,《規劃》非常全面,既對基礎性領域的原創性研究進行支持,也有很多措施鼓勵技術應用發展,還對各種創新模式提供了更精確的政策應對。
《規劃》還強調了中國應提高在全球創新治理中的話語權,在全球科技共同體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在全球化時代,任何一個創新體系都不能閉門造車,只有開放,才能保證新知識和新人才全方位的流動。」薛瀾認為,中國需要完善科技創新的開放機制,引導資源更有效地流動和配置,通過與科技發達國家建立創新戰略伙伴關系,促進中國創新能力的整體提升,吸引更多海外資源到中國來。「中國也應積極參與全球創新規則的制定,確保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擁有公平的機會。」
分層次對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作出部署,大力培育創新文化
「《規劃》的另一個亮點是,突出強調了區域創新。」呂薇說,中國各地區發展不平衡,創新要素布局和創新能力差異比較大,不可能齊步走,必須因地制宜地營造有利於創新的環境,打造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在這種背景下,《規劃》實行分層次建設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強調「支持北京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推動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高新區創新發展」「建設帶動性強的創新型省市和區域創新中心」「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這等於明確分了四個層次,對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作出戰略部署。」呂薇說。
而區域創新發展,更離不開創新文化(300336,股吧)的培育。
《規劃》強調,要大力培育中國特色創新文化,增強創新自信,積極倡導敢為人先、勇於冒尖、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深圳的企業創新氛圍濃厚,就和它的創新文化密切相關。」呂薇說,創新文化是創新生態環境的要素,只有企業認同失敗是成功之母,不怕失敗、勇於挑戰,才能對地區整體創新發展起到帶動作用。
來源:人民日報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