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田坎書記的21字「責任」家訓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5-16 17:50


在重慶市涪陵區同樂鄉仁壽村一戶農家門前經常會有這樣一幅溫馨的畫面,明媚的陽光灑在兩位高齡老人身上,他倆坐在一起有說有笑地拉家常,手里分別拿着牛奶,不時送到嘴里吸一口,仿佛過着人世間最幸福的生活。

這就是村支書周召蘭的家,她家的和諧源自父親的「責任」家訓。


「上盡供養之責,下盡撫養之責,中對他人盡幫助之責。」從周召蘭記事起,父親周澤興就用這21字的「責任」家訓來教育她。而她,無論是當妻子、當兒媳婦、當母親乃至當村支部書記,都時刻謹記這21字,用實際行動踐行着孝老、愛親、睦鄰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改變家境 責任為先

周召蘭本是武隆縣鳳來鄉高壽村人。1985年,20歲的她經人介紹,與大她3歲的涪陵區同樂鄉仁壽村張信林結為夫婦。

張信林一家有8姊妹,周召蘭初嫁到張家時,2個妹妹還沒出嫁。三間70平米的土木房,一家6口人住,條件的艱苦和家庭的貧窮可想而知。「當時沒地安床,妹妹都睡到水缸邊邊了。我要改變這一切。」周召蘭沒有抱怨也沒有退縮,她說她有責任讓父母和妹妹日子過好一點。

周召蘭的「責任」家訓深得丈夫的支持。從那以後,夫妻倆每天早起,煮早飯、餵完豬便早早到山上開荒種地。哪里有個邊角地沒人種,夫妻倆就去開地栽種。

「哪怕只能種一兩窩洋芋,結出來也夠大家多吃一頓。」抱着這種心態,周召蘭硬是讓家里當年的飲食生活改善了一大截。

「光靠勤快不得行,要真正富裕,還得發展點產業。」1989年,周召蘭和張信林通過多方調研,決定飼養低成本高收益的蠶。打定主意後,周召蘭花了家里僅有的27元錢,買了一張蠶子(即10克蠶蛋),開始飼養。

因為是初養,周召蘭除了找養過蠶的村民討教專業技術外,還耐心地關注着蠶的每一點成長。「5齡期最辛苦,蠶對桑葉的需求非常大,而且白天晚上都有需求。」周召蘭說,那段時間她和丈夫每天除了摘桑葉就是為蠶除沙,整天只能睡兩三個小時。

那一年,周召蘭家的蠶繭結了40多公斤蠶繭,賣了近400元錢。

嘗到了甜頭的夫妻倆決定繼續發展她的養蠶事業。但稍微閒暇的時節她除了種地,還養豬、養雞,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條。

家,在周召蘭的努力下一點點變好了。兩個妹妹出嫁時,抱着周召蘭說,「嫂子,感謝你對這個家對我們的付出」。但周召蘭卻說,那是她的責任。

1995年,周召蘭生下來一對雙胞胎兒子。夫婦倆十分重視兒子的教育,從小就教他們21字「責任」家訓,讓他們從責任中學會做人、做事,做對社會有所作為、有所貢獻的人。受夫妻倆的影響,兩個兒子都形成了待人禮貌、樂於助人、尊老愛幼的良好品德,學習上也十分上進,是鄉鄰們夸贊的好孩子。

助人為樂 責為己任

2003年,周召蘭和丈夫用養蠶多年的積蓄,修建了一棟一樓一底的水泥房。同年,她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自己家里條件好了,就想加入黨組織,做更多事情奉獻社會。」周召蘭說,幫助他人就是她的責任。

仁壽村里有一戶家庭,年邁母親張國芳和有點智障的兒子車安木。母子倆相依為命,生活很艱難。周召蘭就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主動幫助他們,給他們無微不至的照顧。家里做好吃的,她會招呼張國芳母子一塊吃。就連平常上街,買了水果或者有啥稀罕吃的,她也會多買一些,拿給張國芳母子。

張國芳去世後,車安木因早年腿部膿腫留下後遺症,腿部長期疼痛,基本喪失勞動能力。車安木陷入了有地無人種,有田沒人耕、基本生活都無法維系的絕境。周召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更是不遺余力地幫助這個無助可憐的「大哥」。家里的紅薯和土豆種子,周召蘭每年都要送到他家去,幫他栽種。不僅如此,碰上農忙雙搶時節,周召蘭連同丈夫寧可放下自家農活都要先給車安木家收拾妥當。

