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沼氣集中供氣 「供」出新天地
鉅亨網新聞中心
沼氣集中供氣,「供」出新天地
——我省推動農村沼氣轉型升級啟示錄(下)
本報記者宋振峰
沼氣集中供氣,給村民帶來實惠、方便、潔凈的幸福生活,倍受農村群眾歡迎。
但是,沼氣池講究「三分建七分管」。前些年興建的戶用沼氣池,正是因為運營成本的壓力以及維修管護的問題,導致近年來農村用戶急劇減少。那麼,帶來集中供氣的大中型沼氣工程,如何克服這些棘手的難題呢?
記者在實地調查中發現,我省近幾年來在加強政策引導、項目支持的同時,探索運用市場手段配置資源,引進沼氣專業公司,鼓勵他們以「公司+服務網點+農戶」模式,發展大中型沼氣工程。通過政府引導與市場機制有機結合,破解了以上難題,讓越來越多的農戶用上了清潔、高效的沼氣能源。
農村集中供氣,闖出市場運營新機制
農村沼氣建設,一直深受黨和國家的關注。自2003年國家啟動農村沼氣建設國債項目以來,省委省政府連續7年將農村沼氣建設列為為民興辦的實事之一,一時間,我省農村沼氣建設高潮迭起,成就斐然。
但是,沼氣一旦有故障,更換配件和維修很難,沼氣池還要勤加料、勤出料,用起來很麻煩。因此,一度是「香餑餑」的沼氣池,逐漸在許多農戶眼里淪為了「擺設」。
武威市農村能源辦負責人介紹說,從2004年開始到2014年,武威市戶用沼氣池推廣了5萬戶。目前,相當一部分都沒有使用。
為了解決戶用沼氣池的管護問題,武威市曾經建了240多個村級服務網點,一個服務網點配置一兩名技工,但由於運行起來成本太高,部分服務網絡現已名存實亡。
與戶用沼氣池建設管理中政府主要唱主角不同,在大中型沼氣集中供氣工程建設過程中,我省讓市場那只看不見的手發揮作用,采取商業化運營、企業化維護管理,更好地解決了後續管護服務問題。
負責涼州區雙城鎮南安新型社區供氣的業主,是武威綠色家園玻璃鋼有限公司。公司總經理王虎山給記者分析說,隨着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能源消耗也日益增大,沼氣集中供氣商品化前景廣闊。在他看來,集中供氣,不但節省了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成本,而且有效解決了農村養殖環境污染問題,還極大改變了農民的觀念,提升了他們的生活品質和文明素質。
因此,他們公司不但已經為南安新型社區建了大型沼氣集中供氣站,而且,目前還分別正在涼州區雙城鎮幸福社區和河東鎮汪家寨社區各建2000方沼氣站,讓村民像城里人用天然氣一樣用上沼氣。
王虎山告訴記者,沼氣集中供氣從安裝、使用到管理、維護,他們公司全部借鑒天然氣公司的運營模式。譬如說,沼氣站集中供氣的管網是用天然氣管道按照天然氣標准鋪設的;像天然氣一樣,農戶使用沼氣,也按流量計費,每立方米收取2元;沼氣無色無味,如果泄漏就會發生爆炸,他們也像天然氣公司一樣,在沼氣中混入臭氣,一旦發生泄漏,便提醒用戶立刻報修。
瞅准了這一市場,在雙城鎮小果園村,村民張快義現在也建了一個小型沼氣工程,給村里125戶村民集中供氣。
在農村大中型沼氣集中供氣工程建設過程中,我省也深刻地認識到,政府不能「越位」,但也不能「缺位」。沼氣站前期投入和管理維護成本都較高,近年來,我省出台了相應政策措施,提高補助標准,扶持了集中供氣項目的持續發展。
現在,僅莊浪縣水洛河畔,依托大中型養殖場,已經發展了10家集中供氣項目。
農村集中供氣,串起循環農業「金鏈條」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對於大中型沼氣工程來說,目前存在的一大問題就是,一般來說,供氣站運行初期,很難達到設計規模的供氣戶數,實際用氣量少。在武威綠色家園玻璃鋼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虎山看來,這種「大馬拉小車」的模式,使得他們公司如果僅靠供氣,運營效益並不大好。
集中供氣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倘若賠本賺吆喝的話,那麼前景在哪里?針對記者這一問題,王虎山介紹說,除了加強營銷外,他們還不斷延伸產業鏈條,使沼渣、沼液充分開發利用,將其制作成有機肥,有償提供給當地規模種植場、種植大戶,成了盈利增長點。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現在,舌尖上的安全,備受社會各界關注。
食品安全,首先是「產」出來的。農產品(000061,股吧)生產是第一車間,源頭安全了,才能保證後面環節安全。近年來,沼渣、沼液作為優質的生態有機肥料,已成為提升蔬菜和果品品質、增加收入的「新武器」,倍受種植戶青睞。
「我們生產的乳瓜,用沼渣追肥、沼液噴施,既減少了肥料支出成本,又防治了蔬菜病蟲害,所生產的乳瓜產量高、口感好,特別好賣。」涼州區四壩鎮沼然有機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發告訴記者,合作社社員用沼液、沼渣種出來的乳瓜品質好,每公斤比普通的高5角錢。
楊發說,他們合作社現在主打的蔬菜品牌名字就叫「沼然綠」,含義就是依托沼氣,回歸自然,發展有機綠色食品。憑着這一核心競爭力,他們生產的乳瓜,去年獲得了第十六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綠博會金獎,也拿到了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頒發的綠色食品A級產品證書,是全省乳瓜行業為數不多通過認證的綠色產品。
農村沼氣上連養殖業、下接種植業,串起了一條循環生態農業鏈。現在,南安新型社區大型沼氣集中供氣站生產的沼液、沼渣,供不應求,賣到了武威市涼州區中壩、羊下壩、四壩鎮的日光溫室,以及下雙鎮的千畝日光溫室園區,還有武南鎮亞蘭公司采摘園。
王虎山算了筆賬,如果他們現在一期工程1000方沼氣工程能夠滿負荷生產,一天就能生產40噸左右的沼液、沼渣,按現在一噸最低40元左右算,一年就能掙30多萬元。
「農村沼氣集中供氣模式,既為農民提供優質生活用能,優化農村能源消費結構,又提高了農產品質量,推動有機生態農業和循環經濟發展,還減少了溫室氣體排放,促進了低碳經濟發展,堪稱一舉多贏,是農村沼氣建設的『二次革命』,也是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省農村能源辦主任李剛說。
李剛表示,「十三五」期間,我省將適應農業生產方式、農村居住方式、農民用能方式的變化,進一步提升沼氣集中供氣能力,進一步擴大集中供氣覆蓋面,進一步提高沼液沼渣綜合利用水平。積極推進以沼氣集中供氣工程為紐帶的循環農業發展,推動農牧結合、種養循環發展。通過扶持有能力的沼氣工程業主或專業沼氣公司采取委托經營、收購兼並等多種形式,跨區域建設、經營多個沼氣集中供氣工程,着力培育發展規模化、管理專業化、運營市場化的農村沼氣集中供氣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農村沼氣集中供氣工程向規模發展、綜合利用、科學管理、效益拉動的方向轉型升級。
「期盼上級給予更多的政策扶持,盡快讓更多的農村群眾享受到沼氣建設『二次革命』的成果。」李剛說。
來源:甘肅日報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