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咨詢:資本過剩推動國內投資扭曲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5-26 09:10
本文由安邦咨詢授權和訊智庫發布
隨着實體經濟逐漸走下坡路以及國家大力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對於影視產業的稅收、金融支持力度明顯上升,各地方政府也紛紛出台相應的優惠政策。受此影響,影視娛樂業逐漸成為市場投資的熱點領域,成了資本市場並購高發地帶。
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在電影與娛樂行業,中國企業共計發生了125起並購,並購總金額高達927億元。特別是按季度來看,2015年第三季度、2015年第四季度、2016年第一季度和2016年第二季度的並購金額分別為29.36億元、73.4億元、220.7億元和388.2億元,明顯呈現出逐季度上升的趨勢。2015年以來,文化傳媒行業還完成了19起定向增發,募集資金達到592.14億元。截至目前仍然有12起定向增發尚未完成,計劃募集資金達到662.71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一些毫無經驗的實體企業在一夜之間就投身影視文化和創意產業。主營業務為電聲生元器件及電聲組件制造的共達電聲(002655,股吧)此前宣布,擬作價41.2億元收購西安春天融和100%股權及北京樂華文化100%股權,正式進軍影視娛樂行業。這兩家公司標的資產股東全部權益賬面價值僅為6.26億元,共達電聲的出價增值率高達558.36%。更早之前的4月,主營業務為通訊器材銷售的上市公司恆信移動(300081,股吧)宣布,擬作價12.9億元收購東方夢幻100%股權,同時募集配套資金9.9億元。截至去年底,東方夢幻標的公司母公司所有者權益合計2.07億元,增值超過10億元。
在安邦咨詢(ANBOUND)研究團隊看來,影視娛樂產業作為輕資產行業,如果是同業並購,購買的是業務相關性強、有助增強競爭力的企業,找到對路的發展模式,那麼對於並購交易雙方來說就是雙贏的局面。但跨界並購完全不同,對於與影視行業相隔較遠的企業來說,貿然進入陌生的行業,潛藏的風險不言而喻。機構的研究表明,與影視傳媒行業投資並購浪潮相伴的,是商譽占總資產比值的不斷攀升。2010年末全行業商譽占總資產比值僅為1.3%,但到了2015年末這一比值就增長至15.0%,五年間增長近43倍。商譽占總資產比值大幅上升,意味着風險快速積累,一旦業績不及預期,商譽減值損失不可避免。
影視行業本身的風險更是不可忽視。中國每年生產大量影視作品,但真正能公開上映、發行的,比例並不高,即便放映發行,能獲得高收視率和銷售業績的則屬鳳毛麟角。大量作品結束拍攝後就直接進入庫存,自此難見天日。對於外行投資人來說,想在這個領域賺錢,着實不容易。
那為什麼還會有如此多的跨界並購呢?安邦咨詢研究團隊認為,這看似微觀的行業跨界投資,實際上反映出國內的宏觀問題。根本原因,恐怕還在於資本過剩及資產荒的局面下,過剩的資本瘋狂追逐少數被視為「風口」的行業,導致少數行業的投資大增,甚至出現「資本淤積」。同時,這種形勢也會吸引一些希望融資的企業強行向風口行業轉型。隨着中國經濟的驅動力開始轉向消費業,體育、旅游、影視娛樂等文化相關產業,被市場視為「風口」行業。不僅包括BAT在內的互聯網巨頭紛紛進來投資、並購,更有萬達集團這樣的商業地產企業大力打造文化品牌,並將目光投向了國際市場,甚至提出要全面超越迪斯尼。
資本過剩和好的實業企業缺乏,造成了跨界投資的興盛。我們認為,大量跨界並購持續下去,將會形成下面的模式:資本過剩+資本脫實就虛—過多資本追逐少量實業—「風口」行業資本淤積—過多的投資「做爛」熱門行業,投資回報顯著下降。事實上,這樣的事情在國內市場已發生很多。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局面,還是要市場化改革,有更多的資本進入實業。只有好的市場機會、投資機會變多了,「風口」行業引發市場過度投機的情況才有好轉的可能。
在影視娛樂業出現的大量跨界並購事件,顯示了國內投資在某種程度上出現扭曲。背後的根本原因,在於資本過剩及資產荒的局面下,過剩的資本瘋狂追逐少數「風口」行業。要根本改變這種局面,還是要市場化改革,有更多的資本進入實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