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台股表格

馬鈴薯將成中國第4大主糧 具飽足感營養高耐儲存3大優勢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1-07 11:47

中國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昨(6)日在「馬鈴薯主糧化戰略研討會」上表示,今後要通過推進馬鈴薯主糧化,力爭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使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單產水平、總產量和主糧化產品在馬鈴薯總消費量中的比重均有顯著提升,讓馬鈴薯逐漸成為水稻、小麥、玉米之後的中國第4大主糧作物。

香港文匯網援引《京華時報》報導,會議認為,馬鈴薯主糧化已成為必然的選擇,預計到2020年,50%以上的馬鈴薯將作為主糧消費。余欣榮表示,將因地制宜擴大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在不擠占三大主糧的前提下,把馬鈴薯的種植面積由目前的8000多萬畝擴大到1.5億畝,把馬鈴薯畝產量提高到2噸以上,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更多保障」。

「目前馬鈴薯生產配套栽培技術日趨成熟,集成了以農機為載體的雙壟、覆膜、滴灌、水肥一體化等關鍵技術,並成功開發了馬鈴薯全粉占比35%以上的饅頭、麵條、米粉等主食產品和麵包等休閒食品。此外,馬鈴薯脂肪含量低,蛋白質品質高,熱量比小麥、水稻低,符合當前中國居民膳食多元、飲食健康的追求。這些因素都將為馬鈴薯成為中國主糧產品奠定物質和社會基礎。」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萬寶瑞說。

推進馬鈴薯成為中國主糧產品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記者從農業部瞭解到,到2020年中國糧食需求增量將達到1000億斤以上,但受耕地資源的約束和種植效益的影響,小麥、水稻等口糧品種繼續增產的空間變小、難度加大。而馬鈴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適應性廣,種植起來更為容易,屬於「省水、省肥、省藥、省勁兒」的「四省」作物。

馬鈴薯,俗稱土豆,是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其在中國種植歷史已有400多年,面積達到8000多萬畝,但受消費習慣和市場需求等影響,中國馬鈴薯生產消費總體呈現增長速度不快、生產水平不高、發展參差不齊等特點。

農業部相關人士表示,未來將用馬鈴薯加工成適合中國人飲食消費習慣的饅頭、麵條、米粉等主食產品,實現目前馬鈴薯由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轉變、由原料產品向產業化系列製成品轉變、由溫飽消費向營養健康消費轉變,作為中國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的補充,逐漸成為第四大主糧作物。

在推進原則上,要做到「一不三堅持」。「一不」就是不與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搶水爭地。「三堅持」就是堅持主食化與綜合利用相兼顧,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決定相結合,堅持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統一。

馬鈴薯做為主食具有3大優勢:1.飽腹感馬鈴薯食用後有很好的飽腹感,十分耐餓。2.營養高馬鈴薯蛋白質含量高,且擁有人體所必需的全部氨基酸。馬鈴薯是所有糧食作物中維生素含量最全的,含量相當於胡蘿蔔的2倍;B族維生素是蘋果的4倍。3.耐儲存馬鈴薯比小麥、玉米、水稻更耐貯存,馬鈴薯全粉可以貯存15-20年不變質。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