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設計這些年:從科技到時尚的長途跋涉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12-26 12:43
導語: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絡版本月刊登題為《蘋果為什麼不長在樹上》(Why Apples Don t Grow on Trees)的評論文章,回顧了蘋果公司從誕生至今對設計理念的推廣和發展,它的獨特理念也最終從一種小思維變成了主流模式。
以下為文章全文:
蘋果公司理念獨特
經常有人問我:“除了蘋果,還有哪家成功的企業是以設計為主導的?”每每此時,我都會遲疑一下——並不是因為法拉利和宜家這樣的企業算不上成功的例子,而是因為這個問題讓我陷入了思考:為什麼蘋果對設計的崇尚如此深入人心?
但看過哈姆特·艾斯靈格(Hartmut Esslinger)的《保持簡單》和林德·卡尼(Leander Kahney)的《喬尼·艾維》后,我感覺這都是理所應當的。
我們之所以喜歡蘋果,未必是因為它的設計方法,實際上,蘋果與其他以設計為導向的一流公司並沒有太大區別,例如無印良品或Bang & Olufsen。它真正特別的是,雖然蘋果電腦誕生之初僅憑技術優勢就足以在一對手中脫穎而出,但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卻從一開始就把極致外觀和體驗的追求融入電腦行業。
在傳統觀念中,設計的地位與營銷無異——只是增強品吸引力的表面功夫而已。設計在多數企業心目中的作用就像是“給豬涂口紅”。對於一款在成熟市場中面臨很多相似對手的既有品而言,這的確是一項可靠的戰略。但在技術快速進步的行業中——例如1910年代的汽車行業或1980年代PC行業——企業往往不會把設計作為自己的賣點,因為這完全沒有必要。
但喬布斯卻是個異類,在整個行業都不重視設計的年代,他卻把設計置於蘋果品開發流程的核心地位。該公司的設計師全程參與到品的開發過程中,為品的最終體驗貢獻了自己的智慧,而不僅僅是按照工程師的要求在外殼上“涂脂抹粉”。事實上,設計師反而為工程師設定了一些具體要求。這在早期是一件很有風險的事情,因為蘋果品的成本會因此增加,而它的與不同之處卻沒有多大必要。然而,幾十年過后,這種“重設計,輕技術”的體驗卻令蘋果公司在一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融合工程與設計思維
喬布斯和史蒂夫·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1976年在加州帕羅奧爾托的一個車庫裏組裝了首台平板電腦。Apple I誕生后,他們又開發了更成功的Apple II,隨后是Apple III、Lisa和Macintosh。彼時,PC還是難得一見的稀罕物,如果你捨得在電子商店花幾千美元買上一台,等到你回家接上電源后就會發現,它其實沒什麼用——只不過是一個衝著你不停眨眼的大盒子,當你在鍵盤上隨意亂點時,多數時候都會返回“語法錯誤”的提示。
后來,到了1982年,喬布斯聘請德國設計師艾斯靈格幫助塑造蘋果的“設計語言”或“獨特風格”。喬布斯採取了一種矛盾的方法,將複雜、經典的設計理念推向了一個滿是早期用戶的市場。這些冒險的靈魂已經為探索神秘的電腦世界做好了准備,但卻未必渴望富有美感的物件。但喬布斯還是給他們提供了這樣一個直觀又高雅的東西,並潛移默化地教會了很多技術人員(包括我自己)如何在數字時代欣賞設計。
