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鉅亨新視界

〈鉅亨主筆室〉L型?景氣復甦期待絕望?

鉅亨網總主筆 邱志昌博士 2016-07-04 07:01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壹、前言

如果未來台灣與全球經濟,多是呈現低度成長,也就是L字型的發展,這會是相當可怕的事。這就意味著在面對經濟、金融與地緣政治下不景氣、不順利的調整期會拉得很長、長夜漫漫無盡頭。雖然全球股市在2016年6月24日,英國脫歐公投利空襲擊後、多出現強勁反彈;但卻無法掩蓋投資機構、經濟學家與央行總裁,對全球經濟成長低迷的憂心。現在全球資金仍相當寬鬆,除日本央行負利率外、歐洲央行還在推行QE。台灣在上周四央行降息後,重貼現率也降到1.375%,逼近2009年2月、全球金融風暴將結束時低點。台灣金融業可能依循此寬鬆政策,調降一年期定存利率、由1.12%往下調降;若再扣除2016年預估的,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1.09%;則台灣將會出現存款人,在新台幣存款的實質利率為負數情況。目前全球資金寬鬆程度前所未有,但卻對全球經濟復甦助益越來越小;寬鬆貨幣政策邊際效益已趨近於零、問題嚴肅。


貳、央行總裁、投資大師們對下半年全球經濟景氣多非常憂心!

除避險基金大師索羅斯、與商品投資教父湯姆羅傑斯,在英國脫歐公投決定後、仍持續擔心緊張外;索羅斯在歐洲議會上,還提到今後的歐盟解體危機。這與每天多在開盤、收盤全球股市節奏相比,其實這一些可能發展多還是言之過早。但由種種訊息顯示,全球金融投資機構、在英國脫歐公投決定後,連想到的可能長期負面發展還有:一、Fed不太可能再度升息了,在非經濟變數極端風險衝擊下,盡量保持穩定與寬鬆貨幣政策;今下半年最多升息一次。二、在全球民意顯然轉為民粹後,幾乎不必再參考、未來美國總統選舉民調;川普先生的保守主義思維抬頭已成為必然。雖然目前在民主黨中,希拉蕊的民調支持度還領先川普約有12%,但英國脫歐「情緒」已蔓延到美國總統選舉。若川普篤定當選,則在全球貿易政策上、想當然爾;美國消費市場不會再對全球新興國家有求必應。三、在資金往低風險性資產移動後,新興國家股市與房地產價格,是否因為資金外逃而大跌?全球最大新興中國經濟資產泡沫與信貸危機是否會陸續浮現﹖人民幣匯率變動,成為一個近期被關注的焦點。由英國脫歐通過後這幾天,雖然股市反彈速度並不慢,但全球金融市場並沒有因此而放鬆心情。除Fed不敢再提升息外,亞洲新興國家、如韓國與台灣多已陸續降息,再加上全球公債市場步入負殖利率;股市成交量低迷不振,資金使用效率持續降溫。目前德國、日本與英國基準公債殖利率多已轉為負數;其中以日本公債負殖利率現象最為嚴重,不僅10年期指標公債殖利率已成負數,且已擴及到15年期公債。而德國與英國在7年期以內,公債殖利率也多成為負數。在財政學理論上,政府發行公債在貨幣市場中,會對資金有「排擠效果」(Crowding Out Effect);政府發行公債的行為,其實是與企業在貨幣市場中「搶錢」,理論會造成市場利率上揚;但教科書定律在目前資金氾濫情勢中完全失效。

台灣央行在2016年6月30,召開貨幣政策理監事會議,會後央行宣佈降息半碼0.125%。這是自2015年9月以來,台灣央行第四度降息。市場利率下跌將會使,未來淨現金流量折現率變低、合理股價上揚。但以目前台股股市位置、以月線圖檢視,央行在2015年9月首次降息時,台股加權股價為7,907.31點至8,305.82點間;嗣後經過四次每次半碼降息至今,台股股價指數呈現箱型盤整格局;箱型的上限為8,871.87點,谷底點數為7,627.89點。由每天次級市場成交金額變化,台股交易量顯然在2015年12月21日,也就是在Fed的12月27日降息前開始趨於冷淡。雖然Fed在12月27日,將Federal Fund Rate升一碼後也不再升息,在此之後外資對台股買氣並不匱乏,但低迷的交投氣氛目前仍然籠罩在市場上空。央行最大用意在於以多次降息,穩住在谷底盤旋的經濟景氣與股票市場。以台灣國發會在6月27日,所公佈2016年5月景氣對策信號檢視,在過去10個藍燈憂鬱谷底後,終於呈現兩個月的黃藍燈。寬鬆的降息政策對股市,有穩定但無顯著推升效果。令人驚心觸目、不寒而慄是,央行彭總裁首次提出,台灣經濟未來將呈現L型態發展;他認為擴張的財政政策與產業轉型升級,才能使台灣經濟由L型態、翻轉為U型復甦。

叁、未來經濟情勢江河日下?天佑台灣!天佑全球!

