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中國企業海外並購如何繼續「存活」引人擔憂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7-04 07:10




根據來自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數據,今年1月份到6月份,中國企業達成了1211億美元的跨境並購交易,穩超2015年創下的全年對外並購交易額最高紀錄——1115億美元。



這輪由部分中國最大國企和民企掀起的收購狂潮,與2013年以來全球並購活動最疲軟的上半年形成了鮮明對比。出於市場對美國總統選舉和英國脫歐公投前的政治不穩定性的回應,北美和歐洲的並購活動出現了下滑。


在這六個月期間,全球跨境並購交易總規模為5806億美元,同比下滑約4%。而在全球每個主要地區的交易規模下跌之際,總部駐中國的企業開展的並購交易占了所有跨境並購活動的21%。


2015年同一時期內,美國和歐洲總的並購交易規模分別下降了27%和18%。而即使是來自中國買家的狂熱需求,也不足以提升亞洲的跨境交易活動規模,該地區的並購交易總規模下跌了27%。


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亞太區並購業務主管馬約蘭· 埃拉林加姆(Mayooran Elalingam)表示:「中國企業對境外資產的收購欲保持堅挺,它也是2016年全球並購活動的少數亮點之一。」



埃拉林加姆指出,對高科技的需求、
人民幣
的疲軟以及中國國內經濟增長放緩,都是今年上半年促使中國企業尋找境外資產的原因。


由於多筆大規模交易的達成(比如今年2月海航集團(HNA Group)對美國電子產品分銷商英邁(Ingram Micro)60億美元的收購交易),這段時期內中國集團以高科技企業為目標的並購交易價值達到260億美元,遠遠超過2015年全年的95億美元並購開支。



不過,中國史上最大規模的境外收購卻是一宗創紀錄的化學產業並購交易,即同樣發生在2月份的國企中國化工(ChemChina)對瑞士農用化肥企業先正達(Syngenta)440億美元的收購交易。

不過,近日來,由於更多與中國企業有關的並購談判夭折,對於中國大規模並購交易能否持久,部分業內觀察人士表示了越來越大的懷疑。

最近,中國最大的重型設備制造商之一中聯重科(000157,股吧)(Zoomlion),放棄了對美國起重機制造商特雷克斯(Terex)34億美元的競購。此前,中聯重科曾試圖對正在洽購後者的芬蘭科尼集團(Konecranes)橫刀奪愛。

自去年12月以來,中聯重科一直在爭取與特雷克斯達成協議。不過,5月底面臨日益臨近的截止日期時,中聯重科退出了這一並購,稱原因是雙方未能就並購價格達成一致。

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全球並購業務協同主管埃爾南· 克里斯特納(Hernan Cristerna)表示:「由於既存在負責任的收購方,也存在不那麼負責的收購方,對於這輪中國並購交易活動能有多持久仍沒有確定結論。我曾(見證)部分客戶在六個月的時間內,對中國買家的態度從滿懷熱情到不感興趣,從『太好了,讓我們找個中國買家』到對部分中國買家深感擔憂。」

    中國對境外資產創紀錄的需求,在今年上半年支撐了多起跨境並購交易。然而,在多個集團最近在關鍵節點退出競購談判之後,人們對中國企業進一步推動並購交易活動的信心已經減弱。

根據來自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數據,今年1月份到6月份,中國企業達成了1211億美元的跨境並購交易,穩超2015年創下的全年對外並購交易額最高紀錄——1115億美元。

這輪由部分中國最大國企和民企掀起的收購狂潮,與2013年以來全球並購活動最疲軟的上半年形成了鮮明對比。出於市場對美國總統選舉和英國脫歐公投前的政治不穩定性的回應,北美和歐洲的並購活動出現了下滑。

在這六個月期間,全球跨境並購交易總規模為5806億美元,同比下滑約4%。而在全球每個主要地區的交易規模下跌之際,總部駐中國的企業開展的並購交易占了所有跨境並購活動的21%。

2015年同一時期內,美國和歐洲總的並購交易規模分別下降了27%和18%。而即使是來自中國買家的狂熱需求,也不足以提升亞洲的跨境交易活動規模,該地區的並購交易總規模下跌了27%。

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亞太區並購業務主管馬約蘭· 埃拉林加姆(Mayooran Elalingam)表示:「中國企業對境外資產的收購欲保持堅挺,它也是2016年全球並購活動的少數亮點之一。」

埃拉林加姆指出,對高科技的需求、人民幣的疲軟以及中國國內經濟增長放緩,都是今年上半年促使中國企業尋找境外資產的原因。

由於多筆大規模交易的達成(比如今年2月海航集團(HNA Group)對美國電子產品分銷商英邁(Ingram Micro)60億美元的收購交易),這段時期內中國集團以高科技企業為目標的並購交易價值達到260億美元,遠遠超過2015年全年的95億美元並購開支。

不過,中國史上最大規模的境外收購卻是一宗創紀錄的化學產業並購交易,即同樣發生在2月份的國企中國化工(ChemChina)對瑞士農用化肥企業先正達(Syngenta)440億美元的收購交易。

不過,近日來,由於更多與中國企業有關的並購談判夭折,對於中國大規模並購交易能否持久,部分業內觀察人士表示了越來越大的懷疑。

最近,中國最大的重型設備制造商之一中聯重科(Zoomlion),放棄了對美國起重機制造商特雷克斯(Terex)34億美元的競購。此前,中聯重科曾試圖對正在洽購後者的芬蘭科尼集團(Konecranes)橫刀奪愛。

