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公告

銀行理財產品亟待轉型 破除剛性兌付面臨挑戰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1-08 18:30


中誠信國際近日發布的分析報告顯示,在存款利率管制和投資渠道單一的情況下,居民對銀行理財產品的需求非常大,理財產品對存款的分流也日益明顯。尤其是三季度存款增長明顯放緩,當季減少9504 億元,同比多減3.1 萬億元。

中誠信國際總裁助理黃燦指出:“銀行把理財產品實際上作為存款替代品經營,反映到其業務操作中,就出現了銷售誤導、期限錯配、資訊披露不足、內部交易調節收益等問題,從而進一步坐實了理財產品即為‘存款替代品’,強化了剛性兌付預期。”


針對理財業務高速增長和風險積累並存的狀況,銀行理財業務監管逐步升級趨嚴。2013年“8號文”對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非標準化債權提出了上限規定,全國銀行業理財資訊登記系統上線使監管手段和統計數據資訊披露顯著提高,“35號文”要求銀行開展理財業務事業部制改革。黃燦指出:“銀行理財業務大部分為債權類直接融資,這類業務又以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為主,在銀行表外核算,不占用資本,無需計提撥備,所謂‘剛性兌付’正是銀行針對此類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承擔了全額兜底責任,在此預期下,銀行在此類產品上實際承擔的風險被低估。”

2014年12月,監管層醞釀出臺《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試圖從根本上解決銀行理財業務的剛性兌付問題,其核心內容是推動銀行理財產品逐步向凈值型產品轉型。2014年上半年,全國銀行業募集理財資金49.41萬億元,其中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占比僅為3.41%。中誠信國際認為,銀行理財產品向凈值型產品轉型面臨以下問題:

新規允許凈值型產品30%的資金投資於非標債權資產,由於各家銀行對非標債權資產的風險評估可能差異較大,非標估值很難得到一致認可。

銀行理財產品缺少第三方托管和第三方審計,凈值存在被操縱的可能性。

銀行理財資管計劃和理財直接融資工具的推出,意在將非標債權資產轉化為標準化債權資產,但試點一年多來,參與主體少、估值認可度低、交易不活躍,未來理財直接融資工具的發展前景具有較大不確定性。

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組合設定以債券為主,交易規則以持有至到期為主,在債券投資方面銀行並無投資管理優勢,若向凈值型轉型需要大幅提升銀行投資主動管理能力。

截至2014年6月,發行理財產品的銀行共有498家,其中絕大多數中小銀行不具備管理凈值型產品的系統、人員和經驗。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