而就在央行宣佈降息前一天,台灣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預測團隊,將2016年台灣GDP成長率,由2015年的預估值、1.22%下修為0.52%。中研院團隊認為,全球外需情勢混沌,美、日、歐貨幣政策分岐,再加上英國脫歐等因素,GDP成長率顯著下修。以近期國內各大經濟預測研究機構,對台灣GDP下修思維中顯見,最保守的中研院團隊預估值中,可能不僅包含對英國脫歐公投的失望,並還預估了:一、2016年11月美國新總統當選人川普的新保守主義,將對全球GDP成長造成負面影響。依據IMF經濟學家,與瑞士再保險公司統計資料,2015年全年全球GDP規模約72.9兆美元。IMF認為英國脫歐公投的混亂,將會造成全球GDP成長失落與折損。如果其折損程度為0.2%到0.5%之間,則換算為GDP總值為0.1458兆美元、至0.3645兆美元。二、這與全球股市對脫歐公投,利空反應的程度似乎並不對稱。因為在6月24日至27日全球股市,全球股市為英國脫歐折損總市值約為3兆美元,如果將6月28日到7月1日反彈也算,則至少會發生的損失約為1.5兆美元,佔2015年全球GDP規模72.9兆美元的2.05%。任何一個經濟體期GDP、與股市總市值間存在正相關。全球股票總市值約為63兆美元,GDP佔有總市值比率約為1.157倍;新興國家GDP與股票總市值得比率倍數較高,全球GDP的滑落對股市總市值必然有負面影響。

因此若以國內經濟預測機構,對今下半年經濟預估保守觀點,則進一步可再預期、在7或8月IMF將會對全球GDP成長率,至少下修幅度可能超過1%以上,可能由2015年底預估的3.4%,2016年第一季微幅下修預估的3.2%,向下修正到2.5%以下。中研院對台灣GDP的預估也包含,近期台灣風起雲湧的勞資糾紛、罷工運動。由民主政治功利主義觀點來看,通常執政黨多會站在勞工這一方,因為在選票是一人一票;經營階層與勞工相比是少數。何況是具有官股色彩的公司,鞏固選票基本盤是為必要政治考量。從傳統「公司理財」財務理論觀點,公司融資順位Pecking Order,其優先順序應該是債權人、股東、最後才是員工。這也是說當一家公司進行清算時,債權人即貸款給這家公司的金融機構,它的債權一定得先獲得確保。再來才將剩餘價值發放給股東,最後才是員工。這樣的順序是資本主義擴張的基石,對資金的最大提供者、債權人有最安全的保障;因此債權人無後顧之憂,企業對資金有求必應。但台灣自從華隆纖維紡織公司關廠,引發工廠工人要求退休金多次與政府抗爭後,這個順位已經改變;員工成為公司清算後最優先者,也就是公司在清算後,要先給付給勞工薪資或退休金。這顛覆了傳統公司理財理理論,也動搖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盤。這種效應會逐漸使金融機構,對企業經營提高警覺,對財務不佳的公司在罷工中縮手。例如華航罷工也會使持有華航股票股東,擔心官股未來在罷工中讓步,所增加的支出或費用。股東將會計算這將減損多少公司盈餘、每股純益損失多少。而若台灣、這種因多年沒調高勞工薪資,而必需以罷工行動來滿足,則企業資金的後援將會失去基礎;相對地金融機構也會在資金寬鬆中,疑東疑西、對於已經淹腳目的資金善用傷透腦筋。

肆、結論:英國脫歐是「反全球化」浪潮的第一槍!

在歷經量化寬鬆、負存款準備、負利率等政策,全球金融市場逐漸對寬鬆貨幣政策鈍化,股市也開始出現高檔現象。這些貨幣政策或許可解決,美國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所面對的窘困,也可鬆弛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使危機後的經濟衰退不至於迅速到來,但在QE一結束後不到兩年,全球的經濟成長、還是先得面對成長趨緩挑戰。尤其嚴重的是,它無法解決政治的分離問題。曾經是日不落國的英國,首先發難要脫離歐盟;美國自掃門前雪的社會氛圍,也已經逐漸居於上風;這正是人類社會「全球化」浪潮,由最高峰急轉直下的徵兆。為何全球最理想化世界大同,「全球化」的工程在此時此際,遭受到這麼大的挫敗?最主要原因是,過去全球化的結果造成:一、受益的是金字塔階級族群或國家,如企業CEO或是大股東、及全球最富強的美國。這種現象拉開了,全球中產與基層階級、與高收入階級的收入距離;貧者雖然未更貧,但富者卻越富。二,而這種所得重分配的結果可能已呈現M型化,高所得者將中產階級拋得遠遠的。而在基層人們,根本無法享受到「全球化」益處。而且過去幾年因民主政治的崛起,政府擴大對財政赤字預算運用,以此爭取選票;最後造成國家債務迅速增加、財政赤字惡化。因此當中產與基層收入者,在面對世代交替時,對下一代的福利存在著無力感,因而對自我的保護與自衛心態油然而生,英國脫歐是反全球化的第一槍。三、由經濟調整觀點檢視,中國人民幣短期必需隨著全球貨幣波動,而對於曾經統治過全球殖民地的英國,選擇離開歐盟而自我孤立,這些多代表著「全球化」的方向將會轉變,未來個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時代漸漸來臨;而在這種氛圍下的經濟調整期,可能會是人類第二次大戰後最長的一次。(提醒:本文是為財金專業研究分享,非投資建議書;不為任何引用本文為行銷或投資損益背書。)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