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國運傳承的持久力量(1)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6-27 11:00


【輝煌95年】


國運傳承的持久力量


——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五周年特稿之四

返視歷史,長久仰望,更知來路不易。

「敵則求請無厭,我乃應接不暇,此亦智勇俱困之秋矣」——

這是《晚清文選》對中國當時困頓世局的概括。

95年滄桑巨變,從「智勇俱困」的迷茫中走出,無數次浴血征戰,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我們終於迎來「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無論是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年代,還是面對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嚴峻挑戰;無論是面對世界格局劇變,還是面對西方和平演變,我們都能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

這背後,究竟是一種什麼力量?

「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作出深刻有力的論述。

文化自信之「源」:更基本的力量

1905年,《猛回頭》的作者、年僅30歲的陳天華帶着救國無術的悲哀投海殉國。「大地沉淪幾百秋,烽煙滾滾血橫流。傷心細數當時事,同種何人雪恥仇?」反映着當年知識分子面對國家民族瀕臨危亡時的巨大悲憤。

百年後的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接近中華民族復興的目標——在不久前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賽娟說,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指引下,我國一定能逐步解決創新中遇到的問題,跨入世界科技強國行列。

百年回望,從「智勇俱困」到行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征程——這是一個跨世紀的「中國故事」。

今天,「中國故事」成為西方媒體關注的焦點,人們也在探問這背後的「發展密碼」——當世界里程第一的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在廣袤的中國大地縱橫馳騁;當絲路花雨重新復活於「一帶一路」的海陸通道;當紐約時代廣場戶外顯示屏上,中國先哲孔子的動畫形象與熙來攘往的人群融為一體——自信,不只來自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硬實力,更來自歷經磨難而彌深、千錘百煉更堅強的中國精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從宏闊的歷史視角揭示了道路選擇與文明傳承的深層內涵。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國共產黨,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的領航者,在歷史的長鏡頭里,我們可以探究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回望95年的探索與實踐,正是文化自信讓我們思想篤定,方向堅定。

「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後,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毛澤東曾這樣形容。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然而,中國究竟有什麼樣的土壤讓馬克思主義深深扎根?

不僅致力於科學「解釋世界」,而且致力於積極「改變世界」——這是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品格。從「城市中心論」到「農村包圍城市」的轉變,從五次反圍剿的斗爭,到萬里長征的壯舉,從抗戰烽火中的浴血奮戰,到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最終告別戰亂頻仍、四分五裂,實現夢寐以求的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開創歷史的新紀元——每逢重大關頭,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不斷尋求一個民族的光榮夢想。

這是信仰的力量,這是科學思想蘊含的磅礴偉力。

為何只有在中國,馬克思主義能綻放如此絢麗的花朵?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踐結合的過程,也是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1938年,毛澤東在題為《論新階段》一文中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之後,既強調「馬克思這些老祖宗的書,必須讀,他們的基本原理必須遵守」;又反對「言必稱希臘,對於自己的祖宗,則對不住,忘記了」。在《實踐論》中,既講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又講中國傳統的知行觀;在《矛盾論》中,既講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又講中國傳統「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變易論——無不彰顯着「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哲學思想。

「數千年來,中華民族走着一條不同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發展道路。我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國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決定的。」習近平總書記字字鏗鏘。

——回望95年的苦難與輝煌,正是文化自信讓我們傲骨錚錚,精神不屈。

斯諾在《西行漫記》中評述道:長征之初,當時幾乎人人都認為完了,認為這是為紅軍送葬出殯。

然而,苦難成就輝煌,超越人類生理極限的挑戰磨礪出偉大的奇跡和偉大的精神。有統計顯示,中央紅軍整個長征途中,平均每行進1公里,就有3至4名戰士壯烈犧牲……如今,長征親歷者正帶着他們的紅色記憶一個個離去。但他們的偉大精神,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液。

95年風雨征程,從上海石庫門點燃信仰的燎原火種到長征這一「人類軍事史上的偉大奇跡」,從「新中國的誕生」到掀開改革開放的壯麗詩篇,中國共產黨人在苦難與輝煌中,鑄就着一個個「精神高地」: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構成了中國共產黨革命時期最光輝的精神燈塔;創業精神、抗洪精神、青藏鐵路精神、航天精神、汶川精神等,凝聚成為一個民族的精神脊梁。

——回望95年的光榮與夢想,正是文化自信讓我們不忘本來,開辟未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5000年中華文明的浩瀚星辰,時間的長河滌盪塵埃,文化的血脈綿延至今,精神的紐帶浩盪飄拂。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古印度、古希臘、古巴比倫文明都在歷史的長河中被割斷、湮滅,唯有中華文明生生不息,薪盡火傳——

這是跨越時空的精神傳承——有齧雪苦節的蘇武,有舍身求法的玄奘,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到「位卑未敢忘憂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獻身精神……都成為激勵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演化成中國人民獨特的民族精神,支撐着中華民族勇往直前。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習近平總書記作出深刻闡述。

「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習近平總書記語氣堅定地說。

文化自信之「魂」:更深沉的力量

近年來,西亞、北非、中亞,一些國家動盪的背後,也正是意識形態的交鋒。

面對社會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日趨活躍、主流和非主流同時並存、社會思潮紛紜激盪的新形勢,如何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新形勢,如何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文化軟實力、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有過深刻論述:「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這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於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巴爾扎克形容道,「人類的靈魂真是個精靈,它能把一根稻草變成金剛鑽」——精神和信仰的力量何其強大。如果要了解「中國精神」,就要透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而只有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才能洞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深厚的文化基因,才能深知這個國家遇難不懼的定力、矢志不渝的耐力、化危為安的魄力。