有一年,重慶遭遇特大干旱。好不容易落了一場大雨,大家都紛紛抓緊時間耕種自家的秧田,可周召蘭和丈夫卻放下自家秧田不耕種,給車安木家耕種。累了,就坐在田埂上休息一會兒,繼續耕種插秧,餓了,就回到自己家里弄點吃的後繼續作業。看到車家的田全部搶種上了水稻後,周召蘭夫婦會心地笑了。車安木今年有吃的了,自家卻因此減產了,但她無怨無悔。用她的話說就是,「我不幫他,他怎麼辦哦!」多年來,周召蘭早已將幫助車安木當做自己的責任。在周召蘭無私的幫助下,車安木生活雖然苦了一些,但是也算衣食無憂。談到周召蘭,智力殘障的車安木說不出什麼動聽的感激話語,有的只是淚水侵濕的雙眼。

幫助車安木只是周召蘭夫婦多年來幫助他人的一部分,在平時生活中,夫妻倆已把幫助鄉鄰當成習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着「對他人盡幫助之責」的家訓。

致富鄉鄰 勇擔責任

2007年,在村級換屆選舉中,周召蘭高票當選村文書。從此,周召蘭以實際行動,詮釋着一位優秀村干部為民務實的責任與擔當。

周召蘭剛任村干部,就遇到全區撤鄉並村的重大改革。在特殊的過渡時期,周召蘭負責「全程代理」工作。她主動上門收集村民們需要辦理和年審的各項保險,到鄉上辦理好後再一一分發。「那時候去一趟鄉上就提一大包資料,大家常開玩笑說我提個包包像去走人戶。」面對工作量大、任務重的實際,周召蘭義不容辭、經常加班加點,從不叫苦叫累。她說,那是她的責任。

正是她這種忘我的工作責任心,贏得了當地老百姓(603883,股吧)對她的愛戴。2010年和2013年,她先後當選當地的村主任和村書記。

同樂鄉仁壽村位於涪陵西南邊緣,距城58公里,交通閉塞成為該村貧窮的重要原因之一。她為了改善該村的交通情況,決定硬化村道路和修建人行便道。由於上級補助資金有限,村民必須進行集資才能完成。為此,她帶領村社干部,與群眾深入坦誠交流,本着「爭取群眾利益最大化」的原則,最終讓這項為民辦實事的工程得到群眾的理解和信任,順利完成集資款的收繳工作。如今,這條致富之路帶着全村人大踏步邁向更加幸福的未來。

路修好了得發展產業,仁壽村才能真正富起來。經過多方考察,周召蘭決定在全村大力發展胭脂蘿卜。2014年,全村栽種了2000余畝胭脂蘿卜,僅憑着一個項目,全村人均增收了960元。

工作認真、成績突出,大家也對周召蘭這個女村支書越來越信服。村上一旦遇到東家長西家短的矛盾,周召蘭一出面勸解,大家總是能和睦解決。

慢慢地,周召蘭的「責任」家訓漸漸融入到仁壽村,憑借21字的「責任」家訓,仁壽村成了當地出名的睦鄰友善村。

孝老愛親 責任為本

2014年1月,周召蘭的婆婆因嚴重風濕卧床不起。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是周召蘭用自己的行動詮釋着「上盡供養」的責任家訓。

作為兒媳婦,她對婆婆可謂關懷備至,在床邊一口一口地餵老人吃飯喝水,堅持每天給老人擦洗身子,不厭其煩。老人因卧床便秘解不出大便,為幫助老人排便她毫不嫌棄用手摳。在她的細心照料下,老人雖然卧床一個多月,卻始終干凈整潔。90歲的婆婆去世了,去世前一直緊握住周召蘭的手,眼里滿是感激和肯定的神情。周圍的鄰居也都為這樣的兒媳婦豎起大拇指。

周召蘭的公公患有前列腺炎,發病的時候就需要導尿管,為了穩定病情,降低公公發病的幾率,減輕公公的痛苦,周召蘭主動調整家里的飲食,凡是上火的菜不吃,辣椒這類上火的調料也不用。

周召蘭的母親和婆婆先後去世,她將獨居的父親接來自家,一起服侍兩位父親。於是,便出現了家門口常常會上演的溫馨和諧的一幕。

2014年6月周召蘭的兩個孩子迎來了高考,和別的父母一樣,周召蘭心系兩個步入考場的孩子。但是6月也是她這個村支書最忙的月份之一,為了盡好工作的責任,她硬是頂着30多度的高溫走訪、巡山,將一天的工作處理完畢後,才匆匆趕往涪陵,在考場外等待考試的孩子。

周召蘭視為驕傲的兩個雙胞胎兒子以優異的成績雙雙考入中國民航大學。步入大學的兩個孩子依然秉承母親的「責任」家訓,努力學習,誠懇待人,助人為樂。大一寒假,當孩子將2000塊的獎學金遞到她手上的時候,周召蘭坦言她體會到了人生最大的幸福。

全國「最美家庭」周召蘭一家在平凡日子里書寫着不平凡的故事,用實際行動踐行着孝老、愛親、睦鄰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用自家的美好感染帶動身邊的家庭,為仁壽村帶來和諧溫暖的福音。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