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歡迎跨界批判
鉅亨網新聞中心
這批判,還少嗎?
房地產商都成人民公敵了。
但除了房價高漲的批判,還有什么?
文藝界倒向我們開了不同視角的兩炮。
頭一炮是演員宋丹丹,她用其極富個性的“丹丹體”,炮轟潘石屹:”長安街南邊那么好的位置,你蓋了那么一大片難看極了的廉價樓(建外SOHO),把北京的景色毀得夠嗆,你后悔嗎今天?求你了,不帶這樣的!”隨后她進一步跟進:“不知道一座樓(何況一大片)會在這個城市佇立幾十甚至上百年啊?建筑商不該對這座城市有責任心嗎?我每次路過那兒都有一種要犯更年期的感覺。求求他了,別再蓋了,愛愛北京吧!”
建筑讓宋丹丹“要犯更年期”,一個側面說明建筑對人、對一座城市,有著極大的影響。一個人難看點委實影響不到市容,而丑陋的建筑就像城市的瘡疤,天天在眼前晃蕩,欲罷不能,欲說還休。
建筑藝術,這四個字算常規組合,我們也耳熟能詳。但房地產界為什么早已將其拋於腦后?有哪位同仁,會覺得自己是個藝術工作者,或從事與藝術相關的工作呢?蓋房子的,賣房子的,我們習慣如此定位,也沒覺得掉價兒。與其說建筑是藝術品,不如更視作在售商品,本來就叫商品房嘛,一切為了賣,為了賣得快,賣出好價來。於是,四平八穩的建筑設計,從地面直溜溜蓋到天上的建筑數不勝數,兵營式排列單純省事,為了工程快,成本低,賺得多。此外,復制建筑層出不窮,從東城蓋到西城,從一座城市搬到另一座城市,“復制建筑幾時休,直把杭州作汴州”。
潘石屹回擊應戰倒相對得體:“謝謝大家,建筑是大眾的藝術,歡迎各位朋友的批判和點評。與我們一起努力把北京建設的更美好!”
小潘說得其實不錯,建筑是大眾藝術,好不好看,任人評說。宋丹丹不喜歡建外SOHO,關乎她自身審美取向,但偌若她不喜歡的建筑,在中國換個地方還佇立在那兒“幾十甚至上百年”,走到哪里都躲不過。丹丹小姐估計不是犯更年期的問題了,會不會背過氣?小潘每個新SOHO都不復制,都聘請知名設計機構,從這兩點上說,小潘是還是值得認同的。
文藝界的另一炮,來自著名導演馮小剛。他近日在北京孫河片區泰禾北京院子營銷大廳,參加由其擔綱總導演的文化宣傳片《院子里的中國》開機儀式上,炮轟開發商沒文化。他直言不諱:中國許多城市的許多小區,叫什么托斯卡納、加州水岸、格拉斯小鎮、東方普羅旺斯,你就感覺很奇怪,為什么中國這么多地叫外國的名字,反映了開發商極度的不自信。在美國、法國,你會發現一個項目叫蘇州、通縣或者昌平的嗎?沒有!並不是他不喜歡中國文化,他是說我自己住在自己的地方,做了一個自己的社區,我肯定是按照我的文化起一個名字,而不是住在一個匪夷所思的地方。
馮導開炮,地產界紛紛中槍。這些年來,“匪夷所思的地方”不是一些些,而多如牛毛,簡直見怪不怪了。睡在咱們自個兒的地盤,卻為“匪夷所思的地方”,做著“中國夢”,是否夢碎,是否夢遺?
魯迅有著名的“拿來主義”,也是拿來為我所用,客隨主便,而不是反客為主,一味媚外崇洋。回想乒乓球名將何智麗加入日藉,以“小山智麗”反戈一擊,國人都難以接受,反而對住在滿大街的洋名小區內安之若素,漠視這一文化上的入侵,豈非怪事?
世界園林史上最著名的圓明圓,其西洋樓據稱請意大利傳教士朗世寧參與設計,且由於西洋建筑獨特的殘缺美,被英法聯軍毀壞后,遂成為圓明園的標志。但在我大清朝,如此拿來主義,拿來玩玩,西洋樓景區依次“諧奇趣、黃花陣、養雀籠、五竹亭、方外觀、海晏堂、蓄水樓、遠瀛觀”等命名,每每很中國,體現出康乾盛世的文化自信。
建筑,不僅承載居住,更承載文化的傳承與精神。馮導稱開發商沒文化不自信,這炮打得有的放矢。
最後說一洋名樓盤的笑話:南方某市樓盤叫“塞納陽光”,但開發商想不到的,當地方言把“便便”稱之為“塞”,“納”像極了方言“拉”,於是這個樓盤被當地人笑——“便便拉在陽光上”。
- 海外置產首選 9/3台北9/4高雄說明會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