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陷入雙重風險 宏觀調控左右為難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6-29 17:30
和訊網消息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在中國政法大學薊門法治金融論壇第十六講中表示,目前中國既有潛在通貨膨脹的壓力,又有經濟下行的嚴峻威脅,在雙重風險並存的情況下,政府調控既不能全面擴張,也不能收緊,因為過度的刺激需求,尤其是低質需求,將導致通貨膨脹,根本阻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如若完全沒有需求刺激,經濟或一路下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將失去穩定的社會基礎。因此,需求管理和供給側管理一定要銜接好,不能「各領風騷幾百天」,而要「一張藍圖繪到底」。
實際上,政府控制通脹、失業率以及實現中長期經濟增長的目標,要求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增長的底線就是6.5%。在劉偉看來,政府不敢全面擴張,即財政和貨幣同時放松,這樣不利於遏制通脹;也不敢收緊,這樣不利於遏制下行。因此我國采取了松緊搭配的政策格局,即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這兩大政策目標有差異,方向有不同,根據雙重風險的變化,松緊搭配的政策有時可能朝着「松」的方向傾斜一點,有時可能朝着「緊」的方向傾斜一些,但是松緊的格局不能變,不敢雙松,不敢雙緊。
不過劉偉認為,這種政策只能緩解矛盾,不能解決矛盾。中國經濟下行無論是投資需求疲軟,還是消費需求疲軟,深層次的原因不是沒有資金,不是居民收入沒有增長,不是總量問題,而是產業結構升級和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扭曲的問題,是結構問題。
「國有企業的間接融資渠道是通暢的,國有企業拿了錢為什麼投不出去?是因為其創新力不夠,沒有產業結構升級的空間,如果硬投,就是低水平的重復,刺激出一堆低效率的產能,在去產能的背景下,再大規模重復投資,帶來的矛盾就更大」,劉偉說,「雙重風險並存實際上都是來自結構性的失衡」。
而要解決這些深層次的結構矛盾,就必須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劉偉表示,供給側的運作與需求側不同,其政策出台影響的對象是生產者和勞動者,就是企業和工人職工,目的不是控制其購買量,而是降低企業成本,提高企業創新,加強企業管理,提高企業效率,提高勞動者的積極性及勞動生產率。
除此之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重要的是除了一般的財政貨幣政策之外,還要有一系列結構性的政策配合。包括產業結構政策,技術、科技戰略政策,所謂進入退出的壁壘問題等。
同時,要處理好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的關系。不能盲目地刺激需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淘汰劣質產能,「一旦把需求給刺激起來,大家都在搶購,什麼都可以賣掉,這時候誰去調結構?誰去去產能?」所以過度刺激需求,尤其是刺激低質需求,將形成通貨膨脹,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根本的阻斷
但是劉偉稱,如果完全沒有需求刺激,經濟或意味着會一路下行,失業率很高,社會動盪不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將不牢固。所以需求管理和供給側的管理一定要銜接好,既不能盲目地去刺激需求,阻斷供給側結構改革,但是也不能不顧需求,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離開了必要的需求擴張的環境,離開了必要的經濟增長的前提,它很難推進。
另外,劉偉還表示,讓一個短視的政府來主持選擇是需求入手還是供給入手時,多數會選擇需求,因為需求端的見效快,而供給側要結構性調整基礎設施、創新、效率,結構改變是效率的函數,效率提升是創新的函數,這些都是漫長的過程。
因此,政策上要考慮短期和長期的兼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旦提出來,要求從中央到地方一定要有短期目標、長期目標,一定要有長期的概念,「一張藍圖繪到底」,而不能「各領風騷幾百天」。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