自去年12月以來,中聯重科一直在爭取與特雷克斯達成協議。不過,5月底面臨日益臨近的截止日期時,中聯重科退出了這一並購,稱原因是雙方未能就並購價格達成一致。

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全球並購業務協同主管埃爾南· 克里斯特納(Hernan Cristerna)表示:「由於既存在負責任的收購方,也存在不那麼負責的收購方,對於這輪中國並購交易活動能有多持久仍沒有確定結論。我曾(見證)部分客戶在六個月的時間內,對中國買家的態度從滿懷熱情到不感興趣,從『太好了,讓我們找個中國買家』到對部分中國買家深感擔憂。」


沒有哪一宗並購交易,能夠比安邦保險(Anbang Insurance)今年3月對喜達屋酒店及度假村集團(Starwood Hotels & Resorts)140億美元的競購,更好地代表中國企業參與的並購談判中不成功的那一面。


總部駐北京的安邦曾連續兩周占據國際媒體的頭條。當時,該集團提高了對這個喜來登(Sheraton)、瑞吉(St Regis)等酒店的東家的收購價碼,試圖擊敗喜達屋和萬豪國際(Marriott International)此前已經達成的協議。


這個交易計劃最終在3月底夭折,安邦集團對此並未作出什麼解釋。接着,在今年5月,當一家美國監管機構要求買方提供更多信息之後,安邦撤回了為以15.7億美元收購信保人壽(Fidelity & Guaranty Life)而向監管機構提出的申請。


Perella Weinberg合伙人迪特里希· 貝克爾(Dietrich Becker)警告稱:「與中國買家接觸的賣方,不得不仔細考察這類收購方最終獲取融資及其他許可、並確保協議完成的能力。有太多次接觸未能轉化為成功的交易。」


監管方面的影響被證明是2016年年初以來,左右中國並購交易命運的一大因素。最引人注目的是,今年1月美國外商投資委員會(CFIUS)否決了中國風險資本集團GO Scale以30億美元收購飛利浦(Philips)Lumileds照明業務的交易。


今年6月,在中國化工不得不向CFIUS重新提交申請之後,人們對中國化工及其對先正達的收購所涉及的監管風險也越來越擔憂。此事凸顯出中國集團並購敏感資產時所面臨的風險。


不過,有專家指出,如今阻止中國進一步開展對外投資的最大因素,並不是監管機構,而是賣方對買方完不成交易的擔憂。


美國瑞格律師事務所(Ropes & Gray)駐香港合伙人詹姆斯· 利德伯里(James Lidbury)表示:「中國買家對選擇投資目標十分小心。然而,實際上更大的問題可能是,由於擔心中國買家無法完成交易,賣方正變得不願與中國買家打交道。」


利德伯里指出,今年2月總部駐美國的飛兆半導體(Fairchild Semiconductor)拒絕了來自華潤微電子(China Resources Microelectronics)和華創投資(Hua Capital)的25億美元的收購要約,選擇了開價更低的一家美國集團。


利德伯里表示,這並非唯一一家拒絕中資公司、選擇自己認為更可靠的競標者的公司,「在不那麼顯眼的地方,情況一直都是這樣」。


為跨境交易提供跨境貸款


所有的收購交易都得有資金來源。


就中國的對外並購狂潮而言,這意味着一些非常規結構貸款以及中國大型銀行創紀錄的海外借貸。


中國化工宣布以440億美元收購瑞士先正達,這只是中國企業參與的並購中第二例針對收購目標、而不僅僅是收購方發放貸款的交易——第一個例子是去年中國化工收購倍耐力(Pirelli)。這一次,一個由12家歐洲銀行組成的銀團同意提供150億美元的過橋貸款——依賴先正達的現金流進行償還——同時中信銀行(601998,股吧)(China Citic Bank)仍在通過中國化工自己擔保的股權和債務,籌集剩下的300億美元。


一位資深的財務安排人士表示:「這是非常規的,但它的確允許你利用了兩個投資者群體。為收購目標融資迎合了那些可能不想對中國有風險敞口的歐洲公司。許多中資銀行則更希望向中化提供貸款。中化可能沒有它的收購目標靠譜,但這些中資銀行有政府撐腰。」


Dealogic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與中國參與的交易有關的銀團貸款達到345億美元,比2015年全年規模還要高出四分之三。


類似的收購活動飆升也體現在中資銀行創紀錄的海外、而非國內借貸上。今年,以工商銀行(601398,股吧)(ICBC)和中國銀行(601988,股吧)(Bank of China)為首的中國大型銀行借貸了122億美元,大多數是美元計價,並通過它們從香港和新加坡到迪拜和紐約的海外分支機構完成。


從海外籌集交易資金,有助於避免對外支付收購價款對不斷走弱的
人民幣
造成直接壓力,如果從海外籌集的資金有富余,還可以匯回國幫助提振
人民幣
匯率。


銀行家表示,此次為中化交易籌資440億美元時所采用的創造性融資安排,未來還將大顯身手。匯豐銀行(HSBC)東南亞區國際銀行業主管史蒂芬· 威廉斯(Stephen Williams)表示:「需要多少創造性思維取決於交易的規模——較大規模的交易將更需要更具創意的融資方式。」(文章來源:FT中文網)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