[NT:PAGE=$]蘋果的多數標誌性品都遵循了艾斯靈格的“白雪”設計語言。(“白雪”指的不是品色,蘋果當時的品其實是米黃色的。它的起源是艾斯靈格參加的一次設計比賽,他當時設計的7件作品就像7個小矮人。)艾斯靈格的《保持簡單》裏提供了很多“白雪”風格的原型品和設計圖,以及很多早已為人熟知的成品。其中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第一代Macintosh,它那類似於家電的緊湊設計,給人以親切友好的感覺,徹底改變了人們對家用電腦的印象。
我們必須讚賞艾斯靈格的眼光。他與喬布斯共同打磨了后來被人稱作“思想的自行車”的電腦,而在那時,電腦還遠算不上“自行車”——它更像是用竹條做框架、用手工雕刻石輪的簡陋原型。但艾斯靈格還是充滿耐心、一絲不苟地定義了這個矩形盒子與坐在它面前的用戶之間的各種關係。盡管這種設備當時几乎毫無用處,但艾斯靈格卻大膽設想,它有朝一日將身兼重任。這與喬布斯不謀而合。
在喬布斯1985年被時任蘋果CEO約翰·斯卡利(John Sculley)驅逐后,艾斯靈格也不再為該公司設計品。隨后10年,蘋果公司的命運急轉直下。微軟大幅改進了Windows,逐漸追趕Mac。蘋果的硬件設計也變得有些落伍,設計師只能為品做一些“粉飾工作”,而無法親自設想品的造型和使用體驗——換句話,他們的工作變成了“給豬涂口紅”。
喬布斯的回歸
當喬布斯1997年重新出任蘋果公司CEO時,設計主管羅伯特·布魯納(Robert Brunner)剛剛離職,他的副手喬納森·艾維(Jonathan Ive)也考慮離職。但艾維最終還是決定留下來,而他和他的團隊也最終設計出了數十年來最令人難忘的品。像糖果一樣色彩斑斕的半透明iMac幫助蘋果輓回了勢,而艾維和他的團隊又接設計了很多i系列品——iPod、iPhone、iPad。即使卡尼的那本書無法幫助我們了解喬尼的真實想法,至少也可以帶我們回顧這些偉大品的創作過程。
艾維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才能,他能完美地感知我們手拿他設計的品時的切身感受。卡尼在書中記敘了艾維在英國求學時,如何成長為一名年輕的工匠,不僅自己設計草圖,還會親手製作成品。因此,他總是對細節問題十分苛求——他有一次甚至因為Power Mac G4上應該使用哪種螺絲專門去找喬布斯。這種問題在別人看來似乎無關緊要,但對他來卻至關重要——就像技藝高超的廚師一樣,他知道用不同地區的鹽做出的菜的味道也是截然不同的。
但倘若喬布斯沒有把設計的地位提升到如此高度,這些天賦都將被白白浪費。對喬布斯來,設計從來都不是單純選擇材料那麼簡單,盡管這同樣很重要。在喬布斯的領導下,蘋果意識到,偉大的設計必須輔以一絲不苟的製造工藝,還要給蘋果帶來利潤優勢。也就是,要生出真正理想的品,不僅要按照艾維的想法使用完美的鋁製外殼,還要輔以CEO蒂姆·庫克(Tim Cook)對原材料的嚴格把關,維持適當的成本。
盡管蘋果公司表面看來被一幫身穿黑色套頭衫的人統治,但它真正的不同之處在於各類人才的相輔相成——製造與供應鏈管理都與設計流程完美融合到一起。
過去10年間,當電腦真的走向大時,蘋果也將這種一體化的設計理念推向了主流市場。蘋果早期對設計的投資收到了回報,因為對消費者來,新技術的邊際價值正在萎縮。我們以前都是依據技術來制定購買決策的,總是想用更快的處理器來運行游戲,或者用更大的硬碟來存儲照片。但現在,我們已經不太關注參數,而是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電腦的使用體驗和外觀設計。
換句話,我們的技術要求已經基本得到了滿足。計算設備已經成為一種成熟的品,而設計逐漸成為了行業的定義因子——事實上,科技行業似乎正在逐漸與時尚行業結合。
蘋果公司目前的決策流程仍然不為外界所知。要更好地了解這些信息,可能還要再等幾十年,等到艾維像艾斯靈格一樣慷慨地吐漏心聲。盡管有些勉強,但艾斯靈格還是認可艾維的才華。那本書的最后透露一件頗為諷刺的事情:艾斯靈格為蘋果設計的最后一個品的代號就叫“喬納森”。(鼎宏)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