講仁愛,重民本,這是底蘊和底氣;尚和合、求大同,這是視野和胸襟——

中國現代詩人何其芳曾描寫抗戰時期的延安景象:「延安的城門成天開着,成天有從各個方向走過來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燒着希望,走進這城門。」據統計,當時來到延安的學者、藝術家和知識青年大約有6萬人。

為什麼在極其殘酷的條件下,我們的革命隊伍能贏得無數人舍生忘死的緊密追隨?為什麼「小米加步槍」能擁有戰勝「飛機和大炮」的巨大威力?答案在於「人民」!從《管子》所言的「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是我們民族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

這個95年,是一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奮斗史,在歷史的深處,潛藏着太多難以忘卻的精神記憶——東北抗聯的楊靖宇,與敵人周旋數日、寧死不屈,敵人解剖他屍體時受到莫大(博客,微博)震撼,胃里竟是軍大衣中的棉花、雪下的草根;沂蒙紅嫂,「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口飯做軍糧,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

百年風雨,多少悲壯,多少豪邁,多少光榮。

「我們生而為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的話寓意深遠。

這是執政黨的文化自信,這是源自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

「為什麼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95年崢嶸歲月,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傳承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上下求索、歷經千辛萬苦確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載着我們每個人的美好願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深刻闡述。

然而,面對新形勢,新挑戰,信念與信仰的考驗無處不在——

政治、經濟、社會問題的背後,都暗含着價值觀念與意識形態的交鋒。面對「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修昔底德陷阱」,怎樣應對?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怎麼破解?面對「硬實力」與「軟實力」的差距,如何補齊?

「要保持對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信心來自不回避矛盾、不掩蓋問題的主動擔當;信心來自銳意改革,不懈攻堅的務實行動——從輿論為正風反腐一致點贊,到三個國家紀念日的全民參與;從大幅削減行政審批事項,到國企改革、財稅體制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等重點改革縱深推進;從「雙創」政策加快落地,到戶籍、高考等領域改革破冰,改革凝聚了更大的社會共識,賦予了信仰更大的力量。

這背後,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進取精神,是「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內不愧心」的坦盪胸襟……

「盡管國際上唱衰中國的聲音仍然不絕於耳,但是,中國的變與不變,依然如故:變的是方法,不變的是信心。」《歐洲時報》在今年3月發表的《中國五大發展理念助力全球經濟治理》一文中說,中國信心從何處來?這個答案就在於中國的「頂層設計」和「價值觀念」。

文化自信之「夢」:更持久的力量

「布哈里的《聖訓實錄》享譽千古。花拉子米的《代數學》堪稱人類智慧的一座豐碑。伊本·西拿的《醫典》集世界醫學之大成,他的哲學著作《治療論》被奉為中世紀哲學的最高典范……」6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烏茲別克斯坦最高會議立法院的演講中細數當地的文化遺產,並再次提到了「朋友圈」——「我們的朋友圈越來越廣,『一帶一路』建設逐漸成為沿線各國人民共同的夢想」。

曾有外國代表問:一個不斷發展的中國怎樣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的回答推本溯源,意味深遠——

「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走向何方?中國到了今天,我無時無刻不提醒自己,要有這樣一種歷史感。佇立在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有一組浮雕,表現的是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國革命勝利的全景圖。我們一方面緬懷先烈,一方面沿着先烈的足跡向前走。我們提出了中國夢,它的最大公約數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千年前的絲路輝煌,張騫策馬、鄭和遠航,播撒文明之花。如今,「一帶一路」戰略成為世界跨度最長、最具潛力的合作帶,成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最新的時代注腳。

不拒眾流,方為江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對吸收借鑒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論述體現了宏闊的文化視野,這正是基於對世界文明發展的更深認識,對中國文明歷史的更深領悟——這正是中國崛起中的文化自信。言及和平,「協和萬邦」「親仁善鄰」「親望親好,鄰望鄰好」「國雖大,好戰必亡」;談及歷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論及責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講到尊重,「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

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到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這既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思想,又蘊含着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與哲學,體現了傳承與創新的辯證法——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彰顯了中國在發展新征程上的高度自信與孜孜追求。

4月28日,美國紐約時代廣場納斯達克交易所樓大屏,播放着六歲的中國小超模孫嘉璐在T台走秀的精彩片段,她展示着中國的民族服裝,瀟灑而自信。

而在大洋的另一端,德國紐倫堡·埃爾蘭根孔子學院舉辦的聯歡晚會上,一部德國學生表演的話劇《梁祝》引得場下觀眾歡呼。目前在德國,每年約3萬人學習漢語,越來越多的德國高校開始設立漢語師范專業。

這是中國眼中的世界,也是世界眼中的中國。

穿越5000多年的歷史煙雲,更能深刻地理解中國的苦難與輝煌、光榮與夢想。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不斷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朝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不斷前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當前,「十三五」規劃正在全面展開,21世紀頭20年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進入最後時段,距離第一個百年目標的實現只有不到五年的時間,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沖刺已經開啟。

「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着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習近平總書記的話字字鏗鏘。

(光明日報記者 馮蕾 李